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北元宵节有为死者坟墓“送灯”的习俗,山东及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民俗。文章仅对东北这一习俗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揭示东北元宵节“送灯”风俗的来源,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融合的大概规律。  相似文献   

2.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雯 《现代语文》2007,(2):125-126
《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婚姻形态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观念与后世既有传承关系又相差甚远。那么究竟周人流行的是怎样的婚姻制度,又有怎样的婚姻习俗呢?德国著名民俗学家拉法格指出:“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感情。”(《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诗经》尤其是其中的“十五国风”作为西周春秋时期的“民俗歌谣之诗”,便是“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之诗。通览《国风》,其中近三分之二的诗歌反映或涉及了民间男女的婚恋题材,展现了西周春秋时代民间颇具特色的婚姻形态及婚俗风情。  相似文献   

4.
“十二和尚”风俗是和佛教有紧密联系的一种民俗,它曾长期流行于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关于“十二和尚”风俗,《萨位齐县志》略有记载,撰者在引述《都参领志略》时说:“蒙人生子,有尽剪发者(即秃头);有留额门一撮者,名曰‘马发’(俗称“留马鬃”)。十二岁到奶奶庙,以驴还愿,或杂以草。后留发辫,曰‘十二和尚’。”(见该县志卷一《礼俗》,标点、注释为笔者所加)就笔者所知,旧时在内蒙古西部区行此种风俗的,多为汉族;蒙族行此俗的甚为  相似文献   

5.
古典文献中“风俗”与“民俗”存在语义差异.古人多使用“风俗”,“民俗”地位并不彰显.然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风俗”地位衰落,“民俗”地位上升,二者固有关系被倒置.这一变化的发生与近代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语义流变的角度,可以看到词语文化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湘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I0006-I0006
民俗,指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其民族习俗也风格迥异。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不仅有灿若星河的国粹文化,更有扎根民间的民俗风情。民俗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广大劳动者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概述】风俗,亦称民俗。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文化。民俗一词在近代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被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以后。当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首先正式提出“民俗学”这一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论述民俗的书———《风俗通义》(应劭)。在全球,不同种族、肤色的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出这一点。大体上说来,风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统一圉家,不同地区的人民有其独特的民闻风俗与生活习惯。就人生礼仪这一风俗来说,不同地区人民对于人生礼仪的仪式有共性,但又有其唯一性。文章调查总结了量东南地区的成人礼——“开锁”仪式。  相似文献   

9.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民间美术是民族民间风俗生活中的直观性和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博克是蒙古民族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博克手们的衣着装饰是蒙古民族民间美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博克手们的衣着装饰也因蒙古民族各部族的不同地域民俗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呼伦贝尔地区博克手们比赛时配戴的护膝用具——“陶烈”,就有其鲜明的地区特色,本文就“陶烈”的民族艺术特色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都有过新年的习俗,也都把过年叫作“正月”,两国围绕着正月都有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性活动,从两国的正月风俗中也可以找到许多近似的习俗,这些先古就存在并流传至今的风俗、活动展示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采。本文从中日两国相似的正月风俗、活动等视点出发,探讨两国正月风俗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所谓“风俗使”,顾名思义是指受皇帝派遣而行使有关整顿社会风俗职能的使者。当时人们对风俗的认知有两种,一为今日所说的“风俗习惯”,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社会风气”。由此可知,两汉的“风俗使”担当的是受皇帝派遣而行使与当时“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相关的职能。汉代的“风俗使”源于周秦的采诗制度,当时他们只是接受天子的派遣到各地观风览俗,记之于册,然后交给皇帝阅览。在接受任务之后,并没有其他的具体行政职能,他们也无权干涉地方之行政事务。可是逮至两汉,为适应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需要,这种只观采风谣,没有行政…  相似文献   

13.
<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听爸爸说,江山市有“六月过小年”的习俗,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六月十七日之间。其间,村民们烧香祭祖、驱邪辟秽、走亲访友,如过年一般热闹,故而称之为“小年”。江山的“小年”有一项特殊的风俗——打糍粑。去年我和妈妈被邀请到江山表舅家过“小年”。在那里,我第一次体验打糍粑。  相似文献   

14.
丧葬习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5.
古人之“坐”和今天大不相同.当时没有坐具,往往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跪”。因而就有了这样的记载:管宁“常坐一木榻,……其榻上当膝处皆穿”。健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坩‘坐行”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那是杂技演员或体操队员的专长。而古代因为“坐”是两膝着地.所以他们“坐行”就简单多了。只要用膝盖在地上移动就能完成。,如:“执羞者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他们不仅“坐行”。而且手中还端有珍馐美味。  相似文献   

16.
张霞 《天中学刊》1998,13(6):122-123
“俗”,在现代汉语的辞书中有多种诠释:“风俗”;“大众的,普遍流行的”;“庸俗”;“没有出家的人”,等等。本文所谈的“人俗之美’指的是歌曲所具有的特定的民俗以及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所产生的音乐美感。一、永恒的魅力──民俗之美‘民俗是一个十分博大的范畴,歌曲的民俗之美是指蕴涵着民族风格、民族气魄的歌曲在一定的民族听众中所产生的审美心理效应。生活是艺术之本原,而生活从来不可能超越民族而抽象地存在,它总是具体的、民族的生活。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居住环境、共同的经济关系等。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方言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民俗事象,都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生活习俗。在河北石家庄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这些方言俚语一方面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化,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另一方面,在河北婚姻嫁娶风俗中还有大量因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而产生的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18.
“投壶”,是古人宴席的一种礼制,又是宾主相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它是一种古老的酒令,既有“武令”的奔放之慨,又有“文令”的典雅之趣,故在先秦时的王室、诸侯和士大夫的筵宴上十分流行。如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记载:“晋中行穆子、荀吴相投壶,为投壶氏,后有投氏。”汉唐时期,“投壶”习俗也很盛行。如在河南南阳汉画像馆  相似文献   

19.
原生态民歌“胡呐喊”高亢而不乏婉转的旋律风格体现出桃江丘陵的地貌特征;其演唱内容既反映出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又展现着人们爱情和婚姻观念,同时还与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丰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