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唐诗三百首》四藤唫社主人《序》有云:“上元陈伯英女史,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蹠,津逮初学,功匪浅鲜。”友人问,其中“祭獭”、“食蹠”二语当如何解释,有无典故;并云,查《辞源》,《辞海》及其他工具书,均未见收录。 “祭獭”为“獭祭”的倒语;“獭祭”为“獭祭鱼”之省称。语源很早:  相似文献   

2.
马莉 《阅读与鉴赏》2008,(12):39-39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3.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4.
马莉 《湖南教育》2008,(11):40-40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亨,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5.
獭祭鱼 獭祭鱼,原本是个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属七十二候中的一个候应。历法上称:每五天为一个“候应”。《礼记·月令》上说:“(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大意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上古祼祭沿革可从“祼”的语用演变发现痕迹。综合考察“祼”从殷商到春秋战国的语用情况,可以发现“祼”的主祭者、祭祀对象和主要祭品保持稳定,而附属祭品、时间、用途变化较大。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祼祭的核心特点始终是王室荐酒的宗庙祭祀;但其地位、功能发生了变化:祼祭已经丧失独立祭祀的地位,且功能由祓除灾害转向祈求福佑、强化秩序和亲宗敬友。上古祼祭演变是西周对殷商祭祀制度礼制化改造的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朱燕 《语文新圃》2009,(11):23-24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洪成玉通过对甲骨文中“祭”、“祀”两字的分析认为:“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祭祀活动就已存在。祭祀是中华重要的初始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8.
祭、祭祀指的是备办供品献给神佛或祖先。表示崇敬或求取保佑。古代十分重视祭祀,五礼中以祭最为重要。最初,以人作为祭品,称为“人祭”。至周代,改为三牲。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②(燕后)已行,(太后)非勿思也,祭祀必祝之,日:“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  相似文献   

9.
刘禹赐的《有獭吟》是一首战斗性很强的政治讽喻诗。它的锋芒直指孔孟之道的天命论。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似乎很懂得“非礼勿动”的儒家教义,笃信天命,“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 (鲁迅:《北京通讯》) 的可怜虫形象。诗中针对大小戴《礼记》(《夏小正》、《月令》)、《逸周书》(《时训》)、《吕氏春秋》(《孟春纪》)和《淮南子》(《时则》、《主术》)等儒家典籍中关于“獭祭鱼”(獭用鱼祭天)的荒谬论调,生动而幽默地描写了一只水獭的丑态。这只水獭在得到肥美的鱼后,自认为是上天赏赐的,赶忙对天致祭,不敢擅自动用,在祭天的时候,渔翁趁机把獭砸死,  相似文献   

10.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陈文帝祭“胡公”历来引起不少学界同仁的关注。事实上南朝陈政权的祖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胡公满,因而他的祭祀合情合理。而严耀中教授却认为这是陈朝御用文人煞费苦心地编造出这么一段陈出胡姓的家族史来,这就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文章用大量的史料证明,云南少数民族“祭柱”习俗中所祭的柱,并非以前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图腾柱,而是祭祀土地神(谷神),以祈求丰收的。  相似文献   

13.
从古文字看商周祭祀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人非常迷信,祭祀特别频繁。周人在商人的废墟上立国,传承殷商祭祀文化,并进行了诸多改革,从而形成独特的周文化。从商至周,祭法由繁趋简,祭祀对象由天神,地祗、人鬼几乎无所不祭转向主要祭祀血缘近亲、祭品种类、数量由多变少,祭祀场所主要转向宫内,祭祀观念中渗入新的内容“德”,并以祖德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清明花絮     
清明节俗称鬼节,是个祭祀(jìsì)先人的节日。上古的时候,死了的人不土葬(zàng)而是丢在荒野(huāngyě),因而没有上坟(fén)祭祀的先例。后来,据说汉元帝因为思念自己的老师萧(xiāo)望之而“使祭其(zhǒng)”,于是产生了上坟祭祀的旧事。而真真正正把清明当成节日、列入国家规定、民族风俗的,是在隋唐时期。清明正是大地春动、万物复苏(sū)的时节,人们在去野外上坟祭祖时渐渐发现了另一个“妙处”:春游。于是又有了清明“踏青”的习俗。不过,“踏青”一事在南北方各有不同,有“北人重祭而南人重戏游”之说。大…  相似文献   

15.
从卜辞看商代的人祭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 :“国之大事 ,唯祀与戎” ,殷商正是此种说法的代表之一。商代祭祀至为频繁 ,可以说是无日不祭。从甲骨卜辞来看 ,商代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神衤氏(天帝、日神、云神、四方神、山神、河神、社神等 )和祖先神灵 (先公、先王及先妣 )两个方面 ,其中又以祭祀祖先的内容为多。祭祀神灵需要供奉祭品。卜辞中最常见的祭品就是牛、羊、豕等动物牺牲及用人作祭品的“人牲” ,此外还有玉帛、粮食、酒等等。以人作祭品祭献神灵 ,古书称“用人” ,后世称为“人祭”。人祭应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  相似文献   

16.
楚人祭河考     
楚人祭祀不在其境内的黄河之神河伯,与“祭不越望”的祭祀原则矛盾。然考其源流,楚族先祖源出于黄河之源昆仑,后辗转迁徙于黄河中下游达九辈近三百年,祭河乃其份内之举,至熊绎始离开黄河流域而南迁汉水,但其俗遗存。《河伯》经屈原润饰而重现光彩。  相似文献   

17.
孔子非常重视丧葬祭祀,将它提高到了社会治理的高度。孔子丧葬祭祀的精神实质是“孝”,外在原则是“礼”,基本要求为“哀敬”。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生,内含着节制、节俭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慎终追远,让民心归于仁厚,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是非常理性的丧祭观。时下滋长的隆丧厚祭之风并非直接源于儒家,而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周陵”主属魏晋起看法各异,而祭祀亦然。唐宋以来,非但未止,且更为隆重,形成定制。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及档案,对周王祭祀及历代祭周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祭祀享奠这组词都有用物品供奉鬼神的意思。“祭”从甲骨文看,象手拿着一块血淋淋的肉。本义是杀牲供奉鬼神。供奉鬼神和“示”有关,《说文》“示,神事也。”故又加“示”成“祭”。《说文》“祭,祭祀也”。古人崇尚鬼神,相信人世的事是由上天、鬼神主宰的。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恶,赐福降灾,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供奉鬼神的活动。向鬼神敬献各种物品,祈求保佑,其中最主要的是用杀牲来供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说文》在解释“血”字时说“祭所荐牲血也”。可见敬神是要杀牲的。另《谷梁传·垣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史记·淮阴候列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血食”,指得到享祭,享祭鬼神要杀牲,所以说“血食”,由杀牲敬神引申为杀,这时,它的宾语既是供奉的对象,又是杀的对象。如:《礼记·月令》“鹰乃祭鸟”,孔颖  相似文献   

20.
告庙·封禅     
古人很重视祭祀,祭天地,祭社稷,祭祖先,祭各种神物,五礼中以祭祀为重。“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周礼·天官·大府》)国君如不重视祭祀,就要受到责难。商汤征伐葛圆,武王讨伐纣王,都是以此作为对方罪状的。告庙和封禅是古人祭祀的两种主要形式。告庙,庙是祭祀祖先的屋舍,里面安放着祖宗的牌位,也称祖庙,宗庙。起初,天子、诸侯等有官爵者才能建庙立祀,至唐宋以后普通族姓始有家庙。建庙多少也有规定;天子七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