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求,在《再别康桥》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结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梁启超语).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而“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追悼志摩     
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相似文献   

5.
艾巍 《文学教育(上)》2008,(20):100-10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跳跃的文字常常将我带人清波荡漾的康桥,欣赏一首悠扬的康桥乐曲,从中领略徐志摩诗化的人生。诗中表达的阵阵轻乐和徐志摩深崇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上关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有关,《再别康桥》将“音乐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是一个才气横溢、交游极广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魅力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艺术推向了顶峰,同时这部作品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康桥曾寄托着诗人美好的人生理想.对徐志摩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相似文献   

7.
被林语堂称为“奇才”和“情才”的徐志摩写《再别康桥》,绝非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感,释放他心口的美丽伤痛。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剧本,但主要致力于写诗。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美,并创造出了许多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让人过目难忘的诗歌。徐志摩共留下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1896——1931)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滤去此话中的那一点点朋友间的戏谑意味,细读徐志摩的诗与文,人们便会深以为这真是个至为恰切的评语。从1920年到英国剑桥大学读书以后,徐志摩的才与情便借助于诗和文的翅膀,恣意翱翔在人生理想的天宇中。  相似文献   

10.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性作品,这首典雅哀愁的诗歌自发表以来就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讨论。该诗将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审美元素将《再别康桥》无以言明的意蕴之美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重点分析了诗歌作品中刻画的离别场景,从徐志摩对剑桥风景、剑桥故人及理想抱负三个维度的情感抒发着手,深刻体会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醉”阐述了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理想的追求,美不胜收。“醉”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空变化景物美;二是神形兼备人物美,描写的人物是“至美至乐”的,这里有歌唱生活的劳动美,有尊老爱幼的“德馨”美,有与民同乐的理想美;三是野趣野味野宴美,而“野”美美在哪里?四是由俗到雅追求美,从低俗的酒醉美到一般的山水陶醉美,再到高雅的“与民同乐”美,“醉”美的内涵在一层层变化着,追求着。读《醉翁亭记》还能品读到欧阳修的人生:一种心灵的畅达,一种理想的追求。总之,“醉”是美的。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的风格与他其它的诗歌风格不大相符,假若不是署名“徐志摩”,很难想到是徐志摩所写。这首诗算不得徐志摩的上乘之作,可能也算不得一首好诗,但它给我一种很深的感触:动。徐志摩曾在《自剖》一文中说:“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我做的诗,不论它们是怎样的‘无聊’,有不少是在行旅中想起的。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  相似文献   

13.
“干得最好,活得最美”是天津铁路分局沧州工务段工人毕俊甫的人生信条,这颇有点哲学的味道。可是50多岁的人了,没混上个“官儿”,也不是“款”,怎么算“活得美”呢?人家毕俊甫自有道理:“作为一个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但完成任务,而且活儿干得漂亮,这叫好;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享受自己能享受的,这叫美”。毕师傅的“活儿”确实干得漂亮。多年来,面对铁路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工作之余,在昏黄的灯光下,硬是啃下了《铁路技术规程》、《铁路维修规程》、《金属学》、《机构制图》等几十本厚厚的书,…  相似文献   

14.
《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重游康桥前后甚至整个人生苦旅中的一次心灵放歌。其艺术特点是通过描述康桥之景来抒发内在的深情,意境优美,情景相生。而作为新月诗派重要代表的徐志摩在实践闻一多提倡的“三美”主张中,更是将音乐美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张燕 《考试周刊》2012,(19):12-13
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集中体现了他“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和人生追求,向我们袒露了至情至性的纯关人格和人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诗刊》创刊时说的话.徐志摩一生在诗艺探索上是个有心人,在创作中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在新月诗派形成之初,他与闻一多等人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徐志摩和闻一多对新诗有许多一致的见解.闻一多认为作诗是出于诗人的“至性至情”;徐志摩也认为诗是诗人“个性的表现”,感情的升华,来不得一点儿虚假.闻一多提倡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则认为“新格式与新音节”是创造诗的形式美的要点,并认为诗“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当闻一多的格律说在诗坛上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我国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有之(钟优民、李初);评之为立志从以成就功业、为求仕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于社会黑暗,渊明虽强烈厌倦并最终遁世,但却未有什么具体的救世思想与行动;至于为求仕,虽然渊明诗不少,然中并无强烈的以求仕之念,否则不至拂袖而去;至于自救,则倒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生理想:诗意地栖居,纯美地生活。“猛志逸四海”(《杂诗八首》之五)是为求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是为求美;“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之二)亦是为求美(3)。不论从政也罢,归田也罢,都统一在他对人生美的追求与体验之下,并集中体现于其诗创作中。故本将其人生理想界定为人生美,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导致了他的归隐行为。  相似文献   

18.
在我看来,我们的心中都有一点浪漫蒂克思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都听说过神话,当时也相信那样儿的理想社会,但过了一些时间,当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知道,我们从前的想法并不实际,这时也就是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单纯的时候。但世界上也有和徐志摩一样几位非凡的人,他们一辈子相信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是他们的“单纯信仰”。徐志摩就是这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以一首《再别康桥》奏响了以“美、爱、自由”为主题的生命乐章,它犹如一曲脍炙人口的小夜曲博得了众人青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不朽之作。诗人为了营造轻柔、舒缓、优美、淡雅的意境,撷取自然界既柔美轻盈、精致淡雅又深富意韵的事物为意象,幻化了迷离闪烁、缥缈不定的梦般的境界,塑造了飘逸、潇洒、多情的诗人自我形象,加之独特和谐的韵律与结构,共同融铸了以“美、爱、自由”为灵魂的理想人生.演绎出了以“美、爱、自由”为原色的缤纷世界.  相似文献   

20.
康桥的生活改变了徐志摩的一生,这段生活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转换了他的职业嗜好-成就了一个名的诗人和散家。康桥成了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名的诗篇《康桥再会罢》《再别康桥》及散《我所知道的康桥》等诗,就是受康桥的生活影响而名世。热爱自然,追求爱情,向往理想,渗透在徐志摩的字里行间。别情离绪的意蕴,音乐旋律的美感,性灵意象的构筑,情景交融的描写,飞动飘逸的婉约风格,做到了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和协统一,浓浓的“情”味贯穿在徐志摩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