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ISC报告中170550条P波到时资料(地震数为12500,台站数为928个,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60°E~150°E,10°S~60°N)的深至30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分辨率达2°×2°.初步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内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与上地幔低速带的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横向上大体以108°E为界,纵向上以90km深度为界,东部与西部P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西部是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是岩石圈拉张减薄区.西部上地幔低速带不发育,东部低速带比西部厚.(2)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巨厚,上地幔低速带不明显.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3)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地壳之下有高速体,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Q值结构对了解地壳的非弹性性质、地壳内部构造、热活动状态、地壳介质非均匀性以及断层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编写了基于吸收特征时间t*的三维Q值层析成像人机交互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计算地震体波(P波和S波)的振幅谱并通过拟合振幅谱得到反映地震波衰减的吸收特征时间t*,并利用t*资料通过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三维Q值结构.实际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方法和软件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数值试验结果指出,用接收函数反演地壳速度结构时,在正演和反演过程中使用不匹配的地壳模型参数化方式,将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发现,在处理实际资料时将接收函数归一化,可能会丢弃介质信息.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接收函数和近邻算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的程序,并用来反演了海拉尔台下的地壳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4.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缘沟-弧-盆体系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其南端的Challenger Deep不仅是地球表面最深点,也是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岛弧、马里亚纳海槽、西马里亚纳洋脊和帕里西维拉海盆的构造汇聚点。开展岩石流变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对于认识Challenger Deep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重、磁数据的计算分析,研究马里亚纳沟-弧-槽-盆系统的等效黏滞系数和岩石圈强度等流变学特征。利用地震资料,勾绘海沟之下贝尼奥夫带随深度变化的特征以及陡变形态。计算结果表明:对应马里亚纳海沟-岛弧-海槽系统,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向东凸出,形成弧型异常区;区内异常表现为串珠状线性特征,异常值中间高,两侧低。不同深度岩石圈累积强度比值表明,海沟南北两侧地壳上硬下软,海沟中部地壳上软下硬。在给定应变速率条件下计算的等效黏滞系数东高西低,说明西侧构造体地壳比东侧构造体地壳更容易变形。Challenger Deep岩石圈强度较大,等效黏滞系数较高,具有上硬下软的流变学特征,为板块俯冲在该区的弯曲、撕裂与快速翻转提供了重要条件。地震与重力剖面分析表明,Challenger Deep处的岩石圈累积应力强度和有效粘滞系数条件,可以使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在重力作用下弯曲、开裂,或部分向南翻转、变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中外优秀运动员犯规特征和速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腾空性质犯规仍是技术犯规的主要问题;比赛最高速度与最低速度变化较大,体力分配不均;比赛后半程体能下降过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大陆 822个实测热流数据,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包括 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 (EET)等.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这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根据热流值和深部地热参数,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尺度热 构造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7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哈佛CMT目录和美国NEIC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全球范围内震源深度大于70km的地震的辐射能量与地震矩之比(或称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变化及其与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震源深度为70~400km的地震,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增加而降低;对于深度大于400km的地震,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征与浅源地震似乎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等方法,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马拉松决赛中1~8名运动员速度分配的曲线特征、速度曲线的阶段特征、段落速度百分率、各分段与总成绩相关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奥运会男女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变化曲线图基本呈V型;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率值都在3.3%~3.5%左右,保持高速度的匀速跑是马拉松速度分配重要特征;运动员个体之间不管成绩或名次相差多少,其各段落速度百分率具有相同的特征;男子运动员30 km段及女子运动员40 km段的成绩与总成绩成中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华北地区(110°~ 120°E, 35°~ 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 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 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 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 约占地震总数的88%, 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 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 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 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 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 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 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世界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20 km、女子20 km和男子50 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竞走比赛的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男子选手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多数优秀女子选手的速度呈上升趋势.优秀男子选手的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区段,优秀男子2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8、第9区段,优秀男子5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优秀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最高、最低平均速度出现的区间较为分散.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全程走的节奏,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01年7月15日,在云南省江川县九溪镇发生了里氏5.1级地震,此次地震前38min有一次4.3级的直接前震,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震前,距震中100Kmn范围内的多种前兆资料呈现短临异常,玉溪市防震减灾局根据这些前兆及相关测量数据作出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为市委、市政府应急指挥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形成约400 km的地震破裂带,主震断层为一长度350 km、呈东西走向且近直立的走滑断层.主震断层附近的同震滑动位错为研究断层内部的力学性质及几何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根据Freund的III-型位错模型,以实地测量和卫星测量的地表错动数据为约束条件,求取沿主震断层走向断层内部各点的滑动位移分布以及破裂面沿断层深度方向的扩展宽度.计算结果表明:III-型位错模拟结果所得断层面滑动位移分布特征和由有限断层模型体波反演得到的结果有较高的吻合程度,且在深度方向上呈现强烈的不均匀性.由III-型位错模型给出的断层内部的破裂宽度小于20 km,其平均值为8.4 km.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地表同震位移量的大小同断层的破裂宽度在尺度上存在明确的比例关系,沿断层走滑方向各点的滑动位移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特征.结合III-型位错模拟和体波反演结果,基于Andrews方法计算断层面上静态应力变化的分布,其分布特征同样具有很高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3.
对地幔过渡带的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速度间断界面是由于相变引起的不连续界面. 穿越过渡带的深俯冲会引起这2个速度不连续面产生起伏. 在中国东北等俯冲带地区,地震层析成像观测到了俯冲板片在660km界面上的平卧滞留,地震接收函数也观测到了这种滞留而产生的相变界面加深. 然而在最近青藏高原南部展开的几组研究工作表明,地震接收函数并未在该区域发现不连续面存在明显起伏. 为了验证该地区是否不存在穿越不连续面的俯冲,还是俯冲引起的不连续面的起伏没有被观测到,进行了该碰撞区域的热模拟,计算不连续面可能的起伏量. 研究大角度俯冲、小角度俯冲和印度岩石层使青藏高原整体加厚等模型. 在只考虑橄榄石-尖晶石相变作为410km不连续面产生原因、尖晶石-钙钛矿相变作为660km不连续面产生原因的前提下,计算结果表明,以上模型只要存在穿越以上界面的俯冲,就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起伏,这样的起伏应该能被地震接收函数观测到.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以及接收函数观测,更倾向于支持藏南区域应该不存在到达地幔过渡带的深俯冲,俯冲带可能向北到达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把机器学习方法运用于地震预报探索是一个研究热点。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大震的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利用1970年以来的川滇地震目录,选择16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预测因子,采取滑动时空窗口方法有效地挖掘数据的隐藏信息,对川滇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为期一年的地震预报研究。结果显示,用1970—2019年地震目录的70%(时间窗口大概为1970年到2004年前后)作为训练集训练网络,对剩余的30%作为测试集(时间窗口大概为2005年前后到2019年底)进行回溯性预报检验时,实际震级落在预测震级±0.5内的准确率为70.2%,虚报率为18.7%,漏报率为11.1%,可以回溯性预测2008年汶川MS8.0地震。为测试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扩大研究区域范围、改变大震级地震在均方差计算中的权重等测试。在这些测试中,LSTM神经网络模型依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R评分方法,对中国地震局 1990到 1998年的年度地震预报进行了统计和评估。随机猜测预报R为0,完全准确预报R为1。我国90年代的年度预报R评分平均为 0.184。如果把地震局实际预报与选取最大背景概率地区预报相结合,可以使R评分提高到0.336。统计表明,中国年度地震预报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台站缺乏的高地震背景概率区,预报效果较低 ;但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重点监测地区,中国地震局年度预报高于随机预报,实际预报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滑坡是最为常见且破坏力最强的地震地质次生灾害之一,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滑坡的分布和范围信息对震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entinel-2A遥感影像,以"8·8九寨沟地震"核心震区--漳扎镇为研究区,通过结合变化检测技术和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地震滑坡信息,利用改进的区域生长算法对提取的滑坡边界进行优化得到最终提取结果。通过与传统CVA提取结果对比,评价分析本文算法的精度。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地震滑坡体提取总精度在90%以上,Kappa系数优于0.7,提取结果与目视解译结果较为一致。且自动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满足地震应急救援的时间和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Ms7.0级芦山地震, 通过计算多个地震活动参数, 定量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背景地震活动性及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历史记载龙门山断裂南段仅有3次6.0级以上强震, 存在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背景;2)通过a值分析可知, 芦山地震发生前30年背景地震活动性较高;3)分析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空间分布差异, 发现龙门山断裂南段在汶川地震后仅部分区域b值下降, 应力增强, 芦山地震发生在b值明显下降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Iris网站中约55万条地震数据对日-月-地、日-地、月-地空间位置关系周期性变化对全球地震时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与引潮力作用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考虑日-月-地空间关系,在不同的震级、震源深度下,全球地震频率在日-月-地三者成90°或180°时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考虑日-地空间关系,全球地震频率在地球运行于惊蛰-谷雨对应的公转轨道时有着明显的提升,当地球运行于春分-清明对应的公转轨道时,全球地震频率在农历初七的提升非常明显,相对于自然概率提升47.6%;3)考虑月-地空间关系,发震位置经度距离月球星下点经度差为180°时易触发地震;4)研究表明部分地震发震受到引潮力调制,特定周期下引潮力的最值区间对应于全球地震频率升高的时间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