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若干问题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一个谜。陶渊明之谜并非完全解开。陶渊明是否信奉天师道,陶渊明对家族Tun遭命运的思忖和生死观念等等人生之谜。本文作者通过陶诗陶文索取内证而解读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归耕园田,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境与风格。八百年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陶渊明人格诗格,作品中大量提及陶渊明、赞美陶渊明,并引用陶诗陶文,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体认,也可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国家安危的那种儒家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陶渊明不但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相似文献   

5.
谈起陶渊明,人们都想到他是著名的诗人。然而陶渊明除了写诗,也还作文。关于他的文章,古今论者探讨较多的是《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少数篇章。其实,渊明之散文(包括有韵者)凡九篇;辞、赋三篇;诗序十四篇;共有二十六篇之多。应当看到,关于陶诗的艺术特色已探讨的不少了,而关于陶文的艺术特色,则还颇有探讨的余地。本文拟就此题发表些个人意见,以求抛砖引玉,就正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6.
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3·494·3著录的一方陶文,《陶文图录》不识,《陶文字典》放入附录中。我们通过字形对比认为这方陶文应该释为“中身”,读为“忠信”。“忠信”,典籍中习见。“忠信”作为行为、道德规范,见于玺印文、陶文就很好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明代“昊中四才子”之一、诗文书画“四绝”的艺术家文徵明有着很深的陶渊明情结。从人生遭际、诗文创作、书画艺术三个角度,考察文徵明对陶渊明的接受,可以印证陶渊明对于后世文人士子的·心灵状态、生存方式、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为传统书画艺术探讨文化根源的同时,也可拓展陶渊明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高教版《中国文学史》座谈会 ,2000年9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座谈会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文学遗产》副主编陶文鹏主持座谈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郑惠坚介绍了《中国文学史》的编辑、出版情况。袁行霈、傅璇琮、曹道衡、林东海及文学所诸先生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言。曹道衡认为该书注意到了许多文学史著作不易注意到的问题 ,对陶渊明的论述尤为精当。傅璇琮认为众多编者能写成如此一书 ,难能可贵 ,其注释很丰富 ,很有特色。邓绍基书面发言 ,认为“三古七段”与“朝代分期”的结合很有…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3年5月13日,一个好消息传遍了海安县堡河小学校:五年一班陶文青同学在“《小学生数学报》杯”江苏省第三届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赛五年级组决赛中喜获一等奖,是南通市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一位农村小学生。一所普通的村级小学校,能够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奥秘在哪里呢?见到陶文青同学,你不会感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上去他的身子有些单薄,一双眼睛忽闪忽闪的发亮。面对生人,腼腆(miǎntiǎn)得不肯正视对方。就是这样一个文静得似乎懦(nuò)弱的小男孩,却连续三次获得省“《小学生数学报》杯”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陶文青同学生活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越来越多的史前陶文出土,学界对陶文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热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将各家关于原始陶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3.
从半坡陶文看甲骨文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从半坡陶文看汉字起源》一文对半坡陶文的辨认结果,利用“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传说,对甲骨文中“黄”、“帝”等字进行辨析,证实半坡陶文是商甲骨文的重要源头,从而使汉字八千年的发展史连续贯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九江师专学报》2008,(1):83-83
2007年8月14日至8月16日,第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顺利召开。在大会上,代表们提出成立全国性的陶渊明研究组织“中国陶渊明研究会”,得到热烈的响应和广泛的支持。大会认真审议并通过了这一提案,成立了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备会,初步推选了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常务理事,草拟了研究会的章程。大会推举华东师范大学龚斌教授全面负责筹备会的工作,山东大学李剑锋教授等协助开展筹备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归去来兮辞序》是研究陶渊明请令彭泽前后仕农生活的重要文献,涉及到陶渊明行实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请令彭泽前的生活状况、“诸侯以惠爱为德”的“诸侯”究竟指谁、陶渊明为令彭泽时是否得到了“公田之利”等问题,序文虽有交代,但因读者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结合陶渊明诗文及有关文献,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辨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萧统曾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影,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的诗歌语言与当时华丽的语言风格有极大的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以陶渊明的125首诗歌为研究对象。从陶渊明诗歌的的平淡自然特点、辞格、陌生化三个方面来研究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猛志固常在”吗? 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家居——出仕——归田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嬗递发展,大略可见陶渊明“猛志”的承继性与变异性。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并不是小老头,他和一般年轻士子一样,有豪情也有猛志,还自信有将之付诸实现的勇气和力量。他心中的歌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年轻的心也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