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浮标一看造型,二测浮力,三是微调铅重看浮标的升降幅度。然而认定浮标主要是凭经验,是感性的,并由此形成了约定俗成,在词义上比较含糊,在不钓鱼的人看来甚至是荒唐的名词。其中,容易混淆和引起误解的是:浮力、上浮力和剩余浮力浮力的物理学解释是“物体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现代汉语词典》)然而钓鱼人所说的“浮力”和评判浮标时说“这支标‘浮力’大”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浮标入水排斥水体所产生的向上托的力,二是选用比重小于水的材料制作浮标而具有的向上浮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铨 《钓鱼》2006,(13):20-21
调标,本来是不太复杂、不需要高深理论、容易学会的。但是,有的专家研究来研究去。写出一些研究文章,却反而弄得繁杂、深奥甚至混沌不清了。原因是某些研究文章里,充斥着一些生造的概念和名词术语。诸如剩余浮力、静态剩余浮力、动态剩余浮力、调目剩余浮力、浮钓钓目剩余浮力、底钓钓目剩余浮力、浮标本身具有的上浮力、上迟钝、下迟钝、双迟钝、双灵敏等。剩余浮力已经被专家上升为理论、原理。有位专家宣称:“在钓鱼时,我们调校和使用的是鱼漂的剩余浮力.而不是以阿基米德关于物体排水量为浮力的公式。”并告诫大家:“不要钻进阿基米德定律的牛角尖里。”  相似文献   

3.
何蔚蓝 《垂钓》2004,(7):48-50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剩余浮力”的概念,它是在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的情况下,用浮标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表示的浮标浮力。例中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  相似文献   

4.
尚立和 《钓鱼》2006,(8):24-25
刊登在《钓鱼》2006年第5期《线组灵钝的物理分析》(以下简称《分析》)一文的关于"浮标的浮力"与阿基米德定律的浮力没有丝毫冲突等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今提出来与威华钓友商榷,也与广大钓友探讨。一、“浮标的浮力”与阿基米德定律的浮力一样吗?《分析》一文中说“露出水面目数多的浮力大,露出水面目数小的浮力小(指相同体积的钓组或浮标),这同阿基米德定律没有丝毫冲突”。这种说法我认为是错误的。让我们重温一下阿基米德定律的基本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  相似文献   

5.
李歌 《垂钓》2006,6(2):4-6
本文起草时,先定名为“剩余浮力的当今思考”。等文章写完了,觉得还是换个名比较好。因为自打“剩余浮力”这词儿问世以来,“理论界”好象就从没消停过,围绕它所引起的争论此起彼伏,没完没了。这几年,报刊媒体或网络如果闷了,拿它出来磕打磕打,准能热闹一阵,披挂上阵的各路好手随时踊跃。在池钓“理论界”,“剩余浮力”的名声恐怕算得上是“争议之最”了,但议来议去却还是结论渺茫,甚至越议越悬!致使有些实战派钓友干脆判它个子虚乌有、故弄玄虚的罪名,枪毙了……所以,“题目”关乎俺这破文章的命运,弄不好“内容”会被题目牵连冷遇,冤!尽管“剩余浮力”招牌不太讨人喜欢,然而有人却认为:浮标调来调去还真离不开“剩余浮力”,您信吗?  相似文献   

6.
萧然  昕东 《垂钓》2010,(8):28-29
七八年前,滋生出“剩余浮力”一说。浮标尖儿上尚未入水的那几目,本当好好的在空气里,何来的浮力?硬说它有“浮力”,还“剩余”?安静没多时,又蹦达出一个什么“跑铅钓”一词来,着实让我迷糊了、困惑了……  相似文献   

7.
看了《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46页刊登的安徽霍县钓友陈猛写的《也议“剩余浮力”》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又看了四川钓友张铨写的《“剩余浮力”不是浮力》(以下简称“张文”),(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二期第47页)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想谈一些粗浅见解,在这里再议一议。  相似文献   

8.
尚立和 《钓鱼》2013,(19):22-23
“剩余浮力”是近10年来在不少钓鱼媒体中经常见到的词组,是探讨论述钓组平衡、漂尖沉降、漂尖承载力大小中用到的新词组。但最初几年的“剩余浮力”与现在的“剩余浮力”的实质意义却截然不同。笔者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阅读过去有关“剩余浮力”的文章时应有分辨,不要被迷惑。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5,(2):26-26
选择浮标一看造型,二测浮力,三是微调铅重看浮标的升降幅度。然而认定浮标主要是凭经验.是感性的,并由此形成了约定俗成,在词义上比较含糊,在不钓鱼的人看来甚至是荒唐的名词。其中,容易混淆和引起误解的是:  相似文献   

10.
张铨 《中国钓鱼》2005,(7):59-59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剩余浮力不是浮力》。目的是对一些文章中的“剩余浮力的理论”表示一下异议,对一些具体细节问题没有进行讨论。剩余浮力论的要害是:认为剩余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能将线组绷直,将钩饵悬浮。我想,触及一下这一要害就够了。读了安徽钓友陈猛的文章《也议剩余浮力》(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以后,我知道了自己的想法不切合实际。触及了要害而缺乏具体一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汉俊 《钓鱼》2010,(13):32-32
2010年5月上出版的总177期《钓鱼》杂志刊载了江苏无锡严实同志的《选漂六要素》(下)一文。文中小标题“5.钓慢鱼钝些好”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论述:“首先浮标要有足够的浮力,要稳定。浮力大则吃铅重,反之,相同排水量吃铅量大的意味着浮力大。  相似文献   

12.
威华 《钓鱼》2006,(5):20-23
多年来,对悬坠钓线组灵钝有过许多争论,有些观点至今仍没有找出答案,个别观点甚至大相径庭。对比各种理论,我发现矛盾比较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究竟调目高灵还是调目低灵;二是对剩余浮力的认识;三是浮标软、硬尾对灵敏度的不同影响。调目高低对灵敏度的影响我已经在拙作《悬坠钓新解》等一些文章中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再重复。本文想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对剩余浮力以及浮标的软、硬尾对线组灵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一、剩余浮力理论是否成立?所谓的剩余浮力,通常的理解是指已经调整好的线组,当线组处于静态时,露出水面的标尖部分具有的浮力…  相似文献   

13.
再说调标     
现在许多钓鱼报刊关于调标的文章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让许多钓鱼爱好者无所适从,也不知该听谁的好。特别是有一些文章把它说的过于神秘,讲的过于深奥,更让人望而怯步,这无疑是对垂钓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负面的作用。“钓鱼”即钓娱。休闲钓讲究就是一个“娱”字,如果天天为研究浮标而绞尽脑汁,花了大半辈子去学调标,或者用成千上万的教科书,用高等数学去枯燥地计算什么浮力的大小、涡流的作用、气压对浮标的作用力等等,你说你累不累?那还怎能体现一种寓于体育运动的娱乐,干脆你不要去钓鱼,关在实验室好了。就算你关在…  相似文献   

14.
何蔚蓝 《垂钓》2004,(6):46-49
说到浮标,你会想到谁?台湾“达摩”的许木村和深圳“钓鱼郎”的何蔚蓝肯定是大多数钓鱼人的答案。何蔚蓝先生在最近几年写了一些文章。表达了自己对浮标的独特理解.而他独创的“上迟钝”、“下迟钝”等一些专业术语也开始散见于国内的各大钓鱼媒体。现在我们把何先生关于浮标的理论重新整理并刊发出来。这些文章有的可能已经在其他钓鱼媒体上刊登过,但本着“奇文共欣赏”的原则,我们还是把它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把何先生对浮标理解的核心思想揭示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浮标的规格只要不是太大,用它钓什么鱼都可以。但竞技钓鱼和个性化钓鱼就不同了,钓底用标身瘦长的碳脚浮标,还要看鱼的大小、离底情况和标尖反映饵重变化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规格;打浮用宽肩短身的竹脚浮标,要区别鱼的吃口和泳层变化特点在溜肩、坡肩和平肩的不同造型中精挑细拣。于是就有了浮标的套和号。浮标的套和号套,有大套和小套之分,大套是指同一注册商标中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多支浮标的总称。如“钓鱼郎”商标下的“醉仙”包含3个款式,共22支浮标就称为大套。竞技钓手既要打浮又要钓底,还要在经常走水的大水面环境中钓混…  相似文献   

16.
李歌 《垂钓》2005,5(4):7-9
对于剩余浮力以及空心尾与实心尾浮标的差异问题。是当前钓鱼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我们将陆续发表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类文章,供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7.
崔德民 《垂钓》2007,7(3):41-42
在各种钓鱼媒体上,有关浮标的争论络绎不绝,焦点就是剩余浮力,不同的人各抒己见,究竟谁对谁错?这可是一个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张先生在《悬坠背景下的鱼漂回忆与思考(七)》(见《钓鱼》杂志2004年第23期)中讲到关于阿基米德定律与剩余浮力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不同见解,想与张先生商榷,并以此见解奉献给广大读者。一、阿基米德定律真的不能解释这些问题吗?张先生明确摆出了阿基米德的“缺陷”——不能解释调漂中的有关浮力的一些问题,“用阿基米德定律解释鱼漂,就说不清排开的水体对鱼漂产生的向上托的力量和鱼漂本身具有的向上浮起的力量。”“何蔚蓝先生不厌其烦地讲述剩余浮力,指的是鱼漂调整状态,即给了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多少以一个大众容易接受的解释。因为露出水…  相似文献   

19.
马建华 《钓鱼》2004,(15):36-37
《钓鱼》第11期41页对程宁老师编导的《竞技钓鱼揭秘》中做的电磁锤撞击实验现象,提出质疑,笔者再分析第二个实验两支分别为1号同4号的浮标,如果最大直径相同,标尾相同,都是调2目,在两支浮标材质也相同(如果材质不同也就没有互相比较的意义)的情况下,它们的漂身体积、表面积、配铅重量相差一定比较大,4号标的标身体积、所配铅皮重、表面积都大于1号浮标。而标身体积的大小决定了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浮标配铅重量的大小决定了浮标惯性的大小,表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浮标配铅重量的大小决定了浮标惯性的大小,表面积的大小又决定了他们运动时受到的水的摩擦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垂钓》2009,(6)
4月26日,由湖南池海浮标钓具公司主办的“池海·标王”杯钓鱼大师争霸赛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信祥生态垂钓园精彩上演,全国160名钓鱼高手和大师齐聚一堂,打造了一场顶级钓鱼比赛盛宴。本次比赛正值湖南池海浮标钓具公司建厂十五周年,是公司为成功推出高级别的浮标品牌——标王而精心打造的顶级赛事,它打破了以往定点报名的模式,向全国钓鱼高手和钓鱼大师广发英雄帖,提升了比赛的层次和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