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事陷阱取证是民事诉讼领域一个新的课题,对于其概念、分类以及合法性等问题都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系统的理论.本文试图厘清民事陷阱取证的内涵,并从具体案件入手,分析其所体现出的各种价值之间的冲突,然后在我国现行司法语境下,探讨对各种价值的选择与取舍.  相似文献   

2.
张欣 《华章》2008,(16):43-44
非法证据排除在民事诉讼中对诉讼价值的衡平以及人权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陷阱取证、诱惑取证、偷拍偷录、私人侦探、测谎证据等有存在一定问题的证据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增多,通过借鉴国外的关于证据取舍的解决思路,应用于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中,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我国遭遇的民事证据取舍问题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在公证领域中,针对"陷阱取证"搜集得到的证据是否合法,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有过激烈的讨论。在"北大方正"陷阱取证一案中,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的判决更是截然不同,直至最高院提审该案,才使此案尘埃落定。本文分别讨论公证领域机会提供型"陷阱取证"的合法性与犯意诱发型"陷阱取证"的合理性,试图对这个问题探究一二。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8,(1):86-9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虽已入法四年多,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制度设计的不健全,司法实践仍困难重重。不确定的原告主体、高难度的取证、居高不下的诉讼费用等严重阻碍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环境公共利益仍不能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得到较好的维护,环境污染案件仍频频发生。本文以此为视角,剖析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意见,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5.
个人信息侵权日益严重的今天,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信息主体寻求民事救济举步维艰。造成个人信息侵权不可诉或可诉性差的原因除立法缺失外,更重要的是公民维护其正当权益的诉讼参与权受限。具体表现为信息主体投入高额的诉讼成本,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诉讼缺乏动因;因未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侵权纠纷为独立的民事案由,使得纠纷定位错误,诉讼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在个人信息侵权诉讼被告的确定、信息主体取证举证责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分析自己代理的涉及“陷阱取证”的知识产权案件,与我国其他典型的陷阱取证案例相比较,结合陷阱取证的定义、特点、不同的学说及各国立法例进行分析,研究陷阱取证问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恶意诉讼不止损害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其浪费司法资源,扰乱司法秩序,危害司法公信力。恶意诉讼隐蔽性、表面的合法性等特点加剧了识别的难度。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恶意诉讼有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异议之诉,民事强制措施等规制方式,但对恶意诉讼的震慑作用仍不足。因此,要从检察监督的角度识别恶意诉讼案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落实对恶意诉讼案件责任的追究等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8.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人员出庭对收集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说明的规定,首次把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推到了法庭之上,并成为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要素,这对于规范侦查取证行为、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等,无疑具有积极的法治意义,故如何更好地在法庭上说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成为侦查人员特别是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民事公益诉讼指法律授权的特定主体,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针对违反民事法律规定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以追究违法者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在中国,公共利益被侵害的严峻现实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讼担当及诉的利益理论奠定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内容与传统民事诉讼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同时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用调解制度,顺应了法律纠纷解决多元化的时代要求。但调解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用规定较为简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的实际可操作性。为此,我国法律应严格限制调解程序的启动时间、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的公告审查制度,同时完善调解协议内容、细化审查标准,以充分发挥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