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夫 《收藏》2001,(8):12-13
2001年5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收藏界人士百余人,聚集在有“中国收藏半壁河山”美誉的上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收藏》杂志社等16家单位协办的“中华收藏文化国际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
师福贞 《收藏》2007,(1):153-153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收藏》创刊号,一见钟情,从此月月与《收藏》“约会”,相伴相守,从无间断。15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收藏》伴我,我伴《收藏》,都在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3.
张海成 《收藏》2006,(1):152-152
河南这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收藏有全套《收藏》,我即是其中之一。我爱收藏,才爱《收藏》。当年旅行结婚到西安,初次见到这本当时并不起眼的《收藏》,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坚持到今天且茁壮成长。十多年走过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一路走高,收藏事业也一路火爆,《收藏》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给杂志社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元金 《收藏》2008,(3):169-169
我曾经是一个走“鬼市”,串古玩店,并常收一点“自爱品”的老人。不幸在2002年身患喉癌,先后两次住院手术,声带全部被切除,不能说话。一段时间我思想上苦闷极了。好在有《收藏》相伴身边,《收藏》帮我忘掉病痛,忘掉孤寂。每次我拿起《收藏》阅读时,就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中,我好像在参观上下五千年的博物馆,又好像徜徉在艺术品超市,《收藏》丰富的知识把我带进一个多彩世界。  相似文献   

5.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6.
张新知 《收藏》2006,(4):98-99
《收藏》2005年第12期刊有拙作《解放初期的兑取现金券》一文。近日,笔者在查阅银行档案时又意外发现一些“兑取现金券”的文件资料,为了让读者对“兑取现金券”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现根据这些文件资料作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7.
尕丁 《收藏》2007,(8):167-167
今年是《收藏》杂志创刊15周年,为配合定于9月下旬在太原举行的“纪念《收藏》杂志创刊15周年全国万里行”活动,《收藏》杂志社从今年3月份开始与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合作,共同决定在《收藏》杂志今年第10期上隆重推出“山西文物收藏”专号。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对此非常重视,协调动员全省文物、文化、教育、出版和收藏界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开展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8.
贾关法 《收藏》2007,(4):166-166
初识《收藏》,是1994年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翻阅报刊杂志征订目录时无意中发现有《收藏》这份杂志,她一下子唤起了我沉睡已久的收藏意识。  相似文献   

9.
周建华 《收藏》2007,(4):165-165
屈指数来,我与《收藏》杂志的缘分,已有10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收藏》杂志,一见钟情,从此每期必买,未有间断。当初真没有想到,《收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深邃,是《收藏》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无比绮丽的收藏世界。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8,(2):175-175
在2007年12月7日的《开封日报》和《汴梁晚报》上,记者田宏杰和张文昭分别发表了“最新一期〈收藏〉杂志重点报道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和《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荣登〈收藏〉杂志》的文章,介绍了2007年第12期《收藏》杂志重点刊发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刘思姮 《收藏》2007,(11):169-169
9月1日,由北京电视台《民间收藏》节目部、艺超网、《收藏》杂志社主办,中古商国际收藏品俱乐部、中国民生银行协办,北京中企华业商贸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财富课堂——艺术品投资收藏研讨会”在中古商国际收藏品俱乐部举行。北京电视台《民间收藏》节目总监张宝利、  相似文献   

12.
张建功 《收藏》2007,(5):142-143
《收藏》2006年第3期刊载了李克勤的《新疆有的红铜钱不是新疆红钱》一文,对笔者《古钱奇葩——新疆红钱》(《收藏》2005年第2期)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分析。李克勤先生文中认为“新疆红钱仅限于南疆八城通用”,而北疆的红铜钱(包括黄铜、铁质)等,“则属制钱范畴”。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新疆统一后的货币全貌。  相似文献   

13.
高鸿 《收藏》2009,(11):66-69
2009年5月25日《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焦点争鸣”栏目刊有王永林先生《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仔细一读,其内容好生熟悉,原来早在今年第1期《文物天地》杂志上王先生以“鉴画四说”为题发表了同样内容的文章;又,刚出的第6期《收藏》杂志刊载的《再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也是王先生所撰,内容与《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鉴画四说》一致。  相似文献   

14.
周传芳 《收藏》2001,(1):56-56
读《收藏》第83期“袁世凯头像嘉禾银元版别初探”一文(下称“版别初探”),笔者被文中“签字版”市值3万元重金所诱,于是按图索骥,到古玩市场进行大搜索,希望能在旧银元堆里觅得有英文字母的“签字大头”。  相似文献   

15.
许若军 《收藏》2008,(6):162-162
最近复读2007年10月《收藏》杂志推出的“山西艺术品专号”(总第178期),愈感亲切。作为一位山西收藏爱好者,也作为《收藏》杂志数十万读者之一,心中感慨万千,涌动着许许多多挥之不去的思绪和情潮。  相似文献   

16.
廖国柱 《收藏》2006,(1):153-153
作为一名迷于收藏的人,为感谢《收藏》13年来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巨大精神享受,特作小诗一首,祝愿《收藏》百尺寸竿头,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7.
王昆 《收藏》2008,(11):143-143
《收藏》的老作者晨欣先生所著文集《宝牧斋随笔》于近期问世。晨欣先生斋号“友仁堂”“宝牧斋”,系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钱币学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其20世纪70年代初涉足收藏领域,以收藏古钱币、浅绛彩瓷、名人手札、徽州近代名人金石书画著称。他撰写的有关收藏方面的随笔、琐记曾多次被《收藏》刊登。  相似文献   

18.
史俊波 《收藏》2006,(10):146-146
我与《收藏》最初结缘是在1994年冬天,那时我还在廊坊市上学,因为家在县城里,所以每周周末都要回家。有次等车时,偶然在小书摊上看到一本《收藏》。由于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学生当时虽然有困难,还是下决心掏出4.20元买下了这本1994年第10期《收藏》。回家阅读了很多次。  相似文献   

19.
巩天伟  羿克 《收藏》2007,(4):175-177
2003年初,《收藏》杂志总编杨才玉赴京出差,闲暇之余来到琉璃厂古玩街逛书店,他在中国书店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收藏轶闻》一书,出于对收藏类书籍的偏爱,当即买了下来。  相似文献   

20.
蓝翔 《收藏》2006,(11):59-59
促使我写此文的动因,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展上与《收藏》杂志主编杨才玉先生的会面。此前虽然拙文多次发表于《收藏》,但我无缘和主编相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提出聘请我担任《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要我多写关于海派收藏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