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玲玲 《新闻世界》2013,(6):F0002-F0002
去年以来,肥东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好乡村”乡风文化建设“十个一”工程,暨“挖掘一段村史,提炼一句村训,确定一幅村微,编写一首村诗。打造一条长廊,建设一块广场,搭建一方舞台,成立一支队伍,创作一批作品,推出一群好人。”以村落文化为依托,筑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的精神家园。在实施过程中,肥东努力做到五个“着力”,提升“美好乡村”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范长风 《文化遗产》2013,(6):114-122
把性戏谑、辱骂祖宗作为社火表演的地方传统,需要在艺术空间和历史记忆的范畴内去理解;声音、艺术品、口头文学、行为艺术并非超然于社会生活,而是受地方性规则和框架的制约。论文从实地调查资料出发,论述了豫西两个村落借助"骂社火"的艺术手段,解构祖宗权力,建构村落共同感和敦促村落公益行动的人类学个案,显示了艺术对乡村社区建设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意义]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二维层级体系,指引以标准化增强城乡文化均衡可及建设的治理实践。[方法 /过程]以《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推荐标准,在内容框架上围绕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要求、基本内容、管理运维、评价改进提供规范指向,为均衡可及发展政策锚点下的多元实践样态探索提供支持。不同省市形成的“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非遗乡村”文化治理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多元实践模式发展。[结果 /结论 ]我国乡村文化治理形成以国家标准为经、地方标准为纬的标准体系框架。现有标准体系尚缺乏乡村文化服务的区域差异指标、缺失乡村文化参与的多元共治规范和缺少乡村文化场景的具体实施细则等,公共部门应从全域治理标准体系、专项治理标准内容、数字治理标准进路和场景治理标准向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王一鸣 《兰台内外》2020,(12):19-19
1振兴村级档案工作的有利条件1.1乡村振兴规划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出台了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的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了以治理有效为切入点,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关注乡村阅读服务协同治理,提高协同治理水平,进而提高乡村层面的基层阅读服务效能.[方法/过程]在湖北省范围内面向乡村居民和阅读服务提供者开展问卷调查,并基于K.Emerson和T.Nabatchi提出的协同治理整合框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乡村层面基层阅读服务协同治理的现状、存在问题.[结果/结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饭市是我国北方农村地区一种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活跃的群体传播方式和典型的村落公共空间。电视在农村的不断普及成为这一现象日趋衰落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民族志方法,以西北地区一个村落为主要作业场所对这一影响关系作了考察,并指出了村落公共空间这种传播方式的衰落对乡村社会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枫云  陈颖 《云南档案》2023,(1):51-54+58
随着我国民族档案事业步入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工作在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馆的档案安全风险治理也提上了日程。文章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馆档案安全风险的内涵及其分类加以探讨的基础上,揭示其档案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必须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方法。而以风险沿革调查法、风险流程梳理法、风险展示法、风险事故树呈现法等构成的安全风险识别方法,以风险根源分析法、风险几率估量法、风险损失估量法、风险汇聚估量法等构成的安全风险估量方法,以风险回避法、风险限制法、风险搁置法、风险转化法等构成的安全风险抑制方法以及安全风险治理绩效评价方法等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馆档案安全风险治理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孙健 《现代传播》2023,(8):82-87+130
聚焦县级媒体如何有效介入乡村社会治理这一重要问题,对东部某省A县融媒体中心与A县下辖的B村进行了田野调查。调查发现,在技术框架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乡村社会的连接不通畅,究其原因主要是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乡村连接方式的调整未能适应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应改变完全以技术平台为导向的嵌入性实践,与乡村基层组织协同配合,以组织嵌入的方式实现县级媒体在乡村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内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社会。意味着统治者们若要维持统治秩序,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措施对乡村进行治理。否则统治便不可能长久。本文以为从法律控制的角度看,其乃宗族法、村落习惯法及国家法共同管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开展传统村落档案利用是传统村落档案建构的终极目的。目前传统村落档案社会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有档案编研、村史编修、乡村记忆展演。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档案编研主体和成果类型单一,影响面窄;村史编修覆盖面和多样性不足;乡村记忆展演形式同质化、展演内容浅表化、展演场所空洞化问题突出。其突破路径如下:开展大协同、大格局和全媒体开发的档案编研新探索;以村史编修促乡土文化复兴,将其作为传统村落档案利用的主阵地;乡村记忆展演形式力求生动,内容力求独特,深度力求拓展,场所力避空洞。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西北农村文化大院的田野调查,本文试图回答:以文化大院为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国家文化治理的框架下具有怎样的特定意义?本文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充分体现国家在发展乡村文化方面开始从文化管理转变为文化治理,即联动个体、社会、政府等多方主体,生成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机制.对于国家文化秩序,民间社会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获取与再生产的过程,表现出"在地性"与"灵活性",从而持续形塑新一轮的国家文化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县级官府得以实现,县官为完成考成之责而依法施政治民。近年来,乡村管理成为清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对村落内部的家族、绅耆、约保、盗贼、团练、乡地、讼师等的研究可谓蔚然大观,对村落外部作为政治国家象征的县官的研究则尚显薄弱。乾隆朝《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主要以司法档案的形式,记载巴县的内政、经济、文教、卫生、军事、社会等情况。本文在初步解读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有别于学界以往研究,探讨巴县知县对乡村的管理,以增进人们对传统县官乡村管理的了解,反思目前研究方法中的"上下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县级官府得以实现,县官为完成考成之责而依法施政治民。近年来,乡村管理成为清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对村落内部的家族、绅耆、约保、盗贼、团练、乡地、讼师等的研究可谓蔚然大观,对村落外部作为政治国家象征的县官的研究则尚显薄弱。乾隆朝《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主要以司法档案的形式,记载巴县的内政、经济、文教、卫生、军事、社会等情况。本文在初步解读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有别于学界以往研究,探讨巴县知县对乡村的管理,以增进人们对传统县官乡村管理的了解,反思目前研究方法中的"上下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赵杰 《传媒》2024,(4):75-77
全媒体时代,在技术与平台的赋能下,传统村落文化正在形成一种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传播图景,并对受众的乡土记忆、群体认知乃至社会价值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由于思想、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村落文化传播在主体建设、内容优化、形式革新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境,需要相关主体及时转变思维,采取相应对策进行优化改进,以充分发挥村落文化传播优势效能,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深层落地。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使乡村体育文化的传播发生重大变革,在治理层面出现机制与价值的转向。聚焦贵州“村超”这一媒介化的乡村体育赛事,采用深度访谈法,剖析其媒介传播与治理实践,发现普通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内生型组织主体的整合与团结效能以及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是“村超”在新媒体环境中赢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因素。进而归纳提出媒介化机制影响下内生性乡村文化治理的框架,指出村民个体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村庄共同体组织性的激活以及内生型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村体育文化治理潜能得以发挥的三个关键方面。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用"政府介入""旅游经营""文艺展演"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大致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了村落的文化客体化、带来了内发性发展的乡村振兴。今后有必要实现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旅游经营"到"村民参与"、从"文艺展演"到"村落认同"的转换,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思考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及民俗学研究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知识分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传统知识分子不仅通过仕途实现“致君尧舜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更有一批知识分子以乡村建设为己任,以清晰而坚定的家国意识、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感、以儒家济世弘道的伟大抱负、以沉潜勇猛的精神气质、以切实简易粗朴直接的平民风格和学术风范,深入民间,广施化育,对中国的传统乡村治理和思想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中,明中晚期逐渐壮大的泰州学派堪称典型代表。宣朝庆教授的《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一书,对泰州学派的思想传承、乡村建设和平民讲会的实践,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为我们以当代乡村治理眼光审视和借鉴泰州学派的精神遗产提供了最佳文本。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治理是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及路径。发达国家乡村文化治理起始时间早,治理模式较为完善,与其相比,我国乡村文化治理模式还不成熟。文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典型发达国家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力图汲取其优秀经验并进行本土化实践:以法律为支撑,坚持系统发展观念以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合理开发乡村文化,发挥乡村文化治理村民的主体地位;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现代化,进而推动乡村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