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余榴梁 《收藏》2001,(7):63-63
开炉钱指的是历代钱局(监)在正式开铸流通钱币前,精工铸造的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它们大多比普通小平钱厚重,有的还铸有吉祥文字或图案,用以祛邪避殃,迎祥纳福,或进呈上司,以图邀宠。故开炉钱一般都铜质优良,精美别致。  相似文献   

2.
白守爱 《中国收藏》2020,(5):134-135
“梅兰竹菊四君子”诗文民俗钱币是典型套子钱。此钱一套四枚,有大小两种版式,大版尺寸在55毫米左右,小版在45毫米左右。其铜质精良,工艺精湛,穿口精修并打磨成“鱼脊”,面文、风格成系列,为清朝四川官炉铸造。  相似文献   

3.
古币二品     
新莽"货泉"钱范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开始铸造"货泉"钱币。笔者收藏一枚用于铸造"货泉"的母范。该钱范属生坑,长约10.4厘米,宽约5.5厘米,布满翠绿色入骨铜锈。钱范正面铸有两枚"货泉"钱样,正反样兼有。  相似文献   

4.
王泰初 《收藏》2010,(8):130-131
钱币收藏研究界历来对小五铢的断代、定性存有较大分歧,谱录的说法亦不一而论。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古钱大辞典》将小五铢定为王莽钱,定价“五角”;《历代古钱图说》将小五铢列入六朝陈文帝“鸡目五铢”条下,并称:“按此钱初铸极精小,即旧谱误为沈郎钱,近人属之王莽者是也。”近年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则将小五铢定性为“冥钱”。  相似文献   

5.
王泰初 《收藏》2014,(8):94-95
王莽在执政称"摄皇帝"的第二年(公元7年)进行了第一次币制改革,铸行以五为基数的序列货币,其中铸造的栔(qi)刀五百与一刀平五千造型奇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树一帜。正因如此,王莽刀币成为最受当今钱币收藏者青睐的钱币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泉五十"钱,从王莽扶助汉帝孺子刘婴开始,到建号新朝直至灭亡,开铸时间之早,使用时间之长,铸造工艺之多样,版式之复杂,是为莽泉之冠。其前后铸行达六次,而王莽的币制改革仅为四次。据汉书《食货志》载: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铸大钱,径寸二分,重十  相似文献   

7.
袁水清 《收藏》2007,(11):116-117
古代面值最大的金属铸币——国宝金匮直万 国宝金匮直万为王莽铸币之一,其造型秉承了莽钱一贯的别致风格,钱体上半部为一方孔圆钱.篆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呈方形,篆书“直万”二字。其铸造精良,文字劲秀。此钱是王莽时期的货币昔日已成定社论,  相似文献   

8.
梁永涛 《收藏》2012,(8):73-73
“男钱”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钱币的称谓,为何称“男钱”?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此提法最早源于唐朝杜佑《通典》:“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晚唐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之六云:“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宋代洪遵《泉志》有言:“旧谱日径寸,重四铢,悬针书,文日‘布泉’。  相似文献   

9.
李兆民 《收藏》2006,(12):107-107
“顺天易得,得壹难求。” 我在初涉钱币收藏时,就从老一辈钱币收藏家那里知晓“得壹元宝”钱较难寻觅。当时由于工薪收入不宽余等原因,我将收藏定位于中档钱币,“得壹元宝”钱自然被列入重点寻觅对象。  相似文献   

10.
开炉钱一般是指铸钱局在铸造新款钱币之时,首先要试铸的一批样钱。这些样钱统称为开炉钱。这些钱币往往带有吉祥文字或图案,一般来说,试制的开炉钱比较规整和细致,材质选料比较精细。因其铸制精良、铸量稀少,向来为钱币收藏家们所青睐。  相似文献   

11.
沙伟 《集邮博览》2013,(9):68-70
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以下简称"钱博会"),由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和中国钱币博物馆联合主办,是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外钱币文化和铸币技术的交流,广交海内外泉友,扩大合作渠道和国际影响力而举办的具有世界声誉的钱币专业展会。钱博会普及了钱币知识,壮大了集币收藏队伍,推动了我国钱币集藏事业的健康发展。历届钱博会,我国都发行了相关题材的纪念币,至今已经发行了17个品种。除了2003年因"非典"未发行外,每年都发行一枚1盎司银币,并且发行量一般控制在1.8万枚至4万枚之间,近年来发行量稳定在3万枚左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博会之中外钱币文化系列。它是一个设计和构思都颇具特色的集藏系列,由于它采用了独特的"币中币"的构思和圆形方孔钱的造型,因此极大地丰富了纪念币的内涵,给  相似文献   

12.
王泰初 《收藏界》2013,(10):73-76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上林负责铸造钱币的"钟官"、"技巧"、"六厩"三官,史称"上林三宫",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至汉平帝元始年终,在123年里共铸造"280亿万"(数据出自《汉书》)枚"五铢"钱。根据现有在西安西汉上林铸钱遗址发现的西汉"五铢"钱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徐永峰 《收藏》2009,(3):137-137
2006年3月29日,郑州《大河报》登出了一则消息:“河南封丘惊现珍稀崇祯通宝背二钱”。当笔者初看时,即被钱币图片给吸引住了。这枚似曾相识的钱币,难道是以前从我眼前溜走的那枚大崇祯钱吗?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20,(6)
正汉佉(qū)二体钱是新疆古代自铸币的一种。自从1874年第一次被发现起,这种汇聚了东西方文化特征的钱币,就成为了各国学者们竞相研究的对象。但迄今为止,汉佉二体钱的来源和流通年代等问题尚无定论。六铢汉佉二体钱(图1),亦称"于阗国六铢汉佉文小马钱",此钱采用打压法制成,多为不规则圆形,一般直径18~20毫米,厚1.9毫米左右,重5克左右。正面中部有一匹立马图像,周围被佉卢文包围。背面汉文篆书"六铢钱",文字清晰且古朴自然。其版式繁杂,制作比较粗糙。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到市郊农村收集古钱币,一位老先生提供了一枚浙当百"咸丰重宝"刻花钱(见图)。该刻花钱制作规范、工整,刻花细腻、美观,包浆老旧、自然,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刻花钱。刻花钱是厌胜钱,是俗称花钱或吉祥钱中的一种。通常是在铸钱局所铸造的普通钱币上,刻上花卉等图案,以增加观赏性。也有的刻花钱是民间铸币,民间刻花,和民间铸造的各种厌胜钱一样。该浙当百"咸丰重宝"刻花钱,就是许多刻花钱中很难见到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张林杰 《收藏》2020,(2):44-45
笔者在收藏研究明代钱币的过程中,受到《明史·食货志》的一些启发,同时也发现两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记载:1.嘉靖年间曾补铸洪武至正德9个年号钱,而实际上未铸;2.崇祯年间未曾来得及铸当五钱,实际上是铸行了。对此两点,笔者据史载进行了考证,阐述如下。嘉靖年间未补铸洪武至正德9个年号钱《明史·食货志》载:"至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大铸嘉靖钱。每文重一钱三分,且补铸累朝未铸者。三十二年铸洪武至正德九号钱,每号百万锭,嘉靖钱千万锭,一锭五千文。"  相似文献   

17.
王泰初 《收藏》2007,(6):149-149
北魏所铸“太和五铢”钱文中之“太”字,与我名字中的“泰”同音,故早年就将其钱列为寻觅目标之一。然北魏“太和五铢”钱难觅之程度在陕西不亚于王莽泉布。偶有泉友从旧都洛阳来陕,所携“太和五铢”钱由于真伪难辨,未敢贸然购藏。  相似文献   

18.
王连根  王权 《收藏界》2013,(6):65-68
在清代,刻花的咸丰大钱尤为多见,受到钱币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所谓刻花的咸丰大钱,也称咸丰刻花钱,是指在钱币上进行再加工、雕刻成各种图案花纹的花钱。由于咸丰大钱体大厚重,边缘宽阔,铜质精良,最适合人们刻制成各种纹饰。钱币上能雕刻精美图案,充分反映了匠人非凡的艺术才能和高超的手工制作水平,也是我国劳动人民一大创举。现在市面上及博物馆所能见到的咸丰刻花钱多是民间刻花阴文钱,此类刻花钱以流通的大钱,经刻花后,演  相似文献   

19.
刘存忠 《收藏界》2010,(1):71-71
在中国几千年的钱币历史上,形成了一种规律,就是几年号时间不长而又动乱的年代,所铸行的钱币,都比较珍稀,正所谓“乱世出珍钱”,只有弘光钱是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20.
段宝红 《收藏》2006,(12):101-101
2004年秋集得一枚回鹘(h&;#250;)文铜钱币,钱径2厘米,孔径0.55厘米,重2.3克,面回鹘文,背平素、青铜质。因钱文不识,曾写信求教于新疆钱币学会。经有关专家鉴定,确认其为后期回鹘钱币,钱文译为“圣命准予通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