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何明芳 《语文天地》2010,(10):25-26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在中国古代,至少在唐宋之前都是可以唱的.可见,古诗文演唱吟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诗歌革新运动的开展.诗歌单剩下了“诗”.而“歌”成了诗歌的虚名。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我国国学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导致诗歌教学成为单调的讲解课,而学生面对古诗,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终的结果是,只能背诵、默写,死记老师的讲解.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恰恰丧失了诗歌创作者本来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苏报案”中章太炎和邹容借《苏报》向清政府的统治发起挑战,事件发生后文人普遍吟咏,文字的力量催生出群体效应。围绕章、邹入狱,沈荩被杀,邹容牺牲等子事件产生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成为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此后革命派诗歌更加注重诗歌的情性,不断学习魏晋诗歌的风骨,革命也成为一种思潮。“苏报案”事件成为诗歌史演进的推动力,诗歌借助报刊广泛传播影响了事件的演变发展,事件引发的思想风潮也促进了近代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4.
在穆旦诗歌中,“行走在路上”这一命题已远超出现实经验,而得到了丰富的现代性阐发。关于“道路”以及“行走”的经验,已由具象指向抽象,由生命个体的求索困厄推及对宇宙存在的终极探索,在感性与知性.抒情性与超验性的融合混沌中,纳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在穆旦诗歌阐释中形成宏阔的精神空间和巨大的美学张力。  相似文献   

5.
李平  王永坤 《考试周刊》2009,(29):51-5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辉煌灿烂,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每读一首诗就是读一本厚重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审视的角度也不应拘于一人一物.一时一地。人选高考的试题也是众彩纷呈,体裁各异,有咏史、思乡、念友、送别、闺怨、军旅、边塞等。面对众多诗歌.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如何人手呢?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6.
高长虹将来自“暗夜”的诸种压抑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置换和升华为极大的精神力量,诗歌既是他个人心灵创伤的真实记录,也是他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歌主要有以下主题:一、咀嚼婚姻:情爱的创伤与“凝想”;二、面对家庭:痛苦的觉醒与反叛;三、走向社会:无情的揭露与反抗;四、理想之塔: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牛活中.面对正义、面对危难、面对挫折、面刘诱惑,我们该以怎样的勇气和精神去拷问自己的灵魂?是直而还是退避,是迎击还是躲让,是承担还是推辞?请以“面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前经历了一次由“浪漫主义抒情诗”向“现代主义抒情诗”的巨大转变,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诗歌与四十年代的诗歌在主体精神的介入程度、描写对象和思想意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冯至留德期间,德语诗人里尔克以及盛行于当时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冯至诗风转变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战时流动性”和“国际现代主义”的视角下讨论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段“旅程”:1.奥登的战地行及其中国组诗;2.卞之琳的延安访问及《慰劳信集》;3.联大学生诗人们的迁徙、远征以及穆旦的诗歌发展。通过考察这些路线的联系和差异,本文力图重新提出“现代主义诗歌”这一问题。战时流动性使历史危机在诗歌领域具体化了,最终带来的是个体经验、诗歌语言、政治无意识的地形重构。这些旅程让我们认识到,诗歌与政治的紧张关系是现代主义的核心问题。诗歌的历史有效性的危机,也就是现代主义的政治想象力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明晰化,我深感诗歌教学中“情”的潜移默化熏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诗歌可以说是人性的展露,情感的浓缩,人生哲理的提炼,是诗人以其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目光去感悟、发现生活后,奉献给人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教师,则应该把诗歌中内蕴的巨大能量,通过点拨,释放出来,让我们的学生从中受益,去面对纷纭复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12.
“新月派”与“新月诗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与内容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是“新诗”史上的第二代诗人,追求现代经验的形式化,体现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诗歌本体意识觉醒的重大转变,给“新诗”带来了诗情的内敛和艺术的价值。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行建节原则;二、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音组”;三、引进了有参照价值的西方诗体。  相似文献   

13.
“新月派”与“新月诗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与内容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是“新诗”史上的第二代诗人,追求现代经验的形式化,体现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诗歌本体意识觉醒的重大转变,给“新诗”带来了诗情的内敛和艺术的价值。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行建节原则;二、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音组”;三、引进了有参照价值的西方诗体。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往往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学会鉴赏诗歌.就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的锤炼是高考诗歌语言鉴赏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艾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现,给英美意象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意象主义者们在古老的中国诗歌中找到了同其诗歌理论颇为符合的完美形式和“创作支点”.他们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技巧,从而为英美诗歌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刚刚进入21世纪,我们便发现,危机密布的阴云依然笼罩着人类——美国的“9.11”事件和中国的非典乃至刚刚过去的南方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面对这种状况,明智之举无过于从危机中寻求教训,建立起完善的事前预防、预警,事中的迅速反应以及事后的恢复机制,以便在危机到来之时能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中西方诗歌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听觉艺术。民间通过诗歌将事件与感情代代相传,反复吟咏、双声叠韵、平仄、顿挫都是诗歌的重要技巧。文人阶级的出现,使诗歌对声音的依赖出现了自觉调适,在这一时期,中西方诗歌都出现了极度强调声音艺术的“唯美”追求,及对听觉艺术依赖性的调整。在当代,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诗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诗歌发展出现了由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型,为中西诗歌复兴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1999~2002中国新诗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至2002年的中国新诗在写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领域表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并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型的“多元化”格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诗歌界,出现了“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型写作”这三种诗歌写作风格与倾向,并呈现出相对立疏离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状;与之相对应,在诗歌批评领域,也出现了“学院化批评”、“本土化批评”,“个人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路向与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作为近三四年来值得关注的诗歌事件,“盘峰论争”、“龙脉诗会”、“衡山诗会”、“沈韩之争”、“70后”诗歌运动、“下半身”诗歌运动、“中间代”诗歌运动等在诗界引起争议与反响的“诗歌现象”,直接对当下的诗学建设与诗歌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一些负面效应,并在一种复杂的“合力”作用下,有效地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新诗整体上良好态势与局面的出现与形成。  相似文献   

19.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以梦为马”,驰过80年代中国诗歌的疆场,全速冲击诗歌的极限,最后在对“大诗”追寻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力。时值海子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各种纪念海子活动的举办,从侧面印证了他诗歌的价值和持续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最杰出的诗人 ,其诗的力度、深度与强度抵达了空前的水准 ,考察穆旦诗歌中呈现的对“死亡”的思考方式和心态嬗变 ,可以勾画出穆旦在面对“死亡”与“生命”、“战争”、“宗教”等重大命题时的复杂心灵地图 ,捕捉穆旦在诗歌中所开拓的广阔经验领域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