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是上个世纪末,自欧美新兴起的语言科学,是语言科学的前沿性研究科目。认知语言学主张正视语言研究中一些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发掘语言中的认知机制,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因为认知语言学的实践性、研究性较强的缘故,其在语言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我国自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就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发表了作者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申璐 《考试周刊》2010,(11):134-136
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语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式语法的特点、研究焦点和认知基础,进而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构式语法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即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言语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连续的语言学习。这些观点为人们加强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Lakoff等体验哲学派对传统客观主义语言哲学理论的一种扬弃。其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外语教学应凸显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建构学习者的ICM,利用ICM来解释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认知模块系统。  相似文献   

4.
体验性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我们对语言的认知一定要从语言的体验性出发,克服以往的客观主义对语言的认知的缺陷.在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现实和语言之间的联系.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出发,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多维度地探究了语言学习的认知模式.这就从多个层次为外语的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在强调认知的同时坚持从体验性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不能限于语言内部,而应主要来源于主体与客观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能更好地解释儿童的语言习得。本文将尝试用互动体验、原型范畴理论和识解等认知语言学常用的认知方式来解释儿童早期的语音、词汇和句法习得。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入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观察语言现象的认知内涵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修辞现象作全面、深入的认知考察,揭示汉语修辞现象在感知、记忆、注意、表象、范畴原型、意象图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以及言语产出和理解等等认知结构、认知心理活动中的反映.因而各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的选用,句式的调整、辞格的设置以及修辞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都成为认知考察和分析的对象.本文的这种考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修辞的本质及其运用,对传统的和现代的修辞学研究从认知角度作出新的、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研究与人类认知相联系,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是近些年来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该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象征性理论、基于使用理论、隐喻理论、涉身体验理论这五个方面入手,对外语教学中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之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从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以来,如何区分语言和言语一直是当代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已成为当代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所注意的中心。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使外语教学活动建立在切实可靠的科学基础上,弄清楚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语言和言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两者有无区别,或区别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是极  相似文献   

9.
蒋伟 《海外英语》2012,(24):248-249
从语言共性的角度探索人类语言的本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以语言句法中介词及介词语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介词及介词语序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认知理据;最后分析得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在于语言是客观世界在认知中的投射物,认知本质相同,必然导致各种语言形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0.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副词+名词"结构,许多学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阐释,但都不能充分合理解释这种结构的产生原因和使用特点.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研究这些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思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进入该结构的名词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具有了形容词表示性状特点的一种偶选范畴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受名词本身性质意义的制约,同时也受说话人素质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新奇的说法为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正被人们逐步接受.  相似文献   

12.
当代语言科学解释人类的语言现象大体上说有两种理论前提。一种是形式语言学理论,主要是建立一套形式化的原则和规则系统,试图从语言结构内部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还有一种就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是提出一套心理分析的手段,试图从语言外部去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正因为这两种学说的基本理论是对立的,所以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前提主要也就体现在与形式语言学理论的区别上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应用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言语行为和语境的相互作用构成语用学的中心内容。本文从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异的角度,探讨在不同的语境下,言语行为的运用及其规律,以便更好地解释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言语行为,旨在对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以体验哲学观为基础,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主张意义的构建是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而概念化过程以心智的体验性为基础,以意象图式结构为中心,通过隐喻性推理进行运作.认知语义学力求对语言意义产生的认知机制做出统一而合理的解释,为语言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隐喻转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转喻和隐喻是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创新。用认知语言学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观点研究名词动用现象,可以得出名词动用实质是言语行为转喻。  相似文献   

16.
杨前辉 《海外英语》2013,(9X):265-267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之初,具有明显的体验性。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认知体验出发,仔细研究并详细梳理了英语高频介词AT-ON-IN语义微系统的语义扩展途径和模式,发现英语介词AT-ON-IN的习得要遵循一个普遍规律,即体验—体认—内部转化—语义拓展这四个不可或缺的习得步骤,简化为认知习得假说。这种以认知体验为先的英语介词习得机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更快地熟悉并掌握AT-ON-IN的各种概念结构,深入理解这些介词概念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从哲学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认知的研究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彰显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拓展出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在认知理论研究、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或者英语教学三个方面为语言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体验性原则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基石性原则之一,而地理环境是人产生的最直接、最客观的认知体验。每个语言民族对各自地理环境各项因素的认知体验,必然渗透到主观认知中,并最终反映在语言现象上,语义价值就是最直观、最集中的反映之一。从英国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出发,抓住对地理环境体验性的显著差异这个确凿的客观根源,以水与土为典型证据,对比分析英汉语在语义价值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最终解释地理环境体验性对语义价值的决定性作用。对比分析的思维路径和例证,可应用于英语教学,启发思辨意识、培养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外语教学新思维,在词汇、阅读以及文化教学等方面开辟外语教学的新途径,培养学生隐喻能力,开拓其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探求语言成像和文学成像的机制可以从语言形式形成动因的角度出发,因此可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隐喻视角下展开分析,并对语言本身的"成像性质"进行思考。该研究方法对文学理论中的文体研究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中,"隐喻"是语言自身的一种性质,而非修辞现象,正是语言的这种隐喻性和由之而来的图式性成为文学成像可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