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无不以数学思想为指导,以数学方法为手段。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统帅,是解题思想的指南。  相似文献   

2.
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化之影响。在其早期的政治主张中融入了很深的儒学思想。比如他的“民治”、“民本”等观念的提出,以及他的“今欲求国家之治平,则无他法,抵从遵守圣人之道,则治平可望”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化中。  相似文献   

3.
杨德贵 《天中学刊》2001,16(4):45-47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胡“好佛”的一面,晚年由于仁途坎坷,使其“好佛”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他并不佞佛,而是由于“济儒”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他写下了相当数量的“禅理诗”,以空寂的“禅境”来寄托苦闷的心情。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德治”思想要求为政者必须承担起领导责任,以身作则,为臣民之表率。为政者必须气量宽宏,慧眼独具,礼贤下士,尚贤重才。为人表率,尚贤重才,乃是为政者良好德行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经过了长时期思考”才提出来的,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客观依据、思想方法和主要内容都与后同中有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阶段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论、博爱思想,自由人性论以及大同理想,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具有二重性特征,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从起源和内涵、所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对毛泽东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了毛泽东民本思想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同古代“民本”思想相比,毛泽东民本思想之所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制度化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包含了自然无为与清静而为两个原则,前者强调对社会经济的治理而尊重和顺应社会经济规律,后者重在反对对社会经济的过度干预。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经济伦理规范必须具有真实、自然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清末积极主张开民智,兴民权。倡导改造国民品性,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从而为国民政治的根本改造,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出于维护礼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孔子提出“郑声淫”的命题。郑声之“淫”,在于形式上违反五声规定;在内容上情无节制,对僵化的礼乐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孔子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现世,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转换为族类生命的无限延伸,他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维持现存,稳定社会秩序,保护族类的生存。他由此构造了以中和思想为核心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和即过犹不及,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谐和,中是前提,和是结果,中是核心,有和必有中;和是中的必然,和必得中。温柔敦厚即中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核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思想化深层次内涵当中。本通过阐析“民本思想”的内涵,论述其与当代思想政治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工程的作用、价值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中西合璧的《人类公理》到“三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为“大同”思想。其思想实质是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人民革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圣哲们立足系统整体自然观,确立“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哲学理念,系统地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学说。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邦本”。为此,政治上要“平政爱民”,经济上“富民”。  相似文献   

16.
郭嵩焘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发,提出了“查理、势而求应付、了事之方”的外交方针,具体措施包括:在“倾诚以外国相接”的前提下,“通知洋务”,寻求“应付之方”;主“和”;制定商法,按一定成案处理中外纷争;严守条约,对教民与当地人民严加管束;慎选使臣等几个方面。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是在“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下对当时局势进行反思的结果,因此也必然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圃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两个务必”所包含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发扬这一传统和作风,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