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志斌  谢丽 《今传媒》2010,(11):94-95
作为山寨文化的一个衍生品,山寨网络剧是在网络技术发展较成熟的条件下,网民游戏意识萌发、山寨精神彰显的产物。作为一种话语游戏,探析山寨网络剧在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运作机制方面的演变进程,对于理解时下山寨现象背后的文化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寨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文化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通过模仿正统文化而挑战主流文化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山寨文化的历史久远,从过去的山寨政权、山寨历史、山寨文学到当今的"恶搞"绵延不绝.其基本特征是挑战性、"仿""造"性和平民化.第二媒介时代"拟仿文化"、名利驱动、符号化消费需求是山寨文化盛行的原因.山寨文化利弊互现,某种山寨文化的前途是或主流化、或被剿灭,但山寨文化现象将与人类发展史共存.  相似文献   

3.
“山寨文化”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焦点在于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的区分,探讨“山寨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一夜之间,“山寨”一词在神州大地迅速走红。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从“山寨明星”到“山寨服装”,2008年的中国陷入了一个很“雷”、很“山寨”的怪圈。“山寨文化”一时喧嚣尘上,很多人称“山寨”为草根文化,是群众智慧的体现。我认为如今的“山寨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实在不值得我们如此大力的宣扬。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山寨文化的界定,明确了山寨文化的特征,分析山寨文化存在的物质文化角度的合理性与精神角度的合理性,山寨文化的存在符合了大众文化兴起及消费主义盛行的潮流,山寨文化的存在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还满足了大众精神上的需求,而山寨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流行,这与它具有的社会、政治及法理基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山寨文化”是技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一方面打上了技术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也深深凸显了“草根”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大众消费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寨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然后以美学的视角对“山寨文化”进行审美解读.进而反思“山寨文化”的现象.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山寨产品的诞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山寨文化。山寨产品、山寨电视剧、山寨春晚……山寨文化渗入各行各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甚至连《新闻联播》都探讨了山寨现象。“山寨”也由此成为了众人关注、颇受争议的焦点,山寨文化的实质.山寨文化的利弊与发展更成为学界谈论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8.
朱明明 《新闻爱好者》2010,(11):164-165
近几年由山寨手机引发的山寨现象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迅速蔓延开来,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代表文化平民化的积极符号,也滋生着文化的非理性基因。"山寨"刮起的这股风暴至今丝毫没有冷却的迹象,而是愈刮愈烈。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新生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做出理性的分析,并且净化山寨文化。  相似文献   

9.
“山寨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霏 《新闻界》2009,(2):124-126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范式,正冲击着当下大众文化,其精髓在于模仿、复制,核心是对原本的模拟.其认同功能和反叛精神,使"山寨文化"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叠加,使"山寨文化"愈演愈烈."山寨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充分认识他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山寨文化"的逐利本性和品味不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山寨"一词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从山寨手机到概念泛化后衍生出的山寨明星、山寨电影、山寨话剧等,山寨文化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有必要追溯山寨文化的由来与发展,本文将用美学的视野审视其特征,并对其前景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山寨文化:Web2.0时代的草根狂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凌 《新闻界》2009,(1):108-110
本文关注了最近流行的山寨文化,指出它是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为商业资本及主流意识形态所操纵的大众文化有着本质区别.第二代互联网是山寨文化流行的技术基础,精英对传播渠道的垄断和草根表达意识的觉醒是其社会基础.从政治学视角观察,山寨文化是弱势者对强势者进行战术偷袭的一种方式,而强势者一直在努力对弱势者进行收编.以山寨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方兴未艾,而主流文化也应该多从民间汲取活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文化样态创造了新的文化身份认同。山寨现象不只是对既有产品和品牌的模仿甚至盗版,它在文化层面上也显示了文化偷猎,即对主导文化信码的消解以及自身认同的意义重设。山寨文化的运行机制是模仿与模拟。模仿是同源体系内部的复制或膜拜;模拟是有意的误读,是讽刺性的妥协。山寨文化与社会实践结构中的山寨经济、山寨政治等相互照应,而文化身份认同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3.
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与社会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网络中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从社会模仿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山寨文化引发的社会思考,呼吁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和文化生态,更好地发挥山寨文化的集体创新精神,促进社会创新型经济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宗科 《新闻世界》2009,(3):100-101
“山寨”,仿佛一夜间异军突起的新秀,成为2008年度最“雷人”的字眼,瞬间红遍了大江南北,2008年也因此被网友成为了“山寨年”。本文将从山寨文化的由来、山寨文化的优势和短板以及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山寨文化发展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山寨文化"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山寨现象"的兴起,相关的讨论与论辩也在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当事双方虽然都在使用"山寨"一词,但其内涵所指却不尽一致,于是造成概念外延与内涵的隔离,极易产生歧义。所以,欲讨论"山寨文化",清晰的概念内涵辨析十分重要,它是有效沟通与准确讨论的前提。若从中国社会一以贯之的文化心理角度观察,"山寨现象"又与"游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贺博 《新闻爱好者》2010,(10):134-135
一提到山寨文化这个话题,总能引起大家的热切关注,从2008年初的萌芽到2009年底发展成熟,从陌生词汇到人人皆知的网络用语,山寨文化在开启了网络草根文化先河的同时,也让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彻彻底底地走向了大众娱乐文化时代。当2008年的"山寨春晚"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民间春晚"、当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正式获得"年度影响人物"称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山寨"的影响范围从网络走到了现实社会,网络媒介也终于有了自己代表性的文化。本文对山寨文化的现状作一评述并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于洋 《新闻世界》2011,(12):238-239
近年来,“山寨”风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既赞叹其新颖的形式与创造性,又诟病其常常游走于政策边缘。本文从分析形形色色的山寨现象入手,探析山寨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诸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创新意识,建立核心竞争力、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规范等建议,以让山寨文化能建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义  应蓉珊  蒋研川 《新闻界》2009,(1):111-112,11
从"山寨"机到"山寨"春晚,"山寨"现象"已经进行了一种文化植入,而逐渐演变成一种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表达了一种民意,即公众对话语权以及与精英对话的需求.如果把一山寨"现象"的文化内核剥离出来,"山寨"文化所努力进行的其实是一种文化解构运动,其文化功能指向是对采种价值禁忌的反抗,附带着明显的浮躁心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沈卉 《东南传播》2010,(1):37-39
山寨文化是近两年来新兴的文化现象,它之所以能广泛蔓延,首先离不开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土壤,也离不开大众主体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全球化冲突下共存与互动的产物。本文将从多元文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等视角分析山寨文化诞生的原因,并对引导和规范山寨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朱学蕊 《新闻世界》2009,(7):131-132
从网络用语到现实中的文化现象,山寨成为当下热议的词汇。如何理解“山寨现象”?本文从大众文化入手,分析山寨文化作为当下大众文化的新形式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指出山寨现象要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