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该短短不了?我在编辑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是个重要原因。今年十月份,我编了一篇《英山县医院抽调一批思想好、技术好的医生充实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治息。作者在这篇消息里。谈到这个医院抽调医生充实基层、组织三分之一的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医疗以及医院內部采取措施实行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一桩社会新闻摆上了笔者的案头:本市某县一位村民挖地时偶然发现一特大老鼠洞,里面竟然挖出粮食三十多公斤……硕鼠之害,如此之烈,实属耸人听闻。按说这篇消息是可以见报的。然而不知怎么,我越看越觉得这篇消息有些眼熟,好象在哪里看过。蓦的,我的脑海中一亮:不错,1993年,大概也是在这么个时候,我们报纸上曾经登过一条类似的消息!我很快找来了1993年的合订本,果然找出了那条消息。我把两篇消息放在一起一比较,不由地吃了一惊:原来,两篇消息竟然出自同一个人之手!而且,两篇消息当中除了地名人名以及挖出粮食的数目稍有不同外,其他地方竟然完全一样!去年发现了一个,今年又发现了一个,事情真的会如此巧合吗?我初步认定这篇消息有问题。鉴于这位作者是我们报社的老通讯员,时常来稿,我马上向群工部反映了这一情况,请他们帮助查实一下。结果不出所料,这篇稿子确实是作者编造出来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不仅是无产阶级新闻党性原则的要求,就连西方的新闻学家也有类似的表述。美  相似文献   

3.
看了新华社8月8日播发的《取于民用于民,我国财力九年增加一倍半》一稿,觉得耳目一新。把这篇消息与已往的经济新闻比较,从中我依稀觉悟到:和群众站在一起——经济报道的新路子。首先,这篇消息的导语就让人感到新奇。作者田川没有按照传统的写法,把我国财力九年增加一倍半这个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而是这样提出问题:“当你走过北京三里河中央财政部门前的时候,你很少会想到这个地方和你的生活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财政部为全国人民理财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过去财政成就的报道,大都象统计公告,内容除数字之外就是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工作,很少从群众的角度去报道财  相似文献   

4.
通许县农行重视新闻报道。近几年来,200多名职工一半以上人员有写稿纪录。年逾花甲的谢天民退休之后仍热衷于新闻报道,他说写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全行每年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新闻稿300多篇,连续4年在开封市农行系统新闻工作评比中获取第一名。 1980年农行分立时,这个行里拥有最高学历者是一位中专毕业生。大家不注意写稿,连市级新闻单位也少有他们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6.
干什么都有上瘾的,我写新闻上了瘾,连我自己原来也未想到。二年过去了,我已在中央、省、地报刊上刊载消息、通讯、言论60多篇。1987年春,我看到县城北关有一段“两不管”路面(城镇、城郊毗邻地),由于地势低凹,附近村民们的废水泼下来积成泥淖,即使晴天也难以行人,一遇雨天,泥浆半尺深。我写了一篇《谁来  相似文献   

7.
每每翻开剪报本,看到那篇政委给我改的底稿时,我都会思绪万千……那是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我在新兵营采访线索时,突然听到:“新兵班每班出一名人员,准备参加团组织的筹划春节文化活动。”这个消息,让我立即认为是一件很好的党委以人为本,为基层官兵办实事的典型线索,我随即回到办公室写了一篇《春节活动咱当家》的消息,  相似文献   

8.
1990年11月20日上午九点,当我从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手中接过省总工会颁给我的读书自学成才获奖证书时,一股暧流从周身流过。听着领导上的祝贺话语我却连一句“谢谢”也想不起来回答。还在戴红领巾时,我就酷爱读书。高小毕业前夕,我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新闻观察”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文章。文章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 “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离开我蹲点采访的“临汾旅”一营二连已经有段时间了,仍时时有“梦回吹角连营”之感。3月13日至25日,我有幸作为人民前线报社派出的首位记者,在具有光荣传统的“神枪手连”二连蹲点采访。10多天时间里,我睡在排房,吃在饭堂,和士兵兄弟站在同一个队列里,以亲历式报道形式,采写了《郭班长“解梦”》、《徐连长巧煮“夹生饭”》和《做战士的“成功之母”》等3篇稿件,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亲兵、爱兵、带兵的主题。睡在我上铺的班长竟然听得懂梦话我所蹲点的二连是一支英雄连队,1984年被南京军区命名为“神枪手连”。一走进连队,门前雕塑“我是…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13.
我有幸参加了自治区第五届(1989年度)好新闻评选工作。本来,评选好新闻,一篇消息落选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由吐鲁番报选送的《横穿7省区养路费无人问津/途经吐鲁番补交4300元》一稿(以下简称“养路费”)的落选却发人深思。事先商定,这次好新闻评选的方法是:各个评委先仔细阅读各地选送的新闻作品,进行意向性投票;然后,对选票过半数的作品,大家评头论足,各抒己见。评选好消息时,第一轮意向性投票,计有19篇消息得票过个数,“养路费”一稿也在其中。作为评委,对这篇消息我是投赞成票的。在阅读时,我写了如下眉批:“此稿既新且短。不论对内对外,一律依法办事,不见奴颜,没有媚骨,读后令人鼓舞,是一篇好新闻。”好在此稿不长,连标点只有200来字,特抄录于此: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已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  相似文献   

15.
1986年,南通电台采用了我写的二十六篇新闻稿件,其中九篇上了头条。我的体会是:只要头脑里有全局观念,业余作者也能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6.
(一) 新华社九月九日播发的《洪湖水上秋色好,社员采菱挖藕忙》消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初秋的早晨,记者……站在高坡眺望,在辽阔的湖面上只见头尾高翘的狭长的大网船、工字形的鱼鹰船、两头平水的猎鸭船和两头尖尖一人划动的采连船,错杂相间。最有趣的是小巧的采连船,它宛如一个梭子敏捷地穿过绿色连丛,将湖水漾起微波,荷叶也随之婆娑起舞。……”看了这篇报道,读者也好像随着记者的脚步,来到洪湖,目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一天,我们连一位叫王永安的战士告诉我:他穿上军装离家的那天,突然得知他考入美术学院的女友为救一个小女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此,他伤心了好长时间。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要写她的念头霎时产生。一开始我想写篇消息,可仔细一想,觉得这件事不适合用消息来表达。写篇人物通讯吧,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妥。左思右想,觉得这件事以纪实散文的形式来写,更能写出真情实感。于是,我就试着写了篇题为《灯》的纪实散文,稿件寄出不久,就被《齐鲁晚报》采用,并配了插图,后来又在一家地方电台的“军营芳草地”栏目中…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也是贵报的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在我刚刚跨进新闻门槛的时候,赶上了举世瞩目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斗。半年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炮火轰鸣的猫耳洞里,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评论等一百五十多篇,被《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台等全国二十多家省以上报刊、电台采用八十七篇。  相似文献   

19.
在工人日报上刊发的报告文学《九公里的女人们》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读者也许不知这是一篇通讯员的作品。说实话,我一直盘算着工人日报的通讯员在写消息、通讯、言论之外,能用一些笔墨勾勒出些许有趣味、有价值的报告文学,让我们的文学副刊多一些来自基层、企业的真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