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将其贯彻到法学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有助于法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法治观的塑造。目前各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上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现状,提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现路径,真正做到法学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因素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文明产物的法治,如何与中国社会契合;中国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必然成为"法治中国"目标提出后我们应当思考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既要考察法治道路选择的现实原因,也要考察乡土因素在法治道路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的并存必然会带来文化间的互动。澜沧江流域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既断裂又整合的关系真实地反映了民间和国家两套规范的互动状态。在当前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两者间法治资源整合的最佳路径,对促进澜沧江流域彝族社会法治真正实现本土化、现代化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实施是实行法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在法治实践中 ,我们既不能用成熟法治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国法律实施的现状 ,也不能假借具体国情的特殊性放任法律实施的低效运作。在现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务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真正确立起法律的权威性 ,并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惟有如此 ,才有利于我们法治国家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冲击着我国的法学研究,市民社会概念之演变表明它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性概念,又可以作为民商法学研究中具有一定技术性的概念即仅指相对独立的私人生活领域。现代市民社会的法治蕴涵主要体现在:主体是“市民”而不是“公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属于市民;意思自治是依法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它推动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达,并形成中国法治的天然基础;市民社会是制约政治权力因素,但其与政治国家又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真正的法治社会应是二者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建设永恒的价值目标,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平正义只有也只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培育法治思维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等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可从政治、市场、社会三重维度,通过深化依法行政、强化司法公正、发挥企业法治正能量、利用企业文化正能量、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法治教育模式等途径给予培育。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课程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将民法典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坐标,以民事法律规范为触点,以法律职业精神培育为指向,让专业话语对接法律话语,让法律精神涵养职业操守,助推大学生筑牢法律信仰之基、立好法律职业操守之德。因此,将民法典教育融入“德法课”的教学中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选择,在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融入民法典教育,实现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深度结合,最终实现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内涵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播,而且要注重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将法治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法育相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应然取向。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把握思政教育主阵地,培养法治意识为起点;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坚定法治信仰为思想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法治能力为目的,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建设法治国家,推行依法治国方略需要法治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如何评价一个区域的法治环境状况却是一个难题.通过分析法治的价值和初步认识法治评价因素,探讨法治环境的内涵,初步设计一套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区域法律环境指标评价体系,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行政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现代法治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都要依法进行.只有法律法规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切实的遵守,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入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充分体现,面对入世将给我国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我国的法制,因为有法律并不等于法治,而真正适应WTO规则法治是必然走势,而且,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并能熟练的运用和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尽快建立一个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公法与私法是法治国家关于法的一个基本分类 ,这种分类是针对整个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和利益所作的划分 ,虽非绝对严格 ,但却构成了整个法秩序的基础。公法与私法分类的基本意义在于方便法律的适用 ,但其深层含义及其导出的重要原则却是私权神圣和私法自治、私法优位。给私法与公法以正确定位 ,就等同于给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正确定位。于公法和私法 ,私法为核心 ;于国家和人民 ,人民为核心 ;于政府和社会 ,社会为核心。建立法治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确定的一个明确目标 ,然而法治国家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我们面临着制度的建设与重构和文化的建设与重构。因此 ,分清公法与私法的类别 ,厘清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对于我们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4.
国家是人的产物:个人是国家的缔造者,国家是个人的福音;国家因为人而成为高贵,人因为国家而变得尊严.国家与个人的这种互生关系,最终需通过治理而实现.国家治理的方式经历刑治、法治、宪治而进入宪政治理时代.宪政治理时代是真正的公民时代,它的完整治理方式是宪治与法治的统一,但宪政治理必须以使人人成为完整的人为惟一目标,以伦理道德为其提供国家理想、治理目标、价值体系和行动原则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国家法治强调法律的强制性,而民间自治则从自由与民主出发,凸显政治参与者的主体性,两者的思维进路迥异,但是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却是相同的。国家法治和民间自治都是测量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国家法治的效果可以从宏观上规范整个国家的秩序,发挥民间自治的效果则是调动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中。文本上的法律与实际中协商的条例共同形塑着社会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生态关怀融入治国理政全过程,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丰富的意涵,含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生态战略观、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生态动力观、生态与文明共兴的文明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本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全球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共建观,真正实现了"顺天时、因地宜、和其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作为城市这一组织的基本构成细胞单位——社区,历来是各种矛盾和利益的发源地。这些问题正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社区功能的拓展而愈发变得严重。与此同时,社区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着公民精神缺失、法治意识薄弱以及根深蒂固的"权力"意识等方面的阻力。解决之路在于培养社区居民的法治思维,从文化方面入手,使法律信仰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修养、一种自觉约束、一种生活方式,以展现其精神和价值。只有将社区法治建设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高校党支部作为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培养社会精英和优秀人才的摇篮,要抓好党章党纪教育,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就必须从高校党支部开始建设一支纪律严明的法治队伍。运用实证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联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科平台优势,分析当前高校党支部法治建设现状,阐明其重要性;结合社会实践和现实因素,探索高校党支部法治队伍建设的发展前景以及可行性,以期提出符合我国当下国情、适合时代发展的高校党支部法治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以法治为理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民间体育组织治理的困境,提出了应对策略。存在困境是:法治建设、法治思维与法治模式滞后于民间体育组织治理的实践与探索。主要对策是:健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培养和强化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构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对法治政府建设进行评价、引导、预测与激励。通过深入的分析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与体系框架发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因此,笔者建议为保证指标体系评价功能的发挥应该科学划分与确定二级、三级指标,为保证指标体系引导功能的发挥应深入解析每个评价指标的意义,为保证指标体系预测功能的发挥应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保证指标体系标杆与激励功能的发挥应注重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