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海陶艺     
《收藏》2006,(8):176-177
宜兴玉溪陶艺有限公司是在紫砂陶艺家顾惠君先生20世界90年代创办的“玉溪陶艺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研究、交流、培训、创作、设计 、制作、销售为一体,拥有宜兴紫砂名人名作,作品标新立异,神丰韵足。创办人顾惠君先生的精品被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曾地中央电视台宣传,多次在《收藏》《对外贸易》杂志刊登。  相似文献   

2.
一仁轩     
《收藏》2007,(1):205-205
周行春 字一仁,江苏宜兴人,著名青年紫砂装饰陶艺家。自幼痴迷紫砂,受师谭泉海的引导,本着“人善为本,仁爱一生”的信条创建“一仁轩”陶艺工作室,从事陶刻、泥绘、镶金等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3.
毛宪民 《收藏》2009,(3):168-169
2008年10月,笔者赴宜兴走访了著名紫砂陶艺艺术家顾惠君。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稳重谦逊,言谈中透出艺术家的灵气。令我钦佩和赞叹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在2002年破格珍藏了顾先生的3件传世珍品,这是故宫博物院对民间收藏紫砂陶艺品史无前例的创举。  相似文献   

4.
《收藏》2006,(3):195-195
周行春,字一仁,江苏宜兴人,著名紫砂装饰陶艺家,自幼痴迷紫砂,本着“人善为本,仁爱一生”的信条创建“一仁轩”陶艺工作室,专业从事陶刻、泥绘、镶金等装饰艺术,尤擅长紫砂茗壶的镶金工艺,  相似文献   

5.
宜兴紫砂承载了八百年的岁月和艰辛,积淀了八百年的智慧和荣光。在宜兴陶都丁蜀镇,集结了一万多名做紫砂壶的艺人,其中不仅有世代传承的制壶人,还有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而慕名而来的全国乃至世界的紫砂爱好者更是络绎不绝。王亚平,这位江苏省工艺美术界名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近年以其方正系列陶艺作品,在陶都、在中国陶艺界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2,(17):189
顾惠君简历:中国著名紫砂艺术家,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的嫡系传人,从事紫砂艺术40余年,集紫砂壶艺、陶艺、微雕、书画于一身。曾长期与顾景舟等紫砂大师共事于宜兴紫砂一厂紫砂研究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002年作品"神韵福寿壶"、紫砂微塑"蟋蟀盆"、紫砂陶艺树皮"生命之源"3件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收藏。2004年"金玉满堂壶"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收藏。2005年作品"包拯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1996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顾惠君陶艺精品展",作品"金石齐寿壶"被该馆收藏。其紫砂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2008年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监制了建校90周年纪念壶90把。2009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紫砂作品展,是目前唯一在联合国举办过作品展的紫砂艺术家。公元2012年6月16日到6月29日,中国航天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总目标,对于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阶段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艺 《收藏》2014,(2):192-192
宜兴紫砂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其精髓在于繁复而严谨之手工绝活、家族工坊,存于师承、存于学者对泥、型、工、饰、款、功之觉悟、之坚守、之反思等等。随着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紫砂壶越来越得到大众之喜爱!对于紫砂艺术门派,业内外杂议众多,诸如“传承派…‘学院派”“陶艺派”和“某某大师派”等等,但都没有系统归类分析。笔者以为紫砂自进入当代国营、集体体制后,  相似文献   

8.
《收藏界》2009,(2)
紫砂壶艺的希望是传承与创新,五千余年陶文化绵延至今,传统文化艺术宜兴紫砂陶艺不断在单一的传统壶艺方向发生着质的变化,一些学院派的中青年陶艺家向往着一种尝试和跳跃,他们尊重传承又不拘泥于传统,注重设计求创新是这些年轻壶艺工作者内心的向往与追求。2008年11月10日来自江苏宜兴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城"陶都风紫砂会所"的蒋春音走进《现代快报》江苏都市网直播室与喜爱紫砂艺术的朋友零距离对话"当代壶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收藏》2008,(1):205-205
虹炜:你好!记得和你在上一个冬天里分别。那时候天气很冷,太湖的风欢过宜兴西氿,拂动依水的垂柳,冬意浓浓。宜兴是个人文鼎沸的城市,我之所以爱这个城市,除了有她悠久的历史外,更因为有醉人的紫砂艺术,和像你这样一伙为紫砂奉献青春岁月的人。我与紫砂结缘的时间并不太久,  相似文献   

10.
夏汶  中健 《收藏》2009,(9):186-186
“一两紫砂十两金”“大师紫砂壶”选用最好的泥料制作,珍贵无比 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宜兴才有紫砂泥。自古纯正的紫砂泥就被誉为“一两紫砂十两金”,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目前紫砂泥存世量已经不多,越用越少,越来越珍贵!从2007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禁止了对紫砂泥的开采。纯正的宜兴紫砂泥本身就是值得传世的珍宝。吕氏阴阳太极“大师紫砂壶”采用的紫砂泥是大师家藏的纯正紫砂泥,陈腐长达30年,堪称紫砂界的稀世之珍。  相似文献   

11.
季江生 《收藏界》2010,(4):81-82
说起紫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紫砂茶具。其实除茶具之外.宜兴产的其他紫砂器物,如碗、碟、罐、盂、盆、洗等也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蒋鹏 《收藏界》2014,(12):130-131
背景链接:蒋春音,艺名佳依,198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3.
尹青兰 《收藏界》2014,(9):51-54
自晚清开始,由于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终于影响到了紫砂行业,紫砂壶开始了它的高度商品化之路。这一时期,自营的小作坊和各地的紫砂商号如雨后春笋般迅捷地发展起来。当时主宰宜兴紫砂生产的已非当年的文人雅士或达官贵人,而是在各地,主要是上海的一群工商实业家。他们所定制的壶上开始印有店号商标,紫砂产品上既有“注册商标”,又有制作者的名字。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纷纷开设陶器商号销售紫砂器。这些商号的基本营销模式是在宜兴开设作坊,在上海、天津、杭州、无锡等地开设商行或公司。他们的紫砂壶则由名工按样制作,从宜兴订坯烧成,然后刻署商行或公司的商标。晚清民初的这种新状况是紫砂壶自明代中期兴盛以来近四百年所未曾有,可以说是紫砂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4.
陈诵睢 《收藏》2006,(11):96-99
清朝后期,洋务派在国内兴办实业。继起初的棉纺业、造纸业之后,印刷业、制陶业也在上海、杭州、天津等近海城市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经营紫砂的商号,他们雇用技艺出色的宜兴艺人,专门制作水准较高的紫砂器皿。在这种局势下,紫砂业慢慢地从衰微中恢复。  相似文献   

15.
逃禅得味     
王龙 《收藏》2007,(11):188-188
《调羹无恙斋印集》《凋羹无恙斋佛像印集》《调羹无恙斋金石集》《鼎朴陶艺集》《鼎朴紫砂作品集》,这些是我住与鼎朴兄认识前看到的与他有关的书籍。当时,还收集了一些鼎朴的紫砂明信片。  相似文献   

16.
虽弓 《收藏》2014,(2):136-137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有一僧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这种泥土便是今天的紫砂。紫砂。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又称宜兴紫砂。因为紫砂材料特殊的物理性质,用其所做的紫砂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08,(1):214-214
在中青年紫砂艺人中,桑黎兵先生算是位佼佼者。有人曾经说,桑黎兵这几年发展如日中天,交上泰运,不但壶价高,而且创新的作品也日渐增多。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片面,我接触的桑黎兵先生是五年前初到宜兴时认识的,那时紫砂市场非常不景气,大家看没有生意可做,做壶也就不太积极,有的甚至改行,  相似文献   

18.
徐文 《收藏》2016,(5):6-6
潘国新的紫砂语言(中国工艺美术师) 潘国新先生1966年出生于陶都宜兴紫砂原乡蜀山镇双桥村,该村先祖系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后裔。  相似文献   

19.
王春城 《收藏》2009,(9):86-87
独具风格、独树一帜的紫砂工艺以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几百年来蜚声海内外,被世人所推崇。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使更多的台湾爱好者欣赏到紫砂陶艺之美,1995年6月,受台湾历史博物馆、文化资产维护会、梅岭美术学会邀请,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历代紫砂瑰宝展。该展览云集了4馆的200余件紫砂精品。展览使台湾同胞大饱眼福。  相似文献   

20.
雅致与张力     
人杰地灵的宜兴,是造就陶艺家的沃土。作为中国当代陶艺界的新锐,祥明的艺术得益于这块土地的滋养。浓郁的茶文化氛围陶冶了他艺术气质中那份天生般的文秀和细敏,使他的陶艺从骨子里透出一种雅致。这种雅致或许是宜兴陶艺普遍具有的一种品格,但我总觉得它在祥明的陶艺上表现得更为贴切,更为充分,以至无法将它从祥明的陶艺个性中剥离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