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安娜故事和列文故事.对此,有论者说托尔斯泰写的是“两部小说”,“‘康斯坦丁·列文的故事’是‘勉强插入安娜·卡列尼娜的故  相似文献   

2.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以卧轨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悲剧的发生,除了因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迫害等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从安娜个人的情感结构、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的情感结构、安娜对爱情的盲目性及其将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等因素来看,安娜最终走上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七年,列夫·托尔斯泰整整花了五年的紧张劳动,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直接取材于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小说以女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命名,这就强调了在这部小说中,安娜的形象以及安娜的爱情悲剧占着首要的地位。关于安娜的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安娜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贵族少妇。在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与繁漪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悲剧性的女主人公 ,她们的性格异中有同 :虽各居异国、生不同时 ,却都不满贵族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 ,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真正的爱情 ,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但是她们同中有异 ,追求爱情的内心世界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安娜与繁漪的共性与个性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启示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爱情悲剧具有社会的和自身的原因。安娜生活在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她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安娜本身纯洁、真挚、善良是她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叛逆,即使第一家庭也不例外。和所有青春洋溢的少女一样,美丽开朗精力充沛的18岁女孩安娜·福斯特(曼迪·摩尔饰)一心向往的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作为当今美国总统唯一的宝贝女儿,她几乎每一秒钟都必须以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随心所欲几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生怕女儿遇到麻烦的詹姆士·福斯特总统(马克·哈尔蒙饰)又对女儿保护得无微不至,永远有整整一营保镖跟在安娜身边,甚至在她第一次和男生约会的时候也不例外。过普通人的自由生活,几乎成了安娜的唯一梦想。一次,安娜随父母到欧洲进行外交…  相似文献   

7.
《五镇的安娜》是本世纪初英国小说家阿诺德·本内特(Arnold Bennett,1867—1931)的“五镇”系列小说之一。书中叙述了女主公安娜·特尔莱特在与亨利·迈那斯和威利·普赖斯的接触中渐渐地找到了真爱,但最终却履行义务般地选择她自己并不爱的亨利作丈夫。本文着重探讨安娜对这两个男人的感情的双重性以及它所隐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宗教 信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性格建构原则之四徐鹏《安娜·卡列尼娜》中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在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身上分别留下鲜明的印记,对各种人物的思想、语言、行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宗教问题的探索,成为托尔斯泰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作品中占有不...  相似文献   

9.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家,世界名著《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他热爱文学、也热爱数学.下面两道题是他与少年朋友在一起时出的,人称托  相似文献   

10.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11.
<正> 安娜·安德列耶·阿赫玛托娃(1898—1966)是前苏联俄罗斯杰出的抒情诗人。她的创作在苏联文学史和世界近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一) 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是《黄昏》(1912),1914年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念珠》。这两部诗集的出版使她名声大振,获得出乎意料的轰动,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2.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好学生,可能实现吗?最近美国几位获得迪斯尼杰出教师奖的优秀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归纳为如下六点: 1.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琼·米撒尔曼是衣阿华州的一位有27年教龄的令人尊敬的幼儿园教师,她在提出这个建议时,以她早先的学生安娜·弗雷斯(现在为全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例——安娜·弗雷斯还只是一个幼儿因儿童  相似文献   

13.
节奏是任何事物普遍存在的属性。即事物与生俱来的有规律的运动形式。如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生物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类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等等。作为反映自然、反映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家,就是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来,在生活中看出节奏来。1并运用适合客观对象本身的节奏形式表现这种节奏,只有表现了这种节奏,艺术才是有生命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1873—1877年间创作的一部“俄国古典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社会长篇小说”2。邬斯宾斯基称它是“一幅巨大的史诗般的画卷,是上一世…  相似文献   

14.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传统的白宫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载入历史史册的.埃莉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5.
女教师安娜·菲奥多罗夫娜正在上课。提问已经到第六个问题了。安娜·菲奥多罗夫娜早就注意到米沙在玩“海战游戏”。根本没有注意上课。安娜·菲奥多罗夫娜叫道。“米沙,该轮到你读了。你听见没有?你接着斯韦塔讲下去,开始吧!”这时,米沙如梦初醒,慌忙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显得十分窘迫。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变性,往往造成人类性格的复杂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不例外。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即使次要人物,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伏伦斯基就是其中一个矛盾复杂的形象。可惜,多年来,许多论者多是注重于对安娜性格的研究,而为了肯定安娜,就对伏伦斯基,特别是他对安娜的爱情作了简单粗暴的否定。似乎这个纨袴贵族青年对安娜  相似文献   

17.
德·瑞那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生活的背后隐藏着家庭妇女生活的悲剧.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悲剧的起因,希望能给现代女性以爱情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是否惩罚了女主人公安娜?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至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学术界人士大多认为,这部作品在把安娜塑造成一个美丽动人形象的同时,也惩罚了安娜,形成了一种占优势的传统说法——“惩罚说”;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苏联著名文艺批评家叶尔米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本文拟对叶尔米洛夫的有关学术观点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9.
1913年谢尔盖·叶赛宁在莫斯科瑟京印刷厂当校对员,结识了女校对员安娜·罗曼诺夫娜,两人同居.于1914年生下儿子盖奥尔吉·叶赛宁。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心灵辩证法”,这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小说中“安娜的死”、“赛马”、“安娜病危”、“安娜回国看子”等情节,详细剖析了“心灵辩证法”的特点以及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其的多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