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汉代经学大家郑玄《诗》学研究为考察中心,从其现存的《毛诗郑笺》及辑佚的《毛诗谱》、《六艺论》对《诗》的论述中去寻绎《诗纬》的客观存在。郑玄笺注《毛诗》,虽"以宗毛为主",但对三家诗的引用时有,对纬书及《诗纬》的引用亦有。同时,《毛诗谱》解《诗》还部分吸收了《诗纬》解《诗》的方法与内容,并在《六艺论》论《诗》中直接引用《诗纬》论《诗》之"五际"、"六情",从细节处揭示了郑玄对于《诗纬》的吸收与运用,也彰显了《诗纬》对于汉代《诗》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  相似文献   

3.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基本艺术特征,历代的学者对如何以比兴释《诗》的问题存在着歧异,《毛传郑笺》与《诗集传》的看法得到的认同最多,因而影响也最大。本文从比兴的定义入手,结合《毛传郑笺》和《诗集传》以比兴说诗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其间的差异和得失以便深入把握比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由反驳朱熹"淫诗"说,推演出一套"以《春秋》解《诗》"的逻辑,依靠对《春秋》史事与义理的选择性吸收,建立起区别于《毛诗序》《诗集传》的解《诗》体系。这一阐释逻辑通过《春秋》与《诗经》两部经典之间的深层联系,为《诗经》问题的破解找寻出路。但其驳论有偏执之失,立论存僵化之弊,致使自己陷入理论困境。而一旦看破作诗与用诗的区别和联系,其解诗理论便能找到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5.
《谷风》是一首弃妇诗,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善良温柔而又软弱的弃妇形象,同时通过对气氛的渲染,比喻、比兴的运用表现出与其他弃妇诗不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诗眼",最早见于"诗要炼字,字者,眼也。"诗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以一字为工,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有了眼,就成了上品、精品,就有可能流传下去。唐朝的王之涣,《全唐诗》总共才收了他六首诗,有《登鹳鹊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凉州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传诵,而有人一生写诗很多,却没有一句被人记住,全是无眼  相似文献   

7.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8.
《谷风》是一首弃妇诗,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善良温柔而又软弱的弃妇形象,同时通过对气氛的渲染,比喻、比兴的运用表现出与其他弃妇诗不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0.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1.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2.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对《诗经》的文学特质进行了细密全面的分析和考定。《文心雕龙》五十篇,有二十七篇论及《诗经》。《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可以讲,《诗》既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其“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  相似文献   

14.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这是我国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言志诗。(《诗经》中的咏物只是比兴手法,如《硕鼠》,以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喻统治者。)可惜,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诗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扭力及高超的艺术手法的展现。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明:一种认为是早期作品,袁梅、赵速夫等先生持此说法。另一种认为晚期作品,清代落骥说:“殆已近死者之音也。”①我认为,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而且,赵逸夫先生考证出《…  相似文献   

15.
马端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元代众多《诗经》学研究者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马端临在元代废《序》的大环境中,主张遵《序》,可谓独树一帜。他在其《文献通考》中认为,《序》有功于《诗》,《诗》赖《序》以明,且《序》符合圣人"无邪之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马端临的存《序》说体现出其对诗歌艺术规律的独到认识。可惜的是,马氏对《诗序》的作用缺乏客观认识,由于《诗序》带有阐说儒家思想的说教色彩,并不能说明诗歌的意旨,从而使马端临的存《序》说又回归到遵《序》的窠臼之中,其《诗》学观念囿于汉学,思想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16.
从出版角度梳理了《诗创造》到《中国新诗》的过程,借以探求"九叶派"的形成原因:《诗创造》团结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诗坛大部分诗人,孕育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诗人群。诗创造社编辑出版的《创造诗丛》是现实主义诗人群占主体,继之的《森林诗丛》则是现代主义诗人群占绝大多数,而《中国新诗》的创刊则标志着现代主义新诗派(也称"九叶派")的独舞。  相似文献   

17.
比兴范畴最早产生于《诗·大序》,是诗经六义的重要内容,此后便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之滥觞,刘勰《文心雕龙》对比兴范畴有专章评述,指出了比兴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了比兴的情感因素在文学表现中的功能.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比兴观,尤其对象的概念作了重要阐释,并且将象与比兴结合起来进行文学批评,他在《跋陈西峰韭菘吟》中提出了"韮菘滋味"说,包含了"诗中有人"和"本色平易"两个重要内容.章学诚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恪守比兴的原则,注重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强调比兴中的情感,而且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象的审美意蕴,是清代《文心雕龙》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家.  相似文献   

18.
《诗经》"四始"之说在四家《诗》及《诗纬》中各有不同的解释,后世学者对此多未详加考论,或简单解释,或混杂而谈,或单执一面。通过具体而详细的文献考证,可以看到真正有明确文献记载和根据的只有以《诗大序》说为代表的《毛诗》说、以《史记》说为代表的《鲁诗》说和《诗纬》说。《毛诗》与《鲁诗》说通义在于立足于《诗经》四部,而《诗纬》则杂糅了阴阳五行、律历等庞杂的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到各家解《诗》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语》产生于诗的时代,具有诗的特质,因此可以用诗的比兴手法分析《论语》的艺术表现。《论语》中的比兴不仅形式多样,涉及对象也极为广泛。比兴的运用不仅使《论语》说理深入浅出、感情表达形象生动,而且提升了《论语》的诗境。比兴使《论语》中充满鲜明活泼的意象,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