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纸条的故事     
课间在批改学生家庭作业的时候,在作业本里看到了这样一张纸条:王老师,我不想当班长了。看完,我一愣,那是个以当班长而倍感荣耀的"超级好学生"啊!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2.
暑假的一天早晨,表哥给我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在广告公司打工的机会,一天30块钱,问我想不想干。打工?广告公司?我的脑子一下子清醒了,眼前立刻闪过一串电视上看来的镜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西装革履、气质高雅的白领……还有一天30元呀,这下挣了钱可以买我向往已久的东西了,太好了,"干!当然干!"就这样,我开始了一个月的打工生涯。第一天上班,我早早起床,坐了近  相似文献   

3.
片段     
《广东第二课堂》2011,(11):22-23
欣怡,谢谢你!你的遭遇让我更体会到爱的伟大。以后我会及时爱我身边的父母,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你也要坚强一点,别再哭了!我们不想看到你这样,相信你妈妈更不想看见你这样。单翼天使不孤单,我们和你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广州寻梦 1976年,我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贫困的布依农家,大学毕业快两年了,一直未找到理想的工作.看着头发花白的父母还在整天为生活奔波,为我的工作操心,心里很不好受,我决定外出打工,创一番事业回报父母. 2000年,我到广州打工,经人介绍,我到一家白酒经销公司当促销小姐.经过公司半个月的培训和一周的实习后,我被安排到一家夜总会搞促销.夜总会是个人员很杂的地方.第一天上班,就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为了能更好地接触顾客,我与酒店服务员一道,热情地给顾客泡茶、送毛巾等.这是我第一次出入娱乐场所,以前从没经历过这样的场合.  相似文献   

5.
中专毕业后,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那是坐落在鲁南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我是因为工作的缘故才回到故乡的,因为毕业后我在乡镇上找到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教师虽说工资不高,但是在周围人的眼里已经是够荣耀的了,毕竟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固定工作啊。父母远在另外一个城市,离故乡很远,我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正>这几天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章,激起了我一直以来对这类孩子的思考。我们学校住宿的孩子比较多,我每天都和这些孩子接触,所以看到的比较多,感触也很深。看着他们,我常常心情很复杂。有同情,有心碎,有期盼,更有一种责任。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生活方面缺少关爱我们学校住宿的孩子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一种是当地没有学校,上学不方便的。当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  相似文献   

7.
高额房租、不断增加的生活费用以及对自身生活水平的高要求使许多德国大学生经济困难,只靠奖学金、助学金和父母的补贴是不够的,他们还要找一份工作挣工资。一家著名的大学研究所──汉诺威高校信息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打工的大学生人数在过去二十年翻了一番,2/3学生的经济来源部分主要是通过自己打工赚来的,每周在校学习20小时的打工学生人数已占学生总数的1/5,在190万学生中许多人每周三天工作,二天学习。为了兼顾学习与工作,勤奋的打工学生总在晚上出去工作,白天则被学习与工作的双重负荷搞得精疲力尽,结果是许多大…  相似文献   

8.
妻在一家私企上班.前段时间感到压力大,不开心,每天下班就喊累,不想上班,想在家做专职“家庭主妇“。最不同意,妻就让我为她换家单位,被妻逼得没有办法,我答应帮她拭找看。没想到话讲了不到一个月,妻就被辞退了,原因就是妻见我答应为她找单位了,认为马上就不在单位干了,于是,妻就跟同事“吹”了起来,这事不知被哪个同事告诉了老板,老板就先下手把妻辞掉了。  相似文献   

9.
菁灵姐姐:你好!我是一名初中学生。我和我妈妈之间似乎有一堵很厚的墙。我和她的相处并不融洽,甚至于讨厌她,不愿看见她,一见面就不高兴。我不想这样,我该怎么办?荣颖信中描述的这种心理现象,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的烦恼”。在你们这个年龄段最容易产生。少男少女一旦进入青春期,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可以而且应该与大人“平起平坐”了。而父母却忽视了你们的成长,没有注意到你们突然的变化,依旧把你们当做小孩,缺少应有的尊重与理解。这样,你们产生了矛盾。与父母闹别扭心烦,该怎么办呢?我提几条建议供你参考,好吗?一…  相似文献   

10.
任雪 《今日中学生》2008,(11):47-47
一提到“留守学生”,大家都知道他们缺少爱,所以要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但是我总羡慕那些留守学生,因为他们非常自由,没有父母管束干涉他们的生活,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也常常幻想着父母长年外出打工,这样,我就可以有自己的空间,也能自由。妈妈说:“不久,我们真的要外出打工,你以后要听外婆的话。”  相似文献   

11.
王文丽 《师道》2005,(11):44-44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篇章,大意讲的是——在一个乡村小学校里,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这个孩子在粗糙的格子本上写道:“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以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  相似文献   

12.
一个留守儿童的背后是一个打工外出的家庭,是一根思念相隔的电话线,留守,到底有多少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留守与打工的人才有真正的体会。 当我第一次看到“留守儿童”这个称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班里那群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想到他们的各种心理,想到他们的各种生活现状。然后想到的就是我自己,因为我已“留守”了20多年,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那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是个大学生,每逢学校放假,他都得赶到父亲开设的工厂去上班。他用打工的工资去偿还父亲为他垫付的学费和伙食开支。在厂里他跟其他工人一样,排队打卡上下班,月底凭卡片或车间给他评定的质量分和工件数量结算工资。有一次,他因候车晚点而迟到了两分钟,当月的奖金就被扣除了一半。  相似文献   

14.
成长的压力     
父母满怀期待将我送进学校,可不想收获失望。可是到了期末,我只能够带回家令人失望的分数。其实我也不想这样。我何尝不愿意考得高分,自己高兴,父母也高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不能争下这口气。面对老师责备的眼神,面对父母伤心的面孔,  相似文献   

15.
休学去创业     
Rock 《神州学人》2013,(10):20-21
入秋了,重庆的暑气依旧。在忙忙碌碌中,看到同学们的状态都渐渐换上了开学的心情,才意识到同学们都将离开,而我则将周旋于客户之间,为事业奔波。去年此时,为了安慰父母,我带着行李箱,有些无奈地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去英国念个硕士学位,回来成为一名同声传译,挣得多,又体面,便是他们二老的想法。就这样,我带着他们"期望的枷锁",辞掉国内建筑设计公司的工作,离开。  相似文献   

16.
孟凡英 《现代教育》2006,(5):104-104
我念到初中毕业,没有继续读下去,除了家里的清贫,也是因为我当时的迷茫。总感觉一种空虚、失落,生命中好似缺少点什么。为了寻找,为了生存,我出外打工,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日子重复又枯燥。  相似文献   

17.
我很幸运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在我记事之前就已经在外打工了,几年才回来一次,可待不几天就又走了.每当我看见别人家的父母手牵着自己的孩子,一路说笑,一路旁若无人地漫步时,我总在想,为什么我的父母不能和我这样呢?  相似文献   

18.
张艳锋 《新教师》2019,(12):80-80
上小学时,我是一个留守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我和爷爷相依为命。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我穿的衣服都是捡别人穿旧的。尽管如此,我依然不在乎。可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小伙伴一家团圆的时刻。每当看到他们都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候,我都会很难过,我不敢让自己多看一眼,因为每多看一眼,我就会越发感到自己的悲惨。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留守学生",大家都知道他们缺少爱,所以要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但是我总羡慕那些留守学生,因为他们非常自由,没有父母管束干涉他们的生活,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也常常幻想着父母长年外出打工,这样,我就可以有自己的空间,也能自由.妈妈说: "不久,我们真的要外出打工,你以后要听外婆的话."  相似文献   

20.
妈妈的爱     
我的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因工厂发不出工资,只好外出打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重担都落在妈妈一个人的肩上。一天,学校要求我们每人买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当我吞吞吐吐把这件事告诉妈妈时,没料到妈妈立即答应了:“行,五年级学生了,该有一本词典了。这里还有20元钱,明天我带你去买。”我低下头,看见妈妈脚上那补了又补的鞋一排排刺眼的红线明显地露了出来。如今,谁还穿这样的鞋呢!这20元钱是妈妈准备买鞋用的,我只感觉到眼睛湿润润的,我只感觉到眼睛里有妈妈的爱。春节到了,爸爸打工回来的那天晚上,我朦朦胧胧听见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