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时代背景下,各类社会思潮通过微内容定制、微媒介助力、微权威加盟以及微情境渗透等路径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践行。对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做以下应对:构建微话语,将其落细、落小、落实;建好微阵地,进行传播环境的优化;培植微队伍,形成传播的多方合力;提升微媒介素养,促进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认同,从而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培育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抵御能力,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介传播为主导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微时代"的内涵解读、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从而探析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代媒介文化呈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拓宽了当代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给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媒介文化消费和传播中暴露出诸多不良行为,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亟待提升。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以批判性思维为重要抓手。推进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确立媒介素养课程目标,借鉴美国一流大学经验、立足我国国情,课程目标应涵盖批判性思维、合作沟通、媒介鉴赏、信息获取分析、创造媒介产品、信息技术运用,以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文化自信;开发媒介素养课程内容;加强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在职培训。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对于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同时遭遇话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新旧话语媒介的博弈、话语传播与个体接受的张力等现实困境。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实效,应在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突显传播的现实品格、强化话语的全球传播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是其理论魅力的体现、是实现新的战略任务的需要、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提升传播受众的媒介素养、用主流文化武装自媒体阵地、发挥政府把关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图像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表达情感的基本方式,更是传播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但当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时却出现价值观内容传递失真、过度娱乐化以及各价值要素的关联性断裂的困境。因此围绕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资源、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监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质量以及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的识图能力等方面,系统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影视媒介话语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成败得失的关键。影视媒介是大众媒介的构成要素之一,藉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势必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因势利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这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住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遇到了被"边缘化"、被"拒斥"、被误读、被消解的困境,给传播带来了很大的阻力。要突破传播困境,需要积极整合传播媒介,实现话语转向,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既给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微时代要善于利用机遇,克服挑战,线上线下共同发力,规范微媒介运营平台管理,落实好网络实名制,抓住微传播时机,善用微传播语言,培养微传播队伍,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交互性、草根性、海量性"等特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因此,可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如开通官方和个人微博或微信引导舆论、提高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以新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方式不再是平面单一的,而是立体生动的;不再是拘谨严肃的,而是自然活泼的。我们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所拥有的全新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空间氛围,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内容精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互动机制,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12.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有效性,在理念上应使教育思维与产品思维有机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引导力;在内容上应具备高唤醒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亲和力;在传播机制上形成传播过程闭环管控系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力;在传播保障上做到导向意识、技术保障、传播队伍"三到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高校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传播的有效载体。面对传媒技术的快速变革,高校媒体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向,从健全传播主体、拓展传播定位、丰富传播内容等方面,探寻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旗帜鲜明地倡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显其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三所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情况的调研,探析大学生认知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思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与习惯的举措,建议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一群体文化一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推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内化,同时,借助多元媒介,扩展和延伸传播途径,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条件下,网络的普及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来自网络的各种挑战,且这种挑战的主动性的影响会削弱灌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以削弱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等优势,使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积极稳妥地探索新媒体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动模式,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标志的"微媒介"快速涌现,社会进入信息传播的"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探索"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打破原来的生产生活格局,重塑了人们的交往关系,其中网络流行语正是适应新媒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之下的一个缩影,它反应了社会部分群体随时代变迁留下的文化烙痕。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发展高度密切相关。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异质性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一定解构作用,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9.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同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认同的关键在于认知、遵循和把握其国际认同机理。国际认同机理包含认知、认可和认同三条理路,认知由知识层面的价值观传播实现,认可依公共外交层面的价值观渗透,认同靠国际层面的价值观体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同,首先要利用社会传播系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国际认知;在公共外交中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增强其国际认可;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国际认同。  相似文献   

20.
依据大学生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具有层次性;依据目标设定规律、信息传播—接受过程机理及培育实效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呈现阶段性;依据人—情—境结合产生的时空差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空间表现出场域性,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致力于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培育长效机制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