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至今日,仍忘不了那次令人惊心动魄的采访。去年7月22日,我们随驻沪某油料储运基地“01船”外出采访,同行的还有人民前线报社摄影记者何广前。“01船”是艘闻名全军的红旗船,因完成任务出色曾先后10多次荣立集体二三等功。我们这次随船来访,主要是借‘勺1船”执行运油任务之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向“八一”建军节奉献一份厚礼C23日凌晨时分,“of船”装载着成油返航途中,突然风浪大作。据估测,至少有7一丁组的风力。这时,海面上恶浪奔涌,飓风夹着狂涛不时冲上船舱和甲板。在内河航行时,还属庞然大物的“of船…  相似文献   

2.
厦门电视台记者张鲁闽、刘小文、刘海涛编导的《夫妻船》为我们这些久居陆地、以土地为根的人展现了一个“夫妻船”所具有的独特韵味的美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夫妻船”上渔民祖祖辈辈、生生相息繁衍流传下来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聆听了“夫妻船,船连家”这首历经风风雨雨、几代人反复吟唱了几百年的古老渔歌。  相似文献   

3.
虽然沿袭了“部落”的称呼,但这里已经没有任何部落的气息——没有草屋、没有身着传统服装的印第安人、甚至没有了自己的语言。今天,年轻一代的印第安人已基本完全“美国化”,连说话和动作都带着“美国味”。  相似文献   

4.
李裴 《图书馆界》2022,(1):15-17+72
“忒修斯之船”由普鲁塔克提出,许多哲学家对此发表了关于物体同一性的不同观点。在当前“公共图书馆+X”流行的行业趋势下,本文借用“忒修斯之船”的提法,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实现信息与人之间相对自由地交互的场所,这是公共图书馆作为空间的价值所在,也是公共图书馆的内核。公共图书馆应围绕“信息”与“人”两大主体,在新环境中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交互的内涵与方式,更要明确和坚守自身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5.
《索赔债引发命案(引题)广州大学生杀死同窗(主题)》、《研究生争女友拔刀相向》,这是某报最近刊发的社会新闻的标题。读着这样的标题,读会提出质疑:广州大学生和全国的研究生都如此残暴无情吗?因为这样的标题传达的信息和造成的感觉与结果是:因一人或几人的个人不良(法)的行为,而“株连”整个群体或行(职)业。“一竿子打了一船人”。  相似文献   

6.
富豪.几乎就是奢华生活的代名词。普通人很羡慕他们中的多数人出入以车代步,起居锦屋华堂.动辄一掷千金,认定他们都很幸福。因此.当“跳楼”、“自缢”这些字眼和这群身家过亿的人联系起来时.社会上的不少人都感到震惊.  相似文献   

7.
编辑絮语     
1971年的一个秋日,在从伦敦开往普利茅斯的一列头等车厢里,面对面坐着一位商人和一位绅士。绅士问商人:“您是日本人吗?”商人说:“我是中国人,说准确一点,是香港的中国人。”绅士眼睛一亮:“那么您是做什么的?”“搞搞航运。”“哦,您有多少船?”“有一点点,具体数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都是语言大师。 有大师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高尔基:《论散文》)车是工具,船是工具,语言是“车”,是“船”,感情和思想搭乘语言这辆“车”,这只“船”,就可以由甲人而乙人,由此岸到达彼岸,将一种感情表达,将一种精神发扬,将一种思想光大。“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论散文》)平凹在《语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说:“一部好作品,使多少人笑之忘我,悲之落泪,究其竟,不过是一堆互不相连的方块字呢。然而,这些方块字,凑起来,有的是至情至美的,有的却味如嚼蜡:这是什么样的魔术啊!”  相似文献   

9.
鎌仓春秋社出版的《天国的本屋》(第1部),作者是松久淳、田中涉;编辑者是田中爱子。在2002年实实在在地感到了“书店的实力”,《天国的本屋》尽管临近库存清理,却由于爽屋书店伊藤清彦店长努力扩大销售而“起死回生”——这在出版行业内已传为佳话。事实上,《天国的本屋》2000年12月初版首印1万册,在卖出1000册以后出现滞销,2001年全年销售不见起色;在2002年上半年依然没有改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住宅的需要已经从“居者有其屋”转向到“居者优其屋”了。该文以淮南市玺园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为例,从小区设计特色入手,主要介绍了小区整体景观的设计艺术。重点讲了景观设计的几个突出特点,因地制宜顺其自然设计和核心景观辐射其他景点节点设计,亮点多多,不仅凸显实用性观赏性.还强化了人文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小区景观设计的各个细枝未节都做了一定展示。突出了人与环境的自然合一这个中心理念。  相似文献   

11.
驻守在渤海深处一个小岛上的某要塞区船运大队船修所,曾因培养出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九个老兵”而名声远播。近年来,船修所党支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官兵像“九个老兵”那样扎根海  相似文献   

12.
出版也要“造大船”南方俗话说“船小好调头”,这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充满哲理,但也反映出农业社会的小生产意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感到船小虽然好调头,但经不起风浪,于是创造了新的俗语:“船大好抗浪”。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13.
或问:当我们的身体里有着大量的智能设备,就好像人工智能一样,那我们还是人吗?这个问题就像古希腊的“忒修斯之船”一般,其现实意义已经远远小于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我们的目光立即被两位“人物”吸引:其中一位是身材魁梧、面相饱满的刘长乐,一身红衣白裤格外引人注目。另一位是一尊高大的“布袋和尚”塑像,眉开眼笑,格外喜人。看来看去觉得“两人”有颇多神似之处。刘长乐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惊讶,带着他惯有的“布袋和尚”式微笑,大着嗓门说道我有一个“昵称”叫“大佛”!屋  相似文献   

15.
尹莉莉 《青年记者》2017,(30):63-64
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这句话虽然形象,但不足以表述新闻人“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也不足以展现新闻工作贵在“拨云见日”的真实性原则,还不足以描绘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的方向路径,更没有道出新闻对外传播“自塑能力”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影片《甲午风云》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邓世昌下达的最后口令——“撞沉吉野”!但无情的事实是,在1894年(甲午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北洋水师竞未击沉一艘日本军舰。,然而,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吉野”、“高千穗”、“松岛”这些甲午海战中侵略中国的“恶魔之船”大多没能逃过命运的惩罚,相继在中国海域死于非命,冥冥中印证了西方的一句格言:“带刀剑来的人,终究被刀剑所杀!”  相似文献   

17.
李颀拯 《新闻实践》2012,(5):84-I0004
结束为期三个多月的培训、体检和考试后,我揣着《海员证》,以海员的身份登上了“平太荣29”号远洋渔船,从舟山港出发。25天的航行.船经常会受到小范围低气压风暴的突袭.有时局部最大风力达11级以上.浪高超过3米。茫茫大海,有时好几天都看不到一艘路过的船。船长解释,作业时船与船不能靠太近,其他船都在附近,“距离也就一到两天的航程吧。”  相似文献   

18.
月苹 《新闻导刊》2005,(1):51-51
2004年12月3日重庆某报8版报道:《观音岩挖出船棺墓葬群》,说“一考古人员兴奋地说,初步判断这是一个船棺墓葬群,在主城区发现还是首次,距今起码有数百年历史,其排列方式和成都2000年发现的古蜀国大型船棺墓群十分相似。”导语并说:“船棺葬是蜀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墓葬形式,近年只是在四川西部有少量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一) 新华社九月九日播发的《洪湖水上秋色好,社员采菱挖藕忙》消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初秋的早晨,记者……站在高坡眺望,在辽阔的湖面上只见头尾高翘的狭长的大网船、工字形的鱼鹰船、两头平水的猎鸭船和两头尖尖一人划动的采连船,错杂相间。最有趣的是小巧的采连船,它宛如一个梭子敏捷地穿过绿色连丛,将湖水漾起微波,荷叶也随之婆娑起舞。……”看了这篇报道,读者也好像随着记者的脚步,来到洪湖,目  相似文献   

20.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1,(9):86-86
1简易潜水艇 在迈阿密船展上,这艘小型电动“潜艇”船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体积小巧、构造简单、功能完善。这艘船最高时速为5节,充电6~lO小时便可提供4小时的巡航时间。由于其采用了电力推进器,船在运行时极其安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