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怀沙》是屈原诗歌的标题.对它的注释理解,历来诸家各异,为了辨义方便,略举如下:一种说法认为《怀沙》即怀沙石自沉。有几位楚辞研究者持这种观点:朱熹《楚辞集注·怀沙》题解:“言抱沙石以自沉也.”王夫之《楚辞通释·怀沙》:“怀沙者,自述其沉湘而陈尸于沙碛之怀.”  相似文献   

2.
学者们对“怀沙”二字含义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怀念长沙”、“怀沙石自沉”两说。“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在汉代,故“怀念长沙”说实误。本文探讨“怀沙”作为标题的来源,认为《怀沙》标题不是屈原自己所加,而是后来《楚辞》的编辑者根据屈原怀沙石自沉的历史传统说所加。因此,“怀沙”的含义应是怀抱沙石自沉。探讨“怀沙”主旨,应题避开。  相似文献   

3.
《怀沙》之“沙”,意指为何?这是正确理解《怀沙》文意的关键。自古至今释此“沙”文者无非二说:一谓“沙石”,如米熹之承司马迁《传》文叙事,直言“怀沙”为“怀沙抱石,以自沉也”。二释地名,意指长沙,如蒋骥因汪瑷、李陈王、钱澄之之言,卢王“怀念长沙”之说。是耶,非也?值得探讨,今人陈蔚松欲另辟新径,创为新说,谓为“寄怀故土”。(1)是则是矣,然仍未能探明“沙”义与“故土”之渊源。本文欲从其渊源上探明其究竟,以为《九章》单  相似文献   

4.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路百占同志《屈原〈怀沙〉题旨新解》一文(以下简称《新解》),对前人释《怀沙》题旨的两种意见均有疑义,认为“怀沙”本作“怀没”是屈  相似文献   

5.
一太史公《屈原列传》云: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日:“……。於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揆史公之意,“怀沙”即怀石,《怀沙》乃屈原沈尸前之作,而“怀石”则为沈渊之术。所以有此说者,或史公游沅、湘时有所闻而云然。东方朔《七谏、沈江》亦云: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壅蔽”。  相似文献   

6.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怀沙》全文,后世学者也多以此为依据,认为《怀沙》实为屈原的绝命辞,由此提高了《怀沙》在《九章》中的地位。汉代快速转变的大一统政治结构同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文人尚未调整过来的心态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在此背景下,《怀沙》所表现出来的"仗节死义"便成为汉代文人在面对"屈原困境"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屈原作品中某些篇章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意见。争论的重点,尤其集中在《九章》的《怀沙》以下《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四篇上。从总的倾向来看,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是不相上下的。但是,主张这四篇是伪作的论著当中有两条历史资料,却迄今还没有人能提出有力的否定意见。第一条,《汉书·扬雄列传》说:雄作《反离骚》《广骚》之后,“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这是否可以证明西汉之末的屈赋传本还没有《怀沙》以下四篇?第二条,刘  相似文献   

8.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9.
橘,绿叶离离,花素洁芳馨,果甘甜如饴。大诗人屈原在《橘颂》中礼赞这一佳木为“后皇嘉树”,著名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翻译为“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种美丽的树木生长着。”  相似文献   

10.
流传至今的《怀沙》有三个版本系统,因此造成了一些异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怀沙》的部分异文进行了辩正。  相似文献   

11.
从司马迁开始直到今日,所有的人都坚信着屈原因政治优愤而投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而其中的唯一证据,就是他被放逐后所写的《怀沙》.诗中声称,自杀的方式已经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的柔软泥沙.但已有研究者指出,《怀沙》可能是一篇根据他的自杀传说而事后炮制的伪作,因为其中的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91):12-13
文章通过对《怀沙》《哀郢》等文本的解读,并加之对《屈原贾生列传》《楚世家》和《鄂君舟节》等史料和出土文物的辨析考察,推断《怀沙》当作于楚襄王三年或之前,从而推导出屈原沉江时间应在楚襄王三年左右,为高中语文教学对屈原作"知人论世"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看来,“文怀沙事件”成为文化界倍受关注的话题,传记作家李辉从出生年龄,“文革”中所犯“反革命罪”和“国学大师、楚辞泰斗”头衔三方面向“百岁老人”文怀沙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哀郢》是屈原晚年的一篇重要作品,对研究屈原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诗中“忽若不信兮(一本在“若”之后有“去”字),至今九年而不复”两句,历来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往往据此来推断《哀郢》之作年,并由此上推屈原始放之年,下推屈原之卒年。但因对屈原的生平经历各有先入之见,故而得出的结论往往彼此大相径庭。明黄文焕说屈原之放非顷襄元年即次年,后推九年,即顷襄九年,又越孟夏,故怀沙自沉,“固属之十年矣。”(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谓屈原于顷襄二年再度被放于江南,越九年,作《哀郢》,于顷襄十一年作《怀沙》,并自沉于汨罗。(林云铭《楚辞灯》)今人林庚则谓屈原于怀王二十四年被放,越九年,于顷襄二年作《哀郢》,于顷襄三年自沉于汨罗。(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姜亮夫则认为屈原之放当在顷襄七年秦楚和亲之后,越九年作《哀郢》,明年作《怀沙》,其自沉汨罗“当在顷襄十六七年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汤炳正则集林云铭、蒋骥、游国恩三家之说,关于屈原始放之年取林说:关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取蒋说,认为屈原被放陵阳九年,《哀郢》即作于被放陵阳的第九年:关于屈原之卒年,又取游说,认为是在“(顷襄)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楚辞》西汉人刘向在天禄阁(汉朝国立图书馆)校书时,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东方朔、荘忌、淮南小山、王褒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写的《九叹》编辑成一部书,定名为《楚辞》。东汉人王逸为楚辞作注释,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九思》,成《楚辞章句》。宋人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这个名词,在刘向以前就有。汉武帝时人朱买臣,能“说春秋,言楚辞”。不过“楚辞”这一名称在当时并不成为这种文体的通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之篇”。可见西汉早期称  相似文献   

16.
余玮  陈昕 《职业技术》2006,(7):20-24
银髯飘拂,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行动矫健,思维敏捷,没有半点龙钟老态,这就是我们见到的96岁的耄耋老人文怀沙。和文怀沙交谈,访者无疑既是后生又是学生。文老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文学到人生到社会,谈到美好,也谈到丑恶。从他意识流式的极富哲理的语言中,从他那皱纹、白发、神采中,我们解读到睿智,解读到“博学多才”的真切内涵……“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确有屈原之神貌胡耀邦在晚年曾有《致文怀沙先生》长诗,其中有云“: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君自九嶷初,有如九嶷云。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不谙燕塞险,卓立傲…  相似文献   

17.
《怀沙》是屈原肯定地作出了死的决定以后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四个方面的感情:(1)表示决不改变初衷。(2)伤痛不为时人理解。(3)感叹明主贤臣不能并世相遇。(4)决心以一死为后世树立榜样。全文思想悲痛深沉,感情低徊往复,再没有提及对君王的希冀,没有愤激之词,没有恼怒与慌乱。艺术上的思考也绵密精细,臻于完善。但屈原为什么要将这样一篇作品标名为《怀沙》,怀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8.
《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在题意和内容上学者们多乐于探究。运用文献法和诠释法解读《怀沙》,再一次从屈原的诗作中触摸他真实的感人的呼吸,拥抱他美玉的无瑕的心灵,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倾心的仰慕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20.
《九章·惜往日》有这样两句诗,古今注家似均失其解,这两句诗是: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玄渊,一般解为深渊,例如马茂元《楚辞选·注》者是。那么,此两句的今译,大概如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所写: “面临着沅水和湘水的深渊,我能忍心地跳下水去。”或者如文怀沙《恩原九章今译》所写: “我曾站在沅湘的水边,那流水好深啊! 我是有勇气忍受个人的痛苦,自沉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