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李运风 《辅导员》2009,(21):50-50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堵,逆客观规律而作,必败;导,顺客观规律而行,必胜。这一道理,对我们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颇有启迪。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时,也应采用“大禹治水”的办法,“弃堵”“行导”,才能把班级建设成为良好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2.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贯彻“两全”方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注意一个“导”字,实出一个“研”字,抓住一个“练”字,注重一个“调”字,全过程贯穿一个“乐”字。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4.
《察今》开门见山以设问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语文教材对此句注作:“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胡,何,为什么.前一个法字是动词,取法;后一个法字是名词,法令制度.”如此解释这句设问,联系下文的回答,我以为不妥.综观全文,《察今》用设问提出的论题是:“国君(上)为什么(胡)不能(不)取法(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先王之法)?”而不是“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不等于“不能”,  相似文献   

5.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那么教师在课堂怎样“导”?“导”什么?根据实践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疏与堵的关系大禹治水的故事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处理好疏与导的关系,学会疏与导结合。作为班主任,当你察觉到一个学生的坏习惯第一次冒头时,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加以制止,这就是“堵”,是教育中的第一步,但光是堵,还很不够,因为它不能减少学生不良习惯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所以更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导”,就是“疏”,在“导”的过程中,我们要用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亲切、和蔼的口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只有在“导”字上狠下功夫,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本文仅谈谈在语文教学的“导”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导”的目标 在语文课中,“导”的目标有两个; 教材目标。教师要明确某篇课文解决什么,如学习哪些知识,进行哪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哪种能力等;又怎样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个目标。整个过程要做到有的施“导”,切忌漫无中心或多中心的题海训练。 学生目标。同一个班,学生群体有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差异,因而在“导”中对这三类学生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治水,如果一味地采用堵的方法,往往会造成“用壅而溃,伤人必多”的后果,所以就得想到疏,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面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如果只是堵、防,则堵不胜堵、防不胜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从实际出发,该堵则堵,该导则导,并以导为主,尝到了一些甜头,今略记三例。(一) 一次劳动课,学校分给我班的任务是整理操场,并把垃圾填到沟里。面对堆积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在“导”字上下深功夫。那么到底“导”什么?应该怎么“导”呢?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我们在学习推广愉快教育中立足一个“实”字,强化一个“研”字,抓好一个“导”字,落实一个“推”字,在“推广中组织研究,在研究中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推广愉快教育工作,积极发挥教科室的职能。下面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导”什么?怎样“导”?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略有所悟,认为做好“五导”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们写汉字时,常常用“类推”之法,如“言”字旁、“鱼”字旁、“车”字旁、“马”字旁,或有些字如“车”、“马”、“虑”、“审”等作为某个繁体字的一部分时,即使这些字不见于“简化字表”,也可“类推简化”。但这种“类推简化”之法,不能无限制地任意运用。比如,某些异体字已被废除,我们就不要据这被废除的异体字再来类推简化,如“踪影”的踪有个异体  相似文献   

13.
《察今》(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有些词语,课本中的注释不够确切或不够详尽,犹待进一步研究、商讨。兹将我的一些看法达后,希望得到指正。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法”字在本文中一词多用,作动词用,也有不同之处。课本中译为“取法”,似不确切,应译为“沿用”(有“照旧、搬用”之意)为好。因为从课文内容上看,可知先王之法是有其现成的条文的,而当世之主为何不能采用它呢?这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如果把这个“法”字解为“取法、效法”的话,那我们说当世之主仿效一点先王的好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导”和“堵”应是相辅相成的,老师既要注意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也要注意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堵”即控制,也就是控制学生的思维流向,将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古人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思维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随时会有感悟、联想、发现,也可能会产生困惑、迷茫、偏解,或提出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枝蔓芜杂。如不及时“堵”住散乱的思维流向,就容易被学生牵着…  相似文献   

15.
李昆阳 《教育论坛》2007,(5):39-39,45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在“导”字上下深工夫。“导”什么?怎么“导”?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略有所悟,觉得坚持“五导”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所谓“五导”是指舆论引导、学习辅导、行为诱导、心理疏导和思想开导。  相似文献   

16.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真正把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庄松花 《成才之路》2009,(11):73-73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导”什么?怎么“导”?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略有所悟,觉得坚持“五导”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所谓“五导”是指舆论引导、学习辅导、行为诱导、心理疏导和思想开导。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察今》-文,用了28个“法”字。用作名词,当法令制度讲的,有20个,容易理解,注解无误。8个用作动词,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其不可得而法”、“胡可得而法”、“犹若不可得而法”、“犹若不可法”、“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而法之”、“而法其所以为法”。最后-句的“法”译为-般动词,“取法”,注解准确。前七句的“法”,都应是意动用法,可分两种情况,-、六、七三句带宾语,二、三、四、五句不带宾语。在这七句中,头两句教材作了注解。第-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注为“前-个法字是动词,取法”;…  相似文献   

20.
坚持“五导”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徐德文(景德镇市鱼山中学)“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在“导”字上下深功夫。“导”什么?怎么“导”?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略有所悟,觉得坚持“五导”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所谓“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