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记住阿东     
那是他出事前的一个月--近乎整整的一个月,一位酷似商人的<×书画报>的编辑千里迢迢来到大理组稿.我被通知前往晤见.然而,对于书画,我只是喜爱和爱好而已,是个不入道的外行人.我把我的担心如实地告诉给了编辑大人.他似乎并不以为然,只是一再地声称"只要出面组组稿……就有辛苦费".我禁不住也不以为然起来.他谈论版面的事,并拿出样报让我看,平心而论,这张报纸很美也很大气,加上是彩印的,就格外地抢眼.他一再地催我,并再三说,会有好处费的!"……有回扣的."他压低声音很神秘地凑近我说,那神情颇像传授祖传秘方似的.我直率地告诉他:我不适合.不过,我说,我可以推荐给你一个人,他也许会适合于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2.
拔牙记     
对于我那凸凹不平的牙儿,一直以来我都采取保护主义,可是最终我的保护主义还是不能挽救它,因为那参差不齐的景象实在是不美观.爸爸、妈妈的眼中早已容不下它.昨晚妈妈说要带我去给我那苦命的牙儿"整整容."我一听就知道大事不妙,这牙儿的命不长了,就算我硬拖下去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3.
读书三题     
读书人 家乡人称我为"读书人",我以为他们在叫法上有错误,就试图纠正说,现在哪个没读过书呢,凡读过书的就叫"读书人",不能吧?他们说,哈,读书人就爱咬文嚼字.他们一笑,反而把"读书人"这三个字盯紧了.母亲是个天才,她说,说你是个读书人,就是说你是读过书的,读过书的懂道理,所谓知书达理咧.这我就懂了.书里面有理,知书便是知了理,也实在是家乡人的天才见识."开卷有益"的古训大约是益在理上吧?  相似文献   

4.
天池行记     
杨木华 《大理文化》2017,(12):71-74
正"来了不想走,走了还回来,我想把云龙偷走,我的心却被你偷走,我本想把云龙偷走,最后却被你偷走。"这是《偷走云龙》中回环往复的歌词,一声声,一遍遍,道尽了我的心声。1对于云龙来说,我是过客。可是,我确实是走了还回来的过客。这是我第四次到云龙了。后来和云龙的老同学聊天时我说:我都可以当云龙的导游了。云龙是滇西一个偏远的山区县,更多人熟悉的是上过"舌尖上的中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当"老师".他说:"请些同学讲一下指导丛书."我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因为我很想尝试一下当老师的滋味,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我当然高兴了.但有些同学怕,他们总是担心选到自己.而我呢?我很希望能选到自己.没料到确实选到我了.当时我的心高兴得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但真正要我上讲台时,我才知道很难.  相似文献   

6.
小说二题     
孩子,你别哭 李若英想和丈夫刘春韵离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结婚三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然而想使李若英离婚的却不只是这件事. 邻居们早已经在背后窃窃私语地议论着刘春韵和李若英的私人生活了.在刘春韵和李若英刚刚结婚那会儿,他们"夫唱妇随"的,是夫妻感情最好的时候.没过一年,刘春韵和李若英的夫妻感情就表现出了冷淡,两人虽然在一起吃饭,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但是他们很少再与对方说话,他们各有所思各有所想,谁也不想再与对方沟通了.渐渐地他们之间出现了一些小吵小闹,后来慢慢地就发展成了大吵大闹.然而使他们吵得天翻地覆的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  相似文献   

7.
夜静静的、月光淡淡的、回忆是深深的. "今晚的月亮一定很圆吧!"我躺在铺满了痛苦的病床上问妈妈."嗯."在微垂的脸颊下,我看见妈妈的眼中闪着点点泪光."现在,哥哥一定在家大口大口地啃着月饼."我似乎觉得自己的脸上露出了可人的微笑,妈妈的脸上也绽出一丝笑意,她轻轻将划成小块的月饼送到我的手中,接着又为我倒满了一杯可乐.  相似文献   

8.
母亲     
正都说女儿和母亲是前世的仇人,这句话用在我和母亲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我和母亲的缘分一直不太好,从我记事以来到现在,我们母女俩就一直喋喋不休地争执。三十多年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疲倦,母亲也在一天天地苍老,可是我和她之间的争执却从没有停止过!母亲四十多岁才生我,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们都比我大十多岁。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抱怨:生了两个儿子都很乖,唯独女儿太磨人。母亲说我小时候很爱哭,哭声大得快把天都喊破了,我整日整夜地哭,  相似文献   

9.
三鲜汤     
"妈."哦,回来啦!吃饭了吗?"还没."我去给你弄."说罢走向了厨房.望着那背影,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妈,我要吃三鲜汤,加姜片的."妈嗔怪地说了声"这丫头",乐呵呵地去菜园里拔菜了.  相似文献   

10.
看梨花     
梨花开了,开得很热闹.听人说梨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我想也应该是的.近日,我也常不经意地透过窗子望到梨园那边,的确很美.好像园里浮着朵朵雪白的云儿.我也早想进去观赏一番,却终究没机会,更何况老师常叮嘱我们:"时间就是分数".  相似文献   

11.
承受负担     
在我忘不了的几个情境中,这是一个-- 虽然过了许多年,但我还记得很清楚.她是我小学时的一个语文老师,她很善于言谈,又注重沟通学生的心灵,因此每个学生都很喜欢她.那是一节语文课,她讲得确实很精彩,但是我刚被一场高烧所"袭击",一点精神也没有,坚持不住趴在桌子上.我几次注意到老师走到我的旁边,却无动于衷.突然,觉得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四处看了看,老师却不见了,每个同学异常的目光都射向了我,我不知所措.恐惧间,老师重重的两书本,落在我的脑袋上.我委屈的泪水突然落在了桌上,书本上……  相似文献   

12.
桃源记     
为桃源写文,我一直很担心,因为大凡地籍名文,大都记录名山大川、极物名人.而桃源一地,四面有山,却都不高峻,虽离石宝山最近,但有话说:"石宝山无好人,好人不上石宝山."有此等忌讳之语,桃源人是不肯对外人提起的;有河,却不汹涌,蜿蜒而走,清悠自然;有田有地,能生五谷、能长百草,但都长而不丰,获而不富;搜遍桃源地界,未见过有别于它处的物事,翻阅古今史籍,也未出过一个闻名古今的人物.但这偏僻小地却取了个好名字,因了这名字,尽管不是陶翁笔下的桃源,却也让人容易记住了.  相似文献   

13.
文竹心情     
开始喜欢文竹,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第一次见文竹是在同学家,一盆纤巧婷立的植物放在冰箱上,觉得很文静,真是"树如其名".于是我很快也得到了一小盆文竹,为此我还乐了好一阵子呢! 从此我每天都要看望文竹.因为我总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就总有不同的"文竹心情."  相似文献   

14.
记得我与他认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傍晚.秋天到来,似有一股凉意,可我还在这有些昏暗的灯光下苦读.我朗读的声音很大,盖过了风吹树木的声音.当我停止时才发现身后站着一个身影,我被吓了一大跳.当我认真看时,是一个男孩,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男孩,他的眼睛在昏暗的光下很亮.他说话了,他说:"你读书的声音很好听,枯燥的课文从你嘴里读出来,添了许多生气."我受宠若惊,那晚我知道了他的名字.但他给我的感觉是忧郁的,显得有些伤感,这让我很迷惑.从此以后,我们成了朋友,也总是在那条大道旁看书.  相似文献   

15.
想当富翁     
写下题目,脑子里立马跳出了曾经读到过的一则小幽默,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教师问一学生:"你的志愿是什么?"学生答:"做慈善家."教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再答:"因为有钱才可做慈善家."记得当时看过也就哑然一笑罢了,并没有作什么咀嚼,很囫囵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我们镇上的一位女士神神秘秘地对我说:"你该竞选总统!"本来我是想当恭维话听来着,直到她告诉我"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还活着,现在正在美国爱荷华州务农呢,我知道我们应该结束谈话了。可是回到家里,我不禁美滋滋地想,如果我能当总统,我该给美国人带来什么福利呢?  相似文献   

17.
古城漫步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理市的下关往北15公里,就来到了一道古城门下,门楼雕梁画栋,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  相似文献   

18.
正小时候,徜徉在杂货店花花绿绿的布匹堆里,我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用妈妈裁衣服的废布头做剪贴画,或者给我的娃娃做裙子。看到我对针织感兴趣,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法式刺绣兴趣班。刺绣班的老师是一个法国人,每周五下午在我们小学开课。那时候,周五我们只有上午半天课,这就意味着我在大家走后还要留下来。老师教我们用颜色淡雅的亚麻线在手巾上绣花。在她手里如此简单的事,轮到我自己操作就变得太难了。好几周过去了,我却怎么也绣不好妈妈名字打头字母的那个"N"。浅粉色的手巾配上白  相似文献   

19.
为希望而生     
<正>"孩子,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该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继续抱着一丝可能不存在的希望?""妈妈,我不想放弃,我想到世上走一回,哪怕只是看一眼。""孩子,可是这样也许会增加你的痛苦。""妈妈,我不怕。与其现在就放弃,不如再奋力一搏。哪怕最终失败,这一切也不会是徒劳,至少我可以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给别人带来希望。""好,那就让你做个为希望而生的小英雄吧!"这一段对话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是的,这只是艾玛想象出来的自己和肚子里的胎儿的对话。但艾玛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感觉女儿的心跳,我知道,她一定是这样想的。"艾玛和德鲁这对普通的英国夫妻,因为女儿的降生,成了媒体口中的"英雄"。他们的女儿从出生到离开,只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中专生     
清晨,依窗眺望,远处那熟悉的青山又跃入眼帘.青山披着的雾渐渐被揭开,一棵棵缀满晶莹露珠的树枝从山腰上冒出来. 我站在窗前,出神地想:这无名的小树竟也能将青山装点得如此灵秀,而自己却不如一棵小树.默默地期待,希望很快开学,离开这孤远的山村.等待,这烦人的等待已将我折磨得躁动不安,满心的怨气不敢发泄.耳边又响起了邻居婶婶那刺心的话语:"现在的中专生可真是命苦,国家又不分配,以后还是农民,与我们这些文盲有什么两样,只不过白费父母的血汗钱混三年罢了,倒不如像××家盖了新房……"我捂住耳朵、痛苦的使劲儿摇头,心里在大声的叫着:"够了,够了,我不要再听到这可怕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