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林漫步     
萧乾谈培养名记者谈到培养名记者,作家萧乾说出了他从几十年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 一是通才与专才结合。萧乾说:做记者必须是通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仅仅如此还只能做一般记者,要做名记者,通才之外要有所专,要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二是避免肤浅。  相似文献   

2.
呼唤名记者     
林帆 《新闻记者》2003,(3):20-20
我是新闻学科班出身的,在学时就立志当个名记者。可是毕业统一分配定终身,连记者梦都做不成。而我心仪的一些名记者,他们在采访人生中留下的足迹,很长的时间里仍萦缠于脑际。当然,仅仅是印象而已。比如:萧乾———他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在津沪港的《大公报》工作,还当过驻英特派员和战地记者。他自诩为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厚厚一本《采访人生》记录他走遍天涯海角的历程。其中有著名的报道《平绥琐事》、《鲁西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乃至波茨坦会议、纳粹战犯的审判、联合国大会……的采访。可惜在一次政治风浪中“…  相似文献   

3.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黄爱 《新闻三昧》2007,(5):53-54
在我国新闻界,能够集著名作家、著名记者、著名翻译家和著名学者于一身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萧乾就是一位。作为记者,他是在欧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唯  相似文献   

5.
萧乾(1910—1999),世界知名记者,我国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中外著名文化交流使者。萧乾先生一生从事新闻报道、报刊出版以及中英文翻译工作,利用他手中的一支笔,既向国际社会宣传和介绍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6.
艾丰是名记者吗? 有一次他去讲课,主持人介绍:“这是著名记者艾丰同志。”他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著名记者,只是个有名字的记者。”他觉得,如果真的那么著名,何须别人介绍?  相似文献   

7.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入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谁不愿成为名记者?而名记者,主要是因为他采写了大量好新闻,逐渐得到了人民的认可。范长江如果不是写了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魏巍若不是写了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年的人民和后来者决不会把“名记者”和他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所以,  相似文献   

9.
理想、操守──记者成才之本周胜林好的新闻记者,应该有雄心壮志,争当名记者。我国当代著名记者、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说:好的记者应该都有做名记者的雄心壮志……不愿或不敢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怎样用实际行动培养自己成为名记者...  相似文献   

10.
萧乾先生是著名的记者、作家、翻译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编辑家,他早年进行过大量卓有成效的编辑工作,晚年对编辑出版工作仍十分关心,就在他辞世前不久还在医院抱病为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即将出版的书评随笔集《渡涛上的足迹》作序。这是萧乾先生生前最后写的一篇绝笔文章。  相似文献   

11.
<正>萧乾(1910—1999),蒙古族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世界闻名的战地记者,也是卓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萧乾一生写下了以千万字计的新闻特写、散文、随笔以及译著。其中他的译著有《尤利西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人生百味》、《篱下集》、《梦之谷》、《一本退色的相册》等等。本文拟概述萧乾的翻译成就与思想,以纪念这位为中国翻译学界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记者、作家萧乾百岁诞辰.我回想起了他。大师风采令人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汉黄鹤楼重建落成。武汉邀请全国一些学者、专家、书画家来黄鹤楼举行笔会。世界著名的老记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作为贵宾应邀前来参与笔会。我是湖北的记者,时任六届全国人民代表,也应邀敬陪末座。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闻界前辈、领导人胡乔木、穆青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曾先后撰文鼓励报界多培养名记者、多出专栏作家。正是基于此,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有名望的专栏作家、纪实文学作家大多是记者出身。正如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作家奥利亚纳·法拉奇常对采访她的人说得那样:我是作家,但我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作家。由此看出,记者可以成为名记者,名记者可以成为作家。  相似文献   

14.
萧乾著文介绍长沙出版界“四骑士” 作家萧乾最近在《读书》杂志第九期上撰文,赞扬长沙出版界“四骑士”,记述四套丛书和它们的主编,这就是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杨德豫主编的《诗苑译林》,李全安主编的《散文译丛》,曹先捷主编的《世界著名学府》。  相似文献   

15.
王法宁 《兰台世界》2012,(25):90-91
萧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知名记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及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他向国内的读者翻译与介绍了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撰写了300多万字的散文、特写及翻译作品等。萧乾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与探索上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其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就是出于对青少年及儿童作品的偏好,并且翻译这个作品也能为青少年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很有现实与教育意义。因此,萧乾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在1956年出版后,就广受欢迎与热评,并在第二年重新进行了印刷。作为中国知名  相似文献   

16.
由吴小如、文洁若编辑的萧乾纪念文集《微笑着离去——忆萧乾》最近由辽海出版社出版。文集主要收辑了亲友及各界人士对萧乾的悼念、回忆和评论文章近百篇,还收有萧乾逝世的有关报道、访谈等,以及有关单位和人士的唁电、唁函和挽词,书后收辑了萧乾多篇以前未曾发表过的旧作。书末刊载萧乾生平简介、年表和著译书目。本书还刊载了由萧乾遗孀、编者文洁若提供的萧乾的若干照片、资料及手迹。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国际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是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对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总结萧乾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可为以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形象、开展文化外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京都访萧乾     
不久前,文汇报记者沈吉庆在北京访问了著名作家萧乾。萧乾以文坛前辈的身份向沈谈论了他对新闻、文学、艺术的深邃见解。《京都访萧乾》一文,详细记述了萧乾的这次谈话,已经萧乾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谈到队伍建设时,提出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是对新闻和文化战线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新的喜讯。 培养名记者,目的在于通过名记者的宣传报道,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因为名记者知名度大,读者对他的信任感强,同样一篇报道,出于名记者之手,文字功力深,取材角度巧,又有可读性,所以名记者写的新闻对读者会有更大的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一样。从这个意义来讲,培养名记者除了使其本人成名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党的新闻事业,有利于提高新闻单位本身的知名度。 但在培养名记者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记者分工太细,报道面太狭窄。现在各新闻单  相似文献   

20.
1935年,沈从文推荐萧乾到《大公报》馆工作,主编副刊《小公园》。《小公园》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以市民阶层为主要的读者对象,以轻松、趣味和消闲为主要特征。萧乾到任后使它的面貌完全改观,成为一个纯文学副刊,作品的文学水准大幅度提高,不到两个月就变成了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萧乾对《小公园》的改造是在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帮助下进行的,具体的实施者是萧乾本人,实施过程却是京派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