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是个很难理解的句子。其实该句中的“期功强近”与杜甫《遣兴》一诗中“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的“缌麻”,都与古代的丧服有关系,而古代又有以丧服来表示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习惯,因而“期功强近”与“缌麻”就指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属。古代以丧服表示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次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五服之亲”,出了“五服”就不算是亲戚了。斩衰(cuī),五服中最重的一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边…  相似文献   

2.
《陈情表》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课本对"期功"的解释是:"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课本对"期功"的解释是错误的,"期功"并不是指"人"或"亲属"。  相似文献   

3.
《丧服传》与子夏的关系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对这一问题作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和论述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论证子夏在儒学史上的学术地位,认定子夏具备传授《丧服传》的资质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丧服传》与其他两部据说也由子夏所传授的儒家经典《公羊传》、《谷梁传》在文本上的内在相似性,说明子夏“传”和部分撰写《丧服传》的可能性。因此,否定子夏“传”《丧服传》缺乏理据。《丧服传》虽然不一定完全由子夏所撰作,但《丧服传》为子夏所“传”之说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5.
《回乡偶书》一诗中的经典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曾勾起多少海外游子的眷眷思乡之情,其中“衰”的读音一直标注为“CUī”。近日,从小学课本上再见这首诗时,发现“衰”的读音已标注为“SHUāI”。经查阅字典后,觉得恢复以前的读音“CUī”更符合作者文笔简捷、意境深远的风格。《现代汉语词典》上明确标注:衰(CUī)同(CUī),而(CUī)的基本意思是: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众所周知,“丧服”的颜色是白色的,正与年老发白吻合。“衰”(CUī)与“”(CUī)正是古代诗文中常采用的通假字手法。“衰”(CUī)通假为“”(CUī)表示白,使“乡音…  相似文献   

6.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其中有这么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这里把它化用而来,引申开去——前一句指语文素质、语文的考试成绩,后一句指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即要想提高语文素质,取得“清如许”的好成绩.必须有来自于“活水”的“源头”——阅读。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8.
近期,有幸拜读了辽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王坤老师的《我对“明月”的理解》(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第8期)这篇文章。王坤老师认为《静夜思》此诗第一句中的“明月”的“明”是动词,作“闪耀”或“映射”讲。与“月”不是构成偏正关系而是和“月光”构成动宾关系,从而确定全诗的节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王老师的这番独特的见解,笔者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9.
最初丧服制度传达的是人们对死去的亲人的哀痛与敬畏,后由于国家权力的干预,丧服制度获得了国家强制力推行的效果并被极力法律化。可以说丧服制度与古代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等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服制原则对法律的影响在《唐律》中达到最高水平。可以说对服制深入、系统、全面地认识与把握是研究中国法制史尤其是研究《唐律》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熊俊然 《现代语文》2006,(1):123-12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选录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其中有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课下注释中对“媵”的解释是“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对于“妃、嫔、嫱”,我们并不陌生,而“媵”却不常见,课文注释中解释的也较为简略,“媵”制其实是我国古代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近读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中《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一篇,对其中“布”和“麻”关系的阐述疑问甚大。我辈浅陋,不敢言错对,只有把自己的一点看法写出来,供读者指正。 在《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一文中,王老对“布”与“麻”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布”是由“麻”纺绩而成的,两者质地相若,都具有同样的自然物质成份,从这方面看来,“布”并不贵于“麻”,但经过纺绩加工以后,就变成“焕然乃珍”的成品了。没有“麻”,纺不出“布”,没有现实素材,就失去了想象活动的依据,从这一点来说,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正犹如“布之于麻”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有不少古代和近代的作品,读者对它们只能起厌倦的感觉,不敢作厌倦的表示。”。这大胆的言论,说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和境地。笔者多年前读《西游记》、《源氏物语》,触目皆是的冗词冗句,不堪卒读,这种烦恼,“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宋创发新义阶段的一大代表人物,杨复在《丧服》诠释上继承了朱熹礼学的治学思想,秉持一种发展的“五服”制服原则理念。所著《仪礼图》兼具随文释义体和图解体著作的双重特点,而且巧妙地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所绘服制礼图类型丰富,包括服制义例图、服制器物图及切于实用目的的丧服表解图,兼具礼经学和礼俗学并举的特点;从《丧服》经传礼文诠释角度看,主要以剪裁截取郑《注》、贾《疏》为诠释手段,诠释简洁准确,不以发明创新为要务;截取《丧服传》及《礼记》中《丧服小记》诸篇相应服制礼文,将其与《丧服》篇经文融为一体,提升了他们的服制地位。作为黄榦《仪礼经传通解续·丧礼》的一部分,杨复所制《仪礼丧服图式》内容极其丰富,既有与《通解续》相关服制门类关联照应之处,又具有自身独到之处,如采用图解体而不是纂集体的著述体式,引用文献涉及的学者数和引用次数极其惊人,着意于丧服制度的古今沿革与变迁情况发覆,凸显了后世现实社会的服制适用性问题,更具礼俗学色彩。  相似文献   

15.
说较喻     
王晓亮 《学语文》2008,(1):46-46
《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等句在有些人看来不是比喻句,而是比较句。(陈勇娇《这是比喻句吗》,《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5期)根据修辞学常识,这是误断。实际上这些句子属于较喻句。  相似文献   

16.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8.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19.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元旦诗话     
韦燕 《现代语文》2006,(12):93-93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