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真理问题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理论为真或近似为真被视为科学实在论立场的必要部分。然而德维特主张实在论应当排除与真理有关的语义学和认识论,倡导无真理的实在论;此外,实在论的视角主义、建构经验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均可视为消除或削弱科学实在论与真理关系的尝试。上述立场构成了科学实在论与真理关系的消除主义进路,该认识有助于人们形成更恰当的实在观。  相似文献   

3.
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鲁迅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艺真实论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真实论,他对文艺与现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真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他那"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它的血和肉来”的文学观念,是救治当下各种文艺创作流弊的药石,是20世纪最宝贵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受海洋微生物学家爱德华·里基茨的影响,形成了目的论和非目的论的哲学观.在非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前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的特征,即小说主要用客观、生动的画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富有冲突性的对话来叙述故事,它们具有电影的视像性和戏剧的对话性,因此可以称之为"电影小说"和"剧本小说".在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后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多元的特征,作品达到作家所希冀的宏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饶舌者》是加拿大社会现实主义和左翼激进思想相结合的开山之作,在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整体性特征。小说描绘了加拿大社会从传统田园模式迈向现代城市工业化的全景及其复杂性,呈现出巴赫金对话理论模式下的不同政治意识形态、阶级价值观、阶级话语之间的对比和对抗,并为加拿大社会发展憧憬了一幅社会主义蓝图。小说在寻求解决诸多对立矛盾的途径中,从文学手法和政治意义上发生了从草原现实主义到城市社会现实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巨大转变,并对加拿大左翼作家和左翼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194 7-1 94 8年间 ,发生在台湾文学界的关于“新写实主义”论争 ,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皇民化”殖民文化的历史清算。陈映真、曾健民发掘、整理并出版一批资料 ,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与现实会面。从中可以看到 :新写实主义的理论原则 ,是和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由毛泽东提出和确定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中国文学的创作原则相一致的 ;每一个参与论争的人都毫无疑义地肯定 ,从领土所属到文化精神 ,到文学发展之路 ,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论争中 ,两岸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参与者都发表了见解 ,两岸作家积极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场论争对继承祖国五四新文学传统 ,继承台湾日据时期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和确立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 ,有着根本性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7.
Magical realism as a literary mode is often subversive and transgressive, questioning the values and assumptions of the dominant society that it depicts. Young adult literature, by contrast, is typically thought to serve a socializing function, helping to integrate young readers into adult society. What then is the cultural work of magical realism when it appears within young adult novels? An examination of three young adult novels—by Francesca Lia Block, David Almond, and Isabel Allende—reveals that they employ magical realism to accomplish socialization through subversion.  相似文献   

8.
大陆新时期现实主义学创作,从主体意识到本表现都出现多样化并构成复杂状态。从现实主义基本审美原则出发,考察新时期现实主义主义学主要有三种精神类型:理想性现实主义,批判性现实主义,个人化现实主义。分析不同类型的精神特征和本表现,可以认为现代现实主义客观世界的描述已不追求“形似”而重在透视生活本质的“神似”。这在新时期现实主义学中也有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的反思,是当前文艺理论课程建设中思考和应对后现代思潮挑战的一个重要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意在描绘社会真实的文艺创作思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在强调关系、流变、批判以至解构上与后现代思想有精神上的相通。而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强调社会必然性和价值确定性,含着超越现存实际的“彼岸”冲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The influence of Bhaskar's critical real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the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philosophy, dedicated to the overthrow of positivist doctrines, in particular those of empiricism, nominalism, and causation as constant conjun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contemporary proposals for new perspectives and possibiliti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are, however, aspects of critical realism, as it is presented, that may repay further reflection.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rejection of statistical modelling by critical realism is not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realism. The argument is illustrated by substantive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verty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reading) using the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00 UK data set.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xplanatory narratives based on scientific realism is more likely to effect a principled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1.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发生了一场以评价表现主义为开端的文艺论争,这场论争主要涉及表现主义性质与现实主义界定的问题。关于表现主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文学,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也可以导向共产主义。关于现实主义,卢卡奇主张一种所谓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它以描写资本主义生产整体性为特征;布莱希特则认为卢卡奇的主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现实主义,并认为现实主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的内在逻辑,来说明解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命运走向。本文认为,由于五四前后科学世界观迅速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世界观,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深刻地感受到西方人的幻灭感和迷失感,因此现代主义在现代中国无法取得长足的发展;相反,由于现实主义的理论预设中存在着“客观观察”和“主观建构”之间的内在矛盾,使它能够走上与其在西方社会中的发展所不同的方向,最终成为现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3.
周立波文学真实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阶段:30年代的文艺理论活动到延安鲁艺任文学教师并开始小说创作时期,是接受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开始,以知识性的理性认知为主,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是与“为人生的艺术”倾向性结合在一起的;40年代初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时代要求与倾向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真实性本体意义的领悟,是周立波接受《讲话》“教益”的最大收获,并最终以其小说创作之路的成功选择显示出作家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关系的个性理解。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offers a defence of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face of objections Nash (2005) makes to it in a recent edition of this journal. It is argued that critical and scientific realism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at both are opposed to statistical positivism. However, the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scientific realism retains (from statistical positivism) a number of elements that result in misleading accounts of social processes and events: indicators are used which do not reflec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gency; indicators refer to reified and not real properties of both structures and agents; and indicators do not refer to causal properties of objects and entities. In order to develop a narrative of causal processes, as Nash argues researchers should, then some adjustments need to be made to the principles that underpin scientific realism.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文学批评,无论是批评观念,还是批评实践,都体现出与传统批评迥然不同的风貌。可以说,因为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胡适的文学批评已经脱离了古典文学批评的窠臼,初步具有了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和科学实证的批评思维两个方面,其中涉及到批评语言和文体的转换、批评对象的更迭、现代批评思维的形成以及批评话语的借用。当然胡适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批评体系,也还带有新旧混杂的批评色彩,但其文学批评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风是20世纪中国最富创造性贡献的文学理论家。胡风以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论,构建出现当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由于他的理论创建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独尊于中国现代文坛这一点上,胡风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推助作用。胡风文学思想所葆有的开放性视野和现代超越品格,使其持续成为现当代文学建设的理论资源,在激活、拓展和再造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独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9.
鉴于当前文坛的创作现状,有必要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研究经历四十余年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反对抽象的善恶观念,强调历史具体性;第二阶段强调真实地表现现实关系;第三阶段思考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二者关系以及细节真实等问题,并形成系统理论。这一理论在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层面上强调真实地表现现实关系,在思维方式层面上强调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在特征性手法层面上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和典型。三层面形成不可分割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有着科学性和历史感,不仅能从分类学上区分各种创作方法,而且对当今的创作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战与文学的联姻,使文学与政治的深度关联被建构起来。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作家在创作方法上选择现实主义,在文化观念上选择政治倾向性,有着特定的政治文化学意义。由于过分强调政治的功利性诉求,致使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损害艺术审美性的"差不多"现象,同时文学大众化实践也陷入了无力平复普及与提高的冲突而导致的困局。面对这种困局,抗战现实主义话语的建构路径在于不断纠正不良创作倾向,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