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与香港市民文化心态密切相关。周星驰电影无疑是香港文化土壤培育的结果。香港市民侠客心态、香港市民赌博心态和香港饮食文化在周星驰电影中均有折射,并同时构成了周星驰电影的特殊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娄楠楠 《大观周刊》2013,(10):143-143
香港武侠功夫电影最基本的市场无疑是华人区域市场,因为观众在接受自己的文化时并无过多障碍,因此20世纪80年代作为拍摄武侠功夫电影主力军的邵氏电影公司和嘉禾电影公司在院线组合上下足功夫,尝试打通香港武侠功夫电影在华人区域的传播路径,这对于当今的电影传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4.
陈蒙 《新闻大学》2003,(3):43-45
作为八十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的承继者,周星驰已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主演的电影也以“无厘头”的名目赫然成为一种类型电影。在2002年4月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少林足球》获得七项  相似文献   

5.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影坛始终代表着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大胆的剧作逻辑,浪漫的情感表达,令香港乃至全世界为之称奇称赞。在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通过独有的影像表征展现了香港都市人的情感孤独。本文就王家卫电影作品的情感主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理解,并对某些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作出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武侠片是华莱坞电影独具文化个性的类型。香港武侠电影传播了中华文明的侠义、仁义、正义等优秀传统和特殊的精神价值,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成功传播为华莱坞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作为现代武侠电影的类型,喜剧武侠电影的出现是华莱坞电影人顺应媒介的时代变化做出的理性选择,消解了全球的文化同质化,也把传统的中国功夫和现代社会法制意识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香港武侠电影建构的中国文化的想象共同体构成了文化共处的一极。  相似文献   

7.
张新强 《今传媒》2011,(5):69-70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香港与大陆合拍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全方位的突出表现,意欲指出香港电影以其独有的产业机制和魅力,在电影手法到产业运作等各个方面将不断带领中国大陆电影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让香港重重地摔在地上,韩国的电影打垮了香港电影。有些人开始反省,大家都在追问。反省成为香港社会转变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1999年第2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举行。这届电影节以“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为主题,对香港“新浪潮”电影进行了盘点。这无疑是针对当时香港电影的疲软现状而作出的努力。90年代的香港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冲击下,亮起了红灯。观众严重流失,票房收入每况愈下,电影作为香港主要娱乐媒体的地位开始动摇。但与此同时,一批有别于主流商业电影的“另类”影片却异军突起。这些影片不但制作讲究、风  相似文献   

10.
金守波 《东南传播》2010,(7):114-116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尾到80年代,台湾、香港以及内地几乎不约而同掀起一场电影艺术的革新运动——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内地第五代,侯孝贤便是当时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之一。他早期的电影很特别——讲他个人的故事开始,从个体出发,自己的生活、成长过程、喜爱的东西,等等,都是从这  相似文献   

12.
综艺一 1960年代最具代表 性的电影《梁山伯 与祝英台》 1963年4月23日,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商业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北市首映,多家戏院联映,《梁祝》一举放映了一百六十二天、九百卅多场,观众人数九十二万人次,打破了国语片票房的纪录,曾有观众看了一百零一次,全台掀起了黄梅调的风潮. 自1949年起,香港影坛壁垒分明,台湾观众视香港邵氏电影为国语影片的翘楚.  相似文献   

13.
论文电影(film essay)是一种另类的电影形式。它针对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中的事件或主题提出观点,电影本身是一个知性的思辨过程。在商业性、娱乐性电影占据绝对优势的香港电影工业中,论文电影开拓了香港电影的另类景观和多元可能性。香港的论文电影呈现两种不同面向。一部分自立于主流电影之外,并与其截然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于实验色彩。另一部分则与主流电影不乏互动,将商业元素和论文电影的独特风格进行融合,体现了香港电影特有的灵活性。通过细读四部代表作品:旅美另类电影人陈耀成的《大同:康有为在瑞典》,独立女导演麦海珊的《唱盘上的单行道》、新浪潮主力军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以及商业电影快刀手邱礼涛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全面地呈现香港论文电影的总体光谱。  相似文献   

14.
王家卫在香港类型片的突破上,首先体现在对电影的叙事上,然后才是主题的选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的正是王家卫电影的特质:一种情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王家卫在香港类型片的突破上,首先体现在对电影的叙事上,然后才是主题的选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的正是王家卫电影的特质:一种情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6.
武侠电影在香港刚刚盛行的时候,银幕上是一个又一个不死神话般的英雄人物,有着善恶分明的观念。而随着电影工业大规模发展,后新浪潮时代的香港武侠片逐渐衍生出黑帮片、动作片等亚类型影片,对武侠世界中的侠观念进行了较大规格的修整。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观念的变化自我完善。本文将从人物、事件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香港后新浪潮电影中的侠观念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歌舞电影经过了多次沉浮。其中,占很大比重的一类就是由现代都市生活为主题的歌舞电影。本文将以夜总会以及摩登都市、市井生活发展出的歌舞片风格称为"海派"歌舞片传统。由京剧风靡全国引发的戏曲片风潮,是中国歌舞电影最早的勃兴;而西方文化主导的、以爱情片为载体的纸醉金迷式的歌唱电影在上海、香港等地成为蔚然大宗。上海的歌舞片"摩登"风格在1949年以后,在香港再次获得重生,并又一次走向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其中的叙事元素和影像风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后的10多年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与此同时,香港政治和社会呈现一种复杂局面。反映到警匪电影上,是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迷茫与重构。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围绕CEPA后警匪电影进行探讨,对警察形象进行整合分析,对探索香港人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之路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值香港报刊市场竞争白热化之际,一份综合性杂志《香港文艺》不久前面世。该杂志由香港著名艺术鉴定家、徐氏艺术馆创办人徐展堂博士任会长的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办。该会秘书长、作家兼电影导演谭仲夏为总编辑。  相似文献   

20.
许琦 《青年记者》2017,(12):105-106
邵氏是一家历史延绵悠久并在华语影坛影响深远的家族式企业,学术界所谓的“邵氏”,特指1958年邵逸夫来港后所创建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它的历史延续到1985年邵氏影城停产.在二战结束后的特定机缘下,邵氏大力网罗南下影人,比照好莱坞片厂制度,建立起分工精细、组织严密的垂直整合制片厂体系,以香港为电影制作中心,以东南亚为市场腹地,积极拓展台湾市场,寻求与日、韩、英、美等国的电影交流合作,进行跨界发展.作为迄今为止香港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家公司,邵氏的电影作品和宣传文本都折射出时代的走向,是二十多年来香港社会和电影文化变迁的最好见证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