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又叫“亚健康”。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表现为“一多三少”,一多是疲劳多,三少是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多在20~45岁之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加重的缘故。如果对亚健康无动于衷,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亚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2.
马锦华 《成人教育》2004,(11):38-39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但仍归为一种心理的非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破坏人的自我感受.降低人的自我满足感。对函授学员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发现,成人函授学员有47.6%存在亚健康状态,但通过科学的心理调适,成人学员是可以走出亚健康状态,从而身心健康地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其主要分为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亚健康三类,我们可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态平衡等多种途径来预防亚健康,该文从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谈起,对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现状,探讨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采用自制的"亚健康"状态自我测试调查表,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浙江省5所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约占53.77%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社会因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校园环境、家庭因素等是造成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认为体育锻炼是促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预防、减缓、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具有独特功效.  相似文献   

5.
健康不再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指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处于良好状态。但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的状态——亚健康却越来越困扰人们。开封几所大学在职教职工近几年的健康体检结果显示,亚健康已成为威胁高校教职工健康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由于学习、就业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这种亚健康状态就可能会发展为心理不健康,并产生极端行为.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或缓解心理亚健康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健康和亚健康概念进行界定,从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分析体育锻炼在改善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得出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好办法。为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状态一词,对于许多人都还很新鲜,但在医学界,它早已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1977年,美国的精神科、内科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拓宽了医学的范围,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此模式,我国医学界也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满状态。”而亚健康状态即为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机体的一种状态,也是通常人们所听到或提及的,由精神或心理医生最先提出的“灰色心理”。这…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增进学生健康,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在中学教育中如何利用好健康教育课,帮助中学生预防、脱离亚健康的状态,寻找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途径和方法,成为中学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生亚健康的症状和成因,提出了健康教育中应该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等方面入手,帮助中学生预防、脱离亚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巩毅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Z1):44-45
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亚健康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心理压力过大、紧张的生活环境、不良情绪、环境污染等诸多原因均可以引起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今天,全民健身广泛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的手段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独特功能,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正>There are a lot of smokers in the world, yet most smokers are young people. It is said that about 45%of the smokers in the world from~①China. Believe it or not, the smokers are becoming younger and younger in China, even including some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ere are a few reasons for this. Some people think smoking keeps themselves refreshed.Some people believe it is a kind of fashion and they want to be cool. Others think it is of very~②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人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高职教育,怎样发展高职教育,人们的观点还是多种多样,究其原因,还是未能从高职的本质属性来分析高职的特性,未能从深层次的角度解析高职的概念,本拟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的角度对高职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以使人们能够从深层次的角度加深对高职教育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判断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新的视角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人的关系世界来看,所谓人的关系主要是指人的生活世界的四种对象性活动:即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未来心态。因此,大学生要有足够的信息来源以便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来保持与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二是知识信息的处理标准,所谓知识信息的处理标准是指大学生快速拥有加工、处理、整合、创造知识信息的心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开展职业倾向测评 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包括选拔、加工、认定、人才输入、人才使用、产品评价等环节。职业倾向测评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的开展必须回答谁来实施、对象是谁、鉴定什么、目的是什么、如何实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要使人才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就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实践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充分信任的人,却在关键时候欺骗了自己,做出了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对此,许多企业家赞同另一种用人(人指人才)观点:"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但用人不信人,这本身就是矛盾,它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目的相悖.  相似文献   

17.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基础,人需要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性。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这一现实,因此,必须思考以当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若干因素入手,本着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逐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属性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因素,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切入点:代表专职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谁能代表人民真正掌握立法权力,监督法律的实施,推动法治国家的发展进程,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实行人民代表专职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物就是指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人。不论是社会精英抑或普通民众,凡是有助于实现历史学为人类发展服务的目的,都值得研究和评价。这是由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历史研究的目的所决定的。对社会精英之外普通民众的研究尤其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Euphemism comes into being when people have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that are regarded as offensive or rude and so on,by the hearer.It is a language pattern people created in order to make their communication effective,and also harmoniz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It is a rhetorical device as well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Due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e,the topics English-speakers are sensitive to are not the same in China.Sometimes differences in euphemisms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or even embarrassing results.Translating,as a bridge that combines tow languages,aims at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t is hard enough in itself.Therefore,translating euphemisms is a very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part of it.That field has been explored by many people,but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aspects that are not concerned.Therefore,it is still worth studying.In addition,it will also be an interesting work to study the translating of English euphemisms because there are so much to consider,including many historical stories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so 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