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佛教的交流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改变其异域色彩、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过程,最终经过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佛教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产生了影响,把日本也纳入了东亚佛教文化圈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人民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关系十分密切。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一直是两国学术界都很重视的研究课题。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约当我国战国末年至汉朝初年),中国文化开始传入日本。日本山阴、北陆等地,曾发现了很多形状酷似中国先秦古钟的日本制造的铜铎。这些文物证明中国早期文化,曾以原始的交通工具,通过日本海左旋回流的自然航路传入日本。现已出土的地下文物也证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铜剑、铜(钅牟)等物,也经朝鲜半岛横渡对马海峡,传入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相似文献   

3.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日本语言的发展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影响,为中日两国相互了解、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中日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汉语从日语中吸收的词语以及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日系流行语等方面,来分析汉、日语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中日词汇交流是双向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给日语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有大量的日语词汇传入中国,但并不是完全照搬。本文以翻译理论中的归化和异化理论为根据,分析日语词汇传入汉语词汇后的形态,旨在使读者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76):130-131
唐太宗在位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民间交流次之。其中包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儒释道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推动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有其独特意义:一是全面介绍了日本的国势、国情、文化,一改国人此前对东瀛邻国"不屑措意"的狭隘观念;二是广泛考察了中国古代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出一衣带水相邻两国的历代友好交往;三是就<日本杂事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言,亦可谓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7.
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空前绝后,日本遣唐使在唐朝学习政治音乐文化,并将其带回日本。其中,日本雅乐就是通过这个渠道由唐朝传入日本而加以演变的。本文通过分析日本雅乐与唐朝燕乐,将日本雅乐对唐朝时期燕乐的吸收及变化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三、四世纪的时候。隋唐时期,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日本吸收中国音乐文化最盛的时期。日本到中国学习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派遣使者前来中国;另一条转途径由韩国来接受中国文化。在大量接受佛教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音乐和舞蹈。  相似文献   

9.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以前,两国就有了文化的联系。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此后,交往日益频繁。到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还,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风习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端午节起源于先秦时代,经两汉至六朝而盛行于荆楚吴越一带。这是一个越发展到后来越与南方的地理、气候等特征密切相关的民间节日。这一节日习俗从何时传入日本,目前还难论定。但《日本书纪》,载有推古天皇十九年(公元611)和次年五月五日群臣们的节日活动情况,说明至迟在飞鸟时代已有人开始仿行。自舒明天皇二年(公元630)以后,日本先后派遣了199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长久以来,日本始终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民族性格,积极地依靠吸收中国的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从而使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所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仅唐王朝的中央政权与日本进行友好往来,而且隶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也与日本保持友好的通聘关系。渤海聘日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进行贸易。双方的经济交流分三个层次进行。其次是进行文化交流,中国的诗文、佛学、音乐舞蹈、乃至体育项目不断传入日本。日本方面除了要实现经济、文化交流外,也有自己明显的政治目的。由于各自的需要,渤海与日本保持了200余年的通聘关系,从而大大促进了双方的社会发展,并写下中日友好史上光辉的一章。  相似文献   

15.
禅宗文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宋朝到元明时期,日本不但吸收了中国禅宗文化,并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禅宗文化。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中的禅宗茶道,并加以改造创新,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中日茶道渊源和特点的分析来考察禅文化在中日茶道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化交流现象提供一定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自古代起,文化交流活动种类繁多,并且关于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和研究也浩如烟海。古代中国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当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数千年的文化传播使得日韩越三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了儒家雅乐文化的洗礼。唐朝时期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日本在这一时期亦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进了筝,尺八,筚篥等15种乐器,丰富了艺术文化,确立起雅乐在日本的正统地位。时至今日,日本筝(こと)的外观和演奏方式仍保留着唐朝时期的某些特征,在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问:晁衡在中日文化交流上的事迹怎样? 答:晁衡是唐玄宗时候由日本来到中国的著名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原名叫阿倍仲麻吕,生于公元698年(一说701年)。晁衡生活在日本古代文化繁荣的奈良时代,他的家乡又恰好在文化中心奈良市的附近,因此晁衡自幼就大量接触了从中国传去的先进文  相似文献   

18.
严绍,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日文学研究会会长等。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85年以来,历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日本文学系等客座教授。严绍长期致力于东亚文化关系的研究,他在东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建构的“文化史学”理论,在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开拓了“日本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此,1994年11月为日本明仁天皇特别会见。1998年11月,因参加《中华文化志》中《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中,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东北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侵略与反侵略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本文仅从教育层面作以考察,通过对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教育交流状况研究,以揭示这一时期教育交流所具有的特殊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孝道是日本和中国所共有的崇高的道德准则。中国人关于孝道的阐述在6、7世纪之间伴随着中国的佛教、儒教理论以及中国的世俗文化传入日本。并且已在日本文化中深深扎了根,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本文拟通过中日孝文化的比较,来考察日本“孝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