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安全因素从过去的军事对抗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综合安全领域转化,安全问题也从过去的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化,军事安全威胁的因素大大降低,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不断加大。各种跨国犯罪不断冲击着边疆安全,使西南边疆预防跨国犯罪和毒品走私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边疆安全的脆弱性不断凸显,西南边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困境和安全压力。如何应对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和有效治理边疆安全环境已是当务之急,也是该文力图探讨的内容和目的。  相似文献   

2.
加强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既有研究对民国政府经营内蒙古、新疆诸省区的研究较多,对云南、广西诸省治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是,加强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研究,在史料、史实诸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挖掘新知,是当前近代边疆地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3.
边疆教育指民国时期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专门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抗战时期,广大内迁高校师生投身边疆教育调查研究,积极从事西南边疆教育建设,直接促进了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元朝的宣慰司创设于蒙元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内地向边疆的演化过程,在元代中后期突出分布于西南边疆。元朝西南边疆宣慰司是边疆军政管控机构,其长官宣慰使均兼都元帅或管军万户等军事职衔,负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招讨和管控,形成了符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特点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并在西南边疆承担着军事镇戍、屯田、保障交通和疆域开拓重任,为元代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建设、国族建构和基督教传播等历史背景下,分别由政府、宗教力量和少数民族内部推动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风俗改革活动,对民国时期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西南边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而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不同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重要性的认识变化较大。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认识的变化,是传统与现实多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体现。南京国民政府虽然认识到边疆的重要性,但其政治视野的中心是重塑统一的中央政治权威与一党专政的政治目标,其对西南边疆重要性认识的演变是其政治目标在具体社会政治变迁过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随着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不断深入,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也愈加迫切。边境地区高校本文将以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为例,探索扩大边疆学生留学生规模措施。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反映于军事,就会形成不同的军事文化。发源于大陆农业文明的中国军事文化,与产生于海洋商业文明的西方军事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的集中表现:一是义利之争——中国军事文化重义轻利,西方军事文化重利轻义;二是道器之别——中国军事文化重道轻器,西方军事文化重器轻道;三是力谋之辨——中国军事文化信奉智慧加谋略,西方军事文化崇尚力量加技术;四是和战之偏——中国军事文化偏好和平趋向保守,西方军事文化注重进攻无视道德。与此相反,具有中华民族典型意义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军事文化,既有中国军事文化注重和平、仁爱天下的优长,又有西方军事文化崇尚斗争、长于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谋统一、求和平、重防御、讲凝聚的军事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比较中西方军事文化的异同,把握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军事文化,对于我们进一步开掘中华民族军事文化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的内边分野格局造就了我国特殊的“内方区”观念.在内方区观念的干扰下,康、藏经常被看做是西部边疆、西北边疆的组成部分,而早期的“西南”或“西南边疆”一般不包括康、藏在内.1930年代以来,受到抗战地域格局的影响,康、藏越来越被看做是“西南”和“西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张其昀等学者提出的区划思路,明确体现出“西南边疆”的重构态势.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区域重构历程,体现出地域格局主导下的区划内涵变化,亦即“经济第一”还是“国防优先”区划原则在不同阶段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中国边疆危机严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开始重视边疆问题。国民政府要求边疆省份设置边政研究机关,聘请专家,搜集资料,研究设计边疆建设问题,以作为政府参考。云南省于1943年成立了“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该机构成立于抗战后期,作为国民政府管理云南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当时云南边疆民族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其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团结云南各民族人民争取抗战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边民跨境通婚状况调查——以云南中缅边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缅边境边民跨境通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且被边缘化的群体——"无国籍女性"。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探索新形势下,中缅边境边民跨境通婚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客观分析"无国籍女性"的婚姻家庭现状,将有利于边境沿线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苗族在滇东南边疆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由于自然、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诸多原因,滇东南边疆苗族的婚姻习俗较为独特,并具有边境地区的特点,即跨国婚姻较为普遍。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滇东南地区苗族婚姻的种类与形式、婚姻范围、择偶标准、结婚过程以及跨国婚姻等情况作了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边境口岸物流与港口物流比较,由于交通条件及区位优势相对较差,发展滞后。在借鉴港口物流及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考虑边境口岸物流与之相比的共性及特殊性,提出了六种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并对影响每种边境口岸物流模式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解。在模式因素分解的基础上,制定了边境口岸物流模式选择的原则、流程、方法,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选择方案。最后,以滇越边境口岸——河口为例,在对该边境口岸物流相关因素进行定量定性评分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边境口岸物流各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最终得出河口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为:基于边境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综合型物流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共振效应,这一效应往往影响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边境安全作为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是指一国的边境地区免受外来侵略、干涉和控制的军事安全状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其内涵已发生很大变化,即除军事安全外,还指生活在一国边境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都能得以显著改善和提高的居民安全状态。“上海五国”及其继承者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边境安全内涵演化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民族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三方面对在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作一粗浅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保山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规划建设保山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保山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对云南已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进行探析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保山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未来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12年3月,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贵州军政府,滇军入黔开创了民国成立以来,以武力夺取邻省政权的先例,对西南政局有重要影响;其后在1923年唐继虞再次入黔。两次入黔都对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对贵州的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晋北边关一带属于九边重镇地区之一,由于社会对木材和土地的需求量增大,这一带的森林是不断减少的。森林一但被毁,北部游牧骑兵容易入关。为此,边关将帅、地方官员,上奏皇上,请求下旨,保护边关森林。为了加强森林的防御功能,在明中后期,朝廷令边关军民建设人工林。  相似文献   

20.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