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壶艺与茶艺犹如篆刻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如影随形。治印业当选田黄,制壶莫如紫砂。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喜欢喝茶的我也喜欢收藏茶壶,尤其是谈曙君的紫砂壶。我收藏的谈曙君紫砂壶有大容量僧帽壶、龙头一捆竹壶、合苓壶、南瓜壶、大彬壶、大彬提梁壶、仿明洋壶、四方抽盖壶等等。把玩他的茶壶就像欣赏古代的文人画,温而不腻、淡而有味。大容量(3600毫升)僧帽壶,壶身以泥片手工镶接处线条刚劲有  相似文献   

2.
玩壶三题     
季永 《收藏界》2013,(11):53-57
国人自古尚饮茶,因此茗壶向来为文人雅土所珍爱。古之茗壶多为瓷质,虽然明清紫砂制壶盛行于世,可景德镇瓷质茗壶仍然不乏雅器。其中,浅绛彩瓷茗壶更是以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与茶文化相得益彰,而令后人倾倒。这里与您分享。下笔者收藏的几把浅绛彩茗壶。  相似文献   

3.
壶痴沙志明     
安然 《收藏》2012,(9):126-131
沙志明绝对是中国民间收藏紫砂的一个符号,要作紫砂专题,沙老怎能越过?本刊在1995年就曾刊发《从迷到痴藏方多—访南京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先生》一文,介绍过他和他的藏品。此番由安然女士撰文,本刊再次详细介绍沙老非同寻常的收藏之路,以期使读者从中有所思、有所悟。沙志明解说吴经墓出土提梁壶壶高17.7厘米,是目前可考纪年最早的紫砂壶,有力地证明了紫砂壶诞生于明中晚期。南京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4.
季江生 《收藏界》2010,(7):66-68
收藏紫砂壶,首先要了解壶的制作工艺和紫砂发展史。一般应从年代、泥料和艺术三方面考虑,方能收藏到上品的紫砂壶。年代是指老壶与新壶的区别,一般讲老壶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使用传承,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是研究紫砂发展史的实物佐证。同时存世日久、表面形成的自然包浆更便于赏玩,因而同样条件下老壶价值高于新壶。泥料是指做壶的材料,宜兴紫砂分紫泥、朱泥和绿泥,烧成后三种原色分别为紫色、红色和米黄色。由于泥料配比、窑烧温度上的差异,出窑后器物颜色相差很大,紫有深浅、红有浓淡、黄有强弱,这就使紫砂壶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是指制壶人的水平高低,是衡量紫砂优劣的主要标准,依上面三点,下面将笔者家藏的几把紫砂壶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秦公壶     
《收藏界》2007,(8)
秦公壶,通高42.3厘米,春秋早期青铜盛酒礼器。壶的横截面作圆角长方形。直口,长颈,垂腹。颈部饰波曲纹,两侧有兽首衔环,扁环上饰有龙纹。腹部饰交龙纹,腹中饰有一个高浮雕螺形角的兽首,身躯向两侧展开,与四周的龙纹反复交缠。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通器形体硕大,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在造型和纹饰设计上,此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颂壶,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交龙纹方壶均极其相似,是难得一见的青铜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6.
谭文诚 《收藏界》2012,(12):63-65
钟灵毓秀的江苏宜兴,以盛产紫砂壶闻名天下。数百年来,茗壶重器冠绝一世,大师巨匠独步千秋。宜兴紫砂茗壶是我们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喜爱收藏使用紫砂壶的壶友都知道,紫砂壶是由壶体与壶盖两部分组成,两者和谐配合构成了一把既可实用把玩又可欣赏收藏的艺术整体。但有些  相似文献   

7.
陶紫金 《收藏界》2011,(7):57-61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这段历史中遗留至今的各种器物已成收藏热门,其中宜兴紫砂文革壶因泥质优良、色泽纯正、工艺规范而深受人们的青睐与厚爱。纵观文革制壶史,文革初期的1966年,民间工艺瑰宝紫砂壶被批为"封资修"的黑货,整体制壶业一落千丈。除了  相似文献   

8.
何寿松 《收藏》2008,(8):82-82
1995年左右,我在浙江兰溪的一个章姓人家看到一把青瓷提梁式残壶,壶嘴断裂,壶盖缺失,提梁穿口破损。大概是章姓前辈觉得该壶较为名贵,或是祖传物品有纪念意义,光绪戊申年(1908年)曾到银铺用银镶之,底部银皮上有“通议第章,龙最哥窑制”字样,并有一银铺印“久和昌”“丙”。笔者因初涉瓷器收藏,粗略了解哥窑为宋元间五大名窑之一,但至令未知窑址,为陶瓷界一谜。因此一看到该壶底邮有“龙泉哥窑”字样,欣喜若狂,遂以当时半月工资购藏了此残壶。  相似文献   

9.
素有"江南壶痴"雅号的许四海,每年都要根据十二地支做一件紫砂生肖雕塑,到今年,正好满一轮。己丑新春,中华老字号恒源祥一举收藏了许四海十二件紫砂生肖雕塑,在上海收藏界传为美谈。几天后,我照例到江桥的百佛园给老许拜年,他兴奋地告诉我,再过一两年,百佛园的基建差不多就搞好了,接下来他要静下心来多做些作品。  相似文献   

10.
盛世集壶     
张顺成 《收藏》2001,(6):79-81
我的居室是一个壶的世界,玻璃柜中、博古架上、桌子茶.几乃至壁橱窗台,放满了型质各异、年代不同的壶具。有锡的、铜的、瓷的、玉的、紫砂的、菊花石的、景泰蓝的:有酒壶、茶壶、醋壶、酱油壶、奶壶、咖啡壶;有明清壶;民国壶、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革壶”和当今制作精良的仿古壶,共400多把。  相似文献   

11.
姚皎华 《收藏界》2010,(4):83-83
对于海内外资深紫砂收藏家而言,“大亨壶”绝对可谓梦寐以求的倾心尤物。笔者从事紫砂收藏恒有年矣,寓目经手之壶数以千计,唯“大亨壶”缘悭一面。  相似文献   

12.
朱脉纯 《收藏》2011,(11):139-139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领导下于武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随后全国纷纷响应,最终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结束了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而至今,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物流传较少,我收藏了一把青花五彩壶,愿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3.
笔者收藏紫砂壶多年,尤其对蛋包壶这一壶型情有独钟。蛋包壶这一造型始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传器是邵大亨蛋包壶。邵大亨是宜兴川埠上袁村著名壶艺人,清高熙《茗壶说》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  相似文献   

14.
钟惠咏 《收藏》2014,(5):92-93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是指雕塑鸡头为装饰或以鸡头作为壶嘴的瓷壶。为酒具,又作盛水器。烧于三国时期,盛行于两晋。其前身乃盘口双系壶,为南方越窑所首创。在南北朝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形体趋向高大,流行龙形执柄。隋代的鸡首壶以壶体修长、鸡头雕塑逼真著称。入唐以后,鸡首壶逐渐被酒注子(执壶)所取代。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鸡首壶,介绍于下,供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5.
养壶     
徐学平 《收藏》2007,(3):45-45
壶的保养一般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和你结缘了,你就要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09,(7):177-177
宜兴紫砂世家杨明旭教授设计创制的国庆60周年纪念壶。用上等红清水泥精心制作.共制60把.编号发行。此壶为封山之作。  相似文献   

17.
李宝夫 《钓鱼》2010,(2):31-32
中国有句谚语叫“哪壶不开提哪壶”,指的是在人们交往中,有些人好揭别人的短。而现在,我要将这个内容换成提垂钓的“不开之壶”,变我们可垂钓的“可开之壶”。我想,这样做又能为乐趣横生的垂钓再添一些乐趣。  相似文献   

18.
老叟 《收藏界》2011,(7):66-66
笔者喜欢收藏紫砂老壶,其收藏原则是以老为主,名家为上。因为老壶承载着紫砂发展的轨迹,是研究紫砂史的实物佐证。家藏老壶中有一件是清末的作品,属名作名刻,深受笔者喜爱,现详细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2,(17):189
顾惠君简历:中国著名紫砂艺术家,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的嫡系传人,从事紫砂艺术40余年,集紫砂壶艺、陶艺、微雕、书画于一身。曾长期与顾景舟等紫砂大师共事于宜兴紫砂一厂紫砂研究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002年作品"神韵福寿壶"、紫砂微塑"蟋蟀盆"、紫砂陶艺树皮"生命之源"3件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收藏。2004年"金玉满堂壶"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收藏。2005年作品"包拯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1996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顾惠君陶艺精品展",作品"金石齐寿壶"被该馆收藏。其紫砂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2008年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监制了建校90周年纪念壶90把。2009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紫砂作品展,是目前唯一在联合国举办过作品展的紫砂艺术家。公元2012年6月16日到6月29日,中国航天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总目标,对于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阶段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壶痴沙志明     
安然 《收藏》2012,(5):126-131
沙志明绝对是中国民间收藏紫砂的一个符号,要作紫砂专题,沙老怎能越过?本刊在1995年就曾刊发《从迷到痴藏方多一访南京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先生》一文,介绍过他和他的藏品。此番由安然女士撰文,本刊再次详细介绍沙老非同寻常的收藏之路,以期使读者从中有所思、有所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