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铁生在作品里流露出宗教情怀,他时而诉诸佛教义理,或者指向基督教义。以《我的丁一之旅》为文本,就其中所浮现出的基督教情怀,阐释基督教在其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作用于史铁生在创作中所展示的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2.
毕文清 《文教资料》2012,(34):73-75
笔者认为,研究史铁生的关键词当然脱离不了其生命中的苦难残缺意识以及其超越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史先生的作品何以如此鼓舞人心?史先生向何处超越?其精神资源在哪里?①则会发现,停留于对史铁生生命过程大发赞歌是轻飘的。"没有世界文学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铁生的精神资源必然要追溯到西方。本文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在明言层面与未言层面都与基督教生存观联系密切。正是基督教信仰这一西方资源,使得史铁生的作品由内而外地焕发一种救赎意义的美。  相似文献   

3.
基于史铁生与刘小枫的基督教立场,着眼于他们清醒的个人意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从“苦难、拯救、爱”三个角度来比较这两住神学思想汉语传播者对个体生存根基的寻索。  相似文献   

4.
罗红霞 《文教资料》2012,(32):95-98
基督教文化在当代中国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当代作家都有意无意地在宗教文化中寻求文学资源,使得当代文学或隐或现地蒙上了一层宗教的光环。本文主要阐释了基督教话语下史铁生的个体言说,史铁生深受现代神学的影响,具有深厚的现代神学思想,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自觉将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融入自己的人生和写作,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宗教观念和言说方式。在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史铁生领受了对神性的感性依赖,在求索中追寻个体生存之根,在问信中思考生命的欠然,在爱愿中实现心魂的救赎,从而创造出一种彼岸的语言,超越一切的限制,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完成了他神性和诗性的个体言说。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的创作,一向以富于深邃的哲性内涵而备受关注.其作品常于苦涩中透穿激昂,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中的一个精神命题.史铁生以其作品在平等之追求与平等之难求的体会和认同中完成了对生命的彻悟.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贾平凹和史铁生为例,分析疾病对他们的人生及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贾平凹与史铁生都表现出超人的毅力,但在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上,二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修辞化生存现象。鄢文龙的新著通过对史铁生作品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史铁生作品风格特点形成的内部动因,而且揭示了史铁生创作的文化心态,探寻了其作品修辞化生存的奥秘,是一部研究作家作品修辞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自发的哲学家气质和苦难经历把史铁生引向存在主义,使他与之共鸣并深受影响。存在主义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刻领悟;对人的荒诞处境的深切体验;面向荒诞和虚无进行勇敢抗争。存在主义促进了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存在主义借助史铁生被广大读所理解。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生态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世界的返魅、反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自我三个方面.其创作显现的生态美学特征植根于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尤其是基督教与佛教.基督教与佛教构成了其创作的神学基础,并给予其创作深层的理论底蕴和书写动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对比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性的不同特点。可知这两部优秀的知青小说,奠定了史铁生作为时代的深思者和张承志作为时代的呐喊者的创作基调,并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对比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性的不同特点。可知这两部优秀的知青小说,奠定了史铁生作为时代的深思者和张承志作为时代的呐喊者的创作基调,并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的作品中洋溢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精神,尤其是对基督教文化的言说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亮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人本的困境的关注,更有着对救赎的终极眷注。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的创作可大体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面对困境人的精神何以自救的命题,后期小说特别是《务虚笔记》体现出与传统的小说截然不同的旨趣,传统小说关注的是“现实”的范畴,史铁生的后期小说关注的是“可能”的范畴,是对人的命运的可能性的揭示及对人的困境的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体认,又渗透在他的戏剧文本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精神来源.曹禺忧郁而热烈的性格、孤独的体验、博大的同情心、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求索是他走近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忏悔意识、罪恶与救赎、不可知的神秘、劳动、爱人、遵从基督的规范,是显现在曹禺戏剧文本中的鲜明的基督教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语文界在史铁生作品教学中存在“史铁生只写母亲不写父亲”的观点,并对“史铁生为何不写父亲”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严重地误读了史铁生及其作品。对此必须进行质疑和辨正,方能正确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利于史铁生作品教学。同时,由此得出启示: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术性,而不是仅凭教师的“创意”;要正确合理有度地解读课文,而不是片面追求解读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李巧燕 《考试周刊》2008,(51):122-125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个理性的作家。在众人狂热的年代里,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他在残疾的围城中,冲出肉体的困囿,安详地走向精神的圆满。史铁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是完成天、地、人的思索后的自然流露;他对残缺人生的乐观、豁达,是因为爱的滋润。史铁生在创作中关于苦难的表达,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情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中有一种鲜明的基督教文化情结。在芥川前期的创作中,他的基督教倾向就表现为:利用基督教题材去解说他的人生哲学;在后期表现为这样一个二元对立模式;一方面企业笃信基督教、求得精神解脱,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对其否定,走向彻底的绝望。芥川的这种倾向和他的生存环境、个人体验以及美学追求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