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07,(7):184-185
为盘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年度总体发展状况,引领市场投资导向,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建立一个科学权威的、梳理有序的、规范严谨的行业排行榜平台,科学填写中国书画市场大盘“晴雨表”,由“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的制订发布单位——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监测发布中心与中国收藏第一了“中国艺术市场年度(2005-2006年)书画家排行榜”评选活动。本次评选以数据为准,  相似文献   

2.
林明杰 《收藏》2006,(9):134-134
当人们已经被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弄虚作假现象折磨得几乎麻木之际,文化部一位官员目前在文博会的中国艺术品投资论坛上痛陈:我国欣欣向荣的艺术品市场面临造假、售假和假拍等“三假”日益盛行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薛宣林  朱同 《收藏》2007,(1):32-33
中国画最佳投资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中国画投资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艺术品市场与世界接轨的问题。有数据表明,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自然启动。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自1992年以来,一直在为数不多的人参与下,不愠不火地进行,可到200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画市场突发火爆行情,很多人将上涨的原因归于股市低迷、房地产热退潮,其实,根本在于中国国民收入提高后的必然趋势。如2005年,上海、北京的入均国民收入已超过5000美元,中国艺术品市场渐入佳境,参与艺术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品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因缺乏投资知识而欲投无门,当前困扰中国画投资的根本问题,除了赝品之外就是投资方向迷茫。对资本而言,正确的决策是成功的关键,掌握正确的投资方向,就可确保资本价值的最大化,中国画最佳投资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志     
李志 《收藏》2014,(12):175-175
“观古楼”是近年来国内异军突起的新时代文人家居艺术品品牌,也是国内让艺术品以实用形式进入家庭收藏的先行者。公司始终坚持原创艺术精神,注重传承与创新,提倡现代社会的人文生活关怀,努力创造富有当代文人气息的生活情调,以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诠释当代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积极促进了中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5.
《收藏》2007,(6):169-169
为增强中国当代书画的学术积累及艺术创新,弘扬民族文化,造就时代经典,以真、善、美的艺术精品满足社会的审美文化需求和收藏鉴赏需求;推出“艺术、学术、市场相统一”的理念,向公众推荐具有学术意义与市场发展价值的当代书画家典范。由中央电视台CCTV-2“艺术品投资”栏目、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数字频道、湖南卫视“艺术玩家”栏目。  相似文献   

6.
高学训 《收藏》2006,(5):142-145
新世纪头五年回望:古瓷市场冷乎热平? 回顾新世纪头五年,有人提出:国内艺术品市场份额出现了国人始料未及的变化,即书画投资高“热”,风起云涌,大有让人“看不懂”的势头。而相对于书画的火爆场面,  相似文献   

7.
季英伦  李忠斌 《收藏》2008,(9):18-19
自2003年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国艺术品开始受到全球的追捧。根据最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资料,2007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约236.9亿元.2006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是168亿元,较2006年增长29.10%。热钱往哪里去7大部分行内人士持续看好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与此佐证的是.经济发展催生了国内新富豪和中产阶层的形成.而消费和收藏艺术品,正成为这个群体新的时尚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柯羽阳 《收藏》2009,(4):146-147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投资热潮之后,2008年丌始降温,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代艺术板块表现平平,新锐势力得到追捧,市场整体呈现“高成交额、低成交率”的状态。在经济态势不明朗的情形下,2009年艺术品市场是否会出现大的调整甚至步入低迷,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艺术品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包括画廊业只有具备前瞻的投资理念,选准投资方向,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相似文献   

9.
李毅民 《收藏》2007,(3):22-22
新年伊始,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烽烟仍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为厘清当前艺术品市场复杂的脉络走向,我们约请了四位对艺术品的收藏、投资深有研究的专家,请他们对画廊业、拍卖业和艺术品收藏领域的症结进行梳理,考量其宏观前景,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林  贺白丹 《收藏》2006,(6):123-123
1991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在深圳敲响。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趋繁荣,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不过与北京、上海等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相比,深圳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却未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更上一个台阶,反而有些停滞不前。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专家汇集深圳,在景田国际酒店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圳2006繁荣艺术品拍卖市场研讨会”,为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北热南冷”的不平衡现象“会诊”。到会的许多专家白发苍苍,其中有78岁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先生,有年近古稀的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叶佩兰女士,有81岁高龄的原浙江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朱伯谦先生和广东省博物馆顾问宋良壁老先生等,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大家各抒己见,畅谈“病因”和“治病良方”。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01,(3):82-83
由中央电视台信息部《商务电视&;#183;艺术品投资》栏目发起,《人民日报&;#183;市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商报&;#183;拍卖导报》、《美术报》、《新民晚报》、《集邮》、《收藏》、《收藏家》、《中国收藏》等10家业内权威媒体联合举办的“200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10大热点”评选活动于2000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评选揭晓,并于2000年12月31日20点10分于央视第二套节目播出。  相似文献   

12.
陈亚民 《收藏》2006,(2):46-47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而艺术品市场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新一轮的艺术品投资热潮席卷中华大地,介入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和收藏者越来越多,而徘徊在艺术品市场外的人则更多。  相似文献   

13.
林明杰 《收藏》2006,(10):152-152
一个中青年画家,昨天或许还在以低价艰难地出售他的作品,今天却在拍卖会上创造了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元的“成交纪录”。如此一夜暴“富”的喜报强烈刺激着艺术品市场内外人们的神经。深谙内情的业内人士对此却淡然一笑:“你经历过大跃进吗?知道放卫星吗?”在艺术品拍卖中,当代书画和油画最为“火暴”。当代书画拍卖中涉及的画家大多健在,而油画的中坚力量也是中青年。活着的画家当然比较有活力啰!  相似文献   

14.
好运 《收藏》2006,(4):131-132
2005年是我国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的一年,为了争抢艺术品市场这块“蛋糕”,一批拍卖行杀入了这一领域,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5.
牟建平 《收藏》2007,(5):41-41
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拍卖市场的火爆,买家投资人对书画鉴定的需求呈日益扩大之势,以前不受人重视的“家属鉴定”逐渐走到了前台,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较为流行的一大鉴定形式。  相似文献   

16.
陈鹏举 《收藏》2001,(5):19-20
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打假”无疑是当前最令人关注的问题。然而,如何“打假”,如何正确.客观、深入、理性地看待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关于此,由孙轶青先生首发于我刊的《艺术品市场散论》一文所引发的全国性大讨论,已将其引向深入。《解放日报》发表的陈鹏举先生《不是打假的问题》一文,便堪称其中的佳作。今将陈鹏举先生的文章转录于此,相信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艺术品市场的打假问题会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吕春 《收藏》2010,(4):123-125
近年来,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家具,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与瓷器一起,被并称为“能真正立足国际艺术品投资市场上的中国艺术品”。  相似文献   

18.
胡月明 《收藏》2006,(4):152-152
2月21日,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国艺术产业(电视)论坛将于9月25~2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梁钢、副主任陈兴保,文化部市场司综合处处长孙秋霞及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胡月明等组委会相关成员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08,(4):174-174
本刊综合消息: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于2月22日在北京保利大厦举行了“2008年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年度全会暨200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大事件评选揭晓盛典”。文化部领导,评估委员会118位委员,艺术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20多家国内新闻煤体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20.
牟建平 《收藏》2006,(9):150-151
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画廊这个新兴行业已成为一级艺术品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备受瞩目。今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盛事-2006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初夏在北京国贸中心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