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邓兰 《中小学电教》2008,(12):78-78
<正>从广义上讲,民族声乐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在内的艺术范畴。但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声乐并不包括戏曲和曲艺,它是指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较强的创作歌曲以及在我们民族素材基础上借鉴西洋创作手法发展起来的民族歌剧。为了使民族声乐演唱在各方面更加完善,除了继承原有的技术技巧、风格特征,我们逐步借鉴了美声唱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族唱法包罗万象,它囊括了民族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除此以外还包括当今较流性的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歌唱方法,这种歌唱方法非常注重的是歌唱者的音色美,它是由中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和生成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民族唱法在广大劳动人民的音乐认知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本文将对民族唱法的特点、基本要素、艺术魅力、表现形式,以及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浅谈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及时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声乐应该包括民歌、戏曲、曲艺等一切用来表演的各种艺术形式,也有人把它分为民歌、说唱、戏曲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本文所提及的民族声乐指的是“民族新唱法”,它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特点和精华,并借鉴了美声唱法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唱法。因而既不同于前三类唱法。也不同于美声唱法,是具有民族声乐特点的新唱法。它适应性较强,既能演唱各种传统唱段,又能演唱新时期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和歌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方面,叙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处和对本国戏曲音乐的借鉴与吸收,民歌题材以及民族调式的广泛运用,并对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方向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类别也是多种多样,在我们经常演唱的作品中大概有中国地方民歌、中国艺术歌曲、戏曲风格作品以及歌剧等类别,每一种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突出不同类别作品的不同特点,在此作者将以中国艺术歌曲和中国地方民歌为例,在演唱方法方面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雯 《考试周刊》2010,(32):215-215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形成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音乐艺术,是汲取传统民歌、美声唱法、地方民谣及戏曲艺术广泛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中国民族的特色,也有着美声唱法的根源、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技巧。江明惇教授在《汉族民歌概论》中指出:“民歌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做.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中将民歌界定为: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谈民族歌剧演唱中的技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歌剧是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过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走向成熟。民族歌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剧种,它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种种因素,因而演绎起来要想达到一定的演唱效果,不仅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更为看重的是演唱者的演唱功底,也就是歌剧演唱的技巧。论文基于当前民族歌剧演唱的发展历程以及演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当前民族歌剧演唱中技巧理论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民族歌剧的长远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于我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传统的融合进而打造的具有中国独特韵味饱含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运河谣》正是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戏曲、民歌、民俗等创作而出的表现民族气质的中国民族歌剧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音乐内容、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运河谣》这部作品做简要分析,以期大众能对这部作品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声乐理论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美化,使其得到更加久远的历史继承,尤其是它在“咬字发音”、“吐字行腔”等方面的技巧和“气息运用”、“韵味风格”等方面的把握上,都是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要学习继承和借鉴的。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虽有差异,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程远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115-117
以民族声乐的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风格和汉字的咬字吐字两个方面入手,论证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美。以河南豫剧、山东民歌、苏南民歌为例,进一步显现中国戏曲和民歌的魅力,并呼吁坚持“民族性”的方针,繁荣民族声乐。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探索戏剧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探索戏剧重视对民族古典戏曲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利用,这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着意诗化追求,富有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上。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本质,回归戏曲本性;继承戏曲的写意传统,使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写意话剧”亮相当代菊坛;继承戏曲原本就有的综合性特征,实现新的艺术综合。  相似文献   

13.
浅谈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歌唱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客家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把握山歌歌唱的咬字、衬词、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客家山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河南戏曲文物在全国戏曲文物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木雕、石雕在戏曲文物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所包含的大量戏曲文化元素,为研究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无论对于河南戏曲文物研究还是全国的戏曲文物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花鼓》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瞿维先生于1946年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该曲汲取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等民间歌舞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以《花鼓》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其民间歌舞化主题出发,结合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民族风格,分别从前景、中景、背景和全景等景别角度探讨了该作品演奏中对民间歌舞艺术形态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17.
论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8.
论桑植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9.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革命歌曲。该歌曲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这首革命历史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新时期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被改编为电影、小说、歌舞剧、民族歌剧等多种体裁,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创新,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经典化是由其文本自身艺术趣味、审美价值等内生因素与意识形态话语、文化运作方式等外生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王锡仁音乐作品特色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籍作曲家王锡仁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建国以来的优秀民族歌剧之一,他作曲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等歌曲亦广为流传。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感的有机结合上,也体现在借鉴戏曲、民歌手法和发挥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统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