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贵有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教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四季的脚步》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体会四季的美。这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说:“老师,课文中有错字!你不是说一般来说除了写人以外,其他事物都用宝盖头的‘它’吗?为什么语文书上写四季的时候都不用‘它’,而用了女字旁的‘她’呢?”原来课文是这样写的:“春天的脚步悄悄,悄  相似文献   

2.
“桂林山水”(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1册)是篇‘看图学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抓住特征,描写细腻,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在阅读课文时,细心的同学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8,(9):22-23
有关往事的记忆,总会在某个瞬间被激活.在回忆往事时,或快乐,或伤心,或甜蜜,或悲苦……各种各样的情愫会不知不觉爬上心头.但无论哪一种情愫,都是源于生命中最深切的心弦之音.牛汉作品《我的第一本书》开头写道:“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说:‘这一本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中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相似文献   

7.
《写作品梗概》的习作教学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梗概的特点,习得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解‘梗概’含义—明确‘梗概’意义—例学‘梗概’写法—欣赏‘梗概’范作"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知道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和怎样改,从而掌握写作品梗概的基本方法,并获得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教师在教吴伯箫同志的《歌声》一文时,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先把课文仔细地读一读,再好好想一下作者‘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结果,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读一读,好好想一下,可是学生读得并不仔细,想得也并不好。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叫你写‘歌声’这个作文题,你  相似文献   

9.
贵刊 1993年第 3期发表的 刘岩波老 师的《桂林 山水为何 先写“水”后写“山”》一文中,第2自然段提出:“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对此,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并不与文章的标题存在“符不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我快教完《半夜鸡叫》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看课文的题目应改为‘半夜学鸡叫’好一些,因为课文的第二段是故事发生的原因,是讲高玉宝发现了周扒皮半夜学鸡叫这个秘密。”“半夜学鸡叫?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即把《半夜学鸡叫》与《半夜鸡叫》两个题目并排写在黑板上,并提出3个问题:一、课文的重点是写周扒皮学鸡叫还是写半夜鸡叫,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二、半夜  相似文献   

11.
正鲸鱼说船只会写"1"。船想:"我那么笨吗?"它写了一个"2"。鲸鱼说:"不错嘛。写个‘3’怎么样?"船写出大大的"3"。"哇!厉害!‘8’字可难写了。"船说:"不能再写了。你看,大家都晕倒了。我还是写好‘1’字吧。"  相似文献   

12.
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我一改以往一问一答的讲读方法,来了个“大放手”,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批阅”课文,发现写得美的句子就画出来,或者对课文有什么补充就写上去。这样的角色转换,实际上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与空间交给学生。几分钟后,他们的体会和见解使我大受鼓舞。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草地边的一行小白杨,飘下几片金黄的叶子’这一句写得好,‘飘’字特别美,我好像看到落叶像飞舞的蝴蝶一样慢慢落下,舍不得离开大树妈妈。”另一位学生说:“‘果园里有好多红星在闪烁,那是苹果成熟啦’这一句写得很美,使我想到舞台上演员穿着带有金片…  相似文献   

13.
3月14日,我应邀参加浙江杭州市下城区"名师好课堂"活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其间,一个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叫‘匆匆’,写的也是时间匆匆,但是为什么读起来感到很缓慢?"学生口中的读起来很缓慢,是指课文的语言读来很舒缓,和匆匆所应有的急促、紧张相反.简单地说就是,课文所写的内容是"时间匆匆",但为何课文的语言舒缓优雅,毫无急促、紧张之感?王荣生教授在课后点评时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教学可以由此切入并展开.  相似文献   

14.
一位青年教师写了一则教学案例要我指导,题目是《倾听:课堂上师生的心灵之约》—— [案例】 听陈老师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的‘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这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当然要称“他”“她”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可陈老师却说:“我觉得雅丽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因为是鸭子,用‘它’也有道理呀,你们说呢?”这时,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更开动了脑子.找出了不少理由:“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相似文献   

15.
古人主张学习贵“疑”.宋朝的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想来颇有道理.且举几个小例子谈谈.课文:“李三刀翻起白眼,随手一拳把娘打倒在地.”(《一块银元》)教师:“写的是‘一拳’,它表达的意思与‘两拳’、‘三拳’、‘几拳’有什么不同?”——学生对这个“一拳”原本不曾有“疑”,但决非有真切感受而“不疑”.思路经教师一点拨,便兴致勃勃地“疑”将起来;后来才明白,原来这个“一拳”,正好表明狗地主李三刀心狠手辣,恨不得一击置穷人于死命!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在“‘自然有约’节目应聘主持”的主题任务中探寻奇妙的世界,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奇妙的世界写清楚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好处,能借鉴课文的表达进行仿写。4.在真实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草丛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愕然. ——“再听一遍——‘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静默.随即恍然大悟地、兴奋地回答: ——“有,有,当然有!” 进而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我在教学《忆读书》第二课时的一个导读设计,这是整个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引领学生跨上语文学习新台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堂课.  相似文献   

18.
“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潜移默化”卜‘。而现行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追求急功近利.往往将课文当作静态的语言规则的例证去教.将其肢解为一个个诸如词法、句法、句群、修辞格、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琐碎不堪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把它视为底蕴丰厚、气韵生动的言语作品去让学生吟哦讽诵、涵泳感悟,忽视乃至有意割裂了流转贯注于言语作品之中的文气文脉,从而悖逆于真正的文本阅读。因此.如何抓住课文的文气文脉以形成正确的阅读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科学…  相似文献   

19.
文章题目,仿佛是一篇文章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窥到文章的脊骨。从分析题目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草地’是这篇课文所写的特定环境,是红军‘行’的地点;‘夜’点明了‘行’的时间;‘行’是  相似文献   

20.
通用教材中编排三类课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迄今为止,三类课文的教学,普遍仍出现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与专家及教研人员的研究存在着较大差距的现象。“我逐句逐段滔滔不绝地讲,不厌其烦地‘灌’,学生还这样差,要‘扶’,还要‘放’,怎能放心!管它几类课文,还是多讲一点好”。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和不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造成上述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怎样转变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觉得三类课文的教学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切实转变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做到“三抓”和“三明确”。下面试以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为例,具体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