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师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成为职业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丈章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和问题,针对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缓解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提出在武汉城市圈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源库,旨在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骨干作用,实现区域内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促进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动机的内涵,阐述了武汉"8+1"城市圈环境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并对如何在武汉"8+1"城市圈环境下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的月度经济数据,研究了武汉城市圈经济指标对湖北经济总量指标的滞后效应、交叉影响,以及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成立前后城市圈与湖北经济总量关系的变化,认为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成立前后,经济变化不明显,城市圈的一体化、集团化效应还未真正体现出来,同时政策的滞后效应也有待于未来显现。  相似文献   

4.
对外贸易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但利用外资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对外贸易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外贸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9个构成地区显现出不平衡性,外资外贸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及内资与内贸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武汉城市圈的对外开放力度,切实提高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的技术水平,突出武汉城市圈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的产业结构重点,合理推进武汉城市圈各地市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圈内人才资源对于其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武汉城市圈内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迫切地要求加强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大量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在论述武汉城市圈交通现状及特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而出现的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格局的发展变化,据此对城市圈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新要求,湖北省高职教育的现状与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构建适应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实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互聘的重大意义,对"双师型"教师互聘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提出,要争取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加强师资管理,增强校际交流,努力提升师资质量和水平,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界定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内涵和浅述武汉城市圈公路的交通现状入手,揭示了汽车消费和汽车后服务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并根据武汉汽车后服务市场的格局信息和对武汉城市圈汽车后服务市场的现状分析,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武汉城市圈汽车服务连锁经营模式和拓展武汉城市圈汽车后服务市场范围的方略。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机制体制.本文从武汉"1+8"城市圈的模式出发,阐述了如何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机制体制,联动圈内9个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8,(10)
在湖北,围绕武汉的周边各城市,重视教育、争创名校的竞争态势一向激烈。"1 8"城市圈提出后,在各行业竞相互动、彼此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圈內教育资源如何共享,优势如何互补,不仅为教育界重视,同时也受到普通人的关注。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在"1 8"城市圈中具有明显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其"领头羊"作用的发挥将有可能最终决定整个城市教育圈的辐射力度。  相似文献   

12.
以"示范、引领、合作、共进"为主题,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2011年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论坛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盛大开幕。湖北省4所国家示范校,5所国家骨干校建设单位,8所省级(含行业)示范校和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联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并提出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对策,如观念创新、生产方式创新、消费方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圈和高新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本文就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实现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合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劳动者素质提高。文章以武汉城市圈域8+1城市的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社会培训为研究范畴,对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内涵作了明确界定,深入剖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以职业教育为主阵地建设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现实意义,系统地设计和论证了"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社会公共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社会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人力资源培训联盟"、"社会人力资源培训质量第三方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出发,总结了三大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经验,以期对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整合武汉城市圈区域内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共同市场,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一体化,是武汉等9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圈域内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武汉城市圈的高职教育要跨越院校合力不够、政府投入不足、制度建设滞后等发展障碍,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打造高职品牌、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机制等措施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武汉城市圈农业发展的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农业一体化工作,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建设,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圈的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重要途径。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加速湖北从中部崛起的步伐。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圈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教训、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武汉城市圈建设所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