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李唯 《辽宁教育》2015,(3):77-82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强调各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儿童在刚入学时一方面渴望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另一方面书面语言尚未积累,想说、会说的话不知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易产生"怎么写""写什么"的困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  相似文献   

3.
"语用"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亮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教材,正视学情,直面文本,奏响"语用",习得语言呢?  相似文献   

4.
当下,在语用环境下,一些古诗教学忽视了"诗"体,所进行的"语用"训练是机械的,将原本情趣盎然、鲜活灵动的古诗肢解得支离破碎。古诗教学要坚持本色,圆融"语用"之美。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让学生走进古诗,感受诗意,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说明,将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到了一个核心的地位。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凭借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一篇课文仅仅关注其“写了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准确表达真情实感的,即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说理文如何教?本文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提出了说理文教学从"内容"走向"表达"这一观点,并从教学的四个板块分别进行具体阐述:聚焦方法,了解说理文"事例典型之美";聚焦表达,感受"形式表达之美";聚焦语言,体会"语言简洁之美";立足语用,注重表达迁移。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要说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一言以蔽之,即"语境、语感和语用"。沈秀慧老师的这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基于儿童诗教学的特点,还原真实的言语环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的语感得以生长。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一、创设语境,感悟诗句"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都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离  相似文献   

8.
"交响",实指乐团中不同管弦乐器演奏的由不同声音组构的和声。教学语言的"交响",是对课堂中教师语言美、学生语言美,美美与共的隐喻。反思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只讲求教师教学语言的严谨之美、音韵之美,而淡化、疏远、漠视、消融学生的声音。教学不是讲演,如果课堂上唯有教师语言的展示,还能算美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所谓的"美",是  相似文献   

9.
正"语用"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语用"训练就是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通过"语用"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因此,从特级教师到普通教师,从展示课到竞赛课,不约而同地把对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作为教师表达对"语用"理念理解的脚注。但是,最近我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四节同课异构的听课中发现,同样的语言训练点由于对说和写的方法指导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石伟红 《辅导员》2013,(4):53-53
<正>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1.
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已从过去的重理解与分析转变为理解与训练并重。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听、说、读、写宜并重"。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上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可见,抓语言训练点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什么是语言训练点呢?所谓语言训练点就是指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既有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习得言语模式,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儿童习语式"("儿童习语"就是儿童群体常用的语言模式)的语言天真、率直、朴实、自然,而且富有节奏韵律,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音乐美。《火烧云》一文充分体现了萧红"儿童习语式"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本解读从小语教学的角度来看,《火烧云》中哪些"儿童习语式"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慢慢咀嚼呢?  相似文献   

14.
“我”这个称谓,人们时常会在语言表达时使用它。在课堂上,我常会说,“给我说”,“给我想”,“给我写”……“我”已经成为了我的口头语,成为了我教学语言的一部分。一个周四的下午,两节都是我的语文课。根据教学安排,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第17课《松坊溪的冬天》,对于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自然是少不了朗读的。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家评议。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无精打采,很少有人主动去举手评议别人的朗读情况,即便发言也都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孩子们冷漠的表现,真令我大失所望。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主动向几名学生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第四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执教《呼兰河传(节选)》,是对"自然而润泽"教学主张的一次践行,其创新思维具体表现为:彻底发掘文本语言的特质,让"读"与"写"无痕对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交流,确定自己亲身经历的难忘的"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2.通过修改文章,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3.学习写好难忘的"第一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激发学生对语言字、章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的前提,在语中恰当运用教学的形式美(教学环境美、教师教态美、教学手段方法美、教学语言板书美等)和内涵美(教材内容的美、教学心理氛围的美、师生关系和谐美等),可以使学生萌发创  相似文献   

18.
针对荀子《劝学》审美鉴赏问题展开论述,先简要介绍《劝学》的立意、文学地位,指出研究目的是激活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组织,帮助教师规避偏重文字修辞、忽视审美引导的误区。然后深入剖析《劝学》美学特征,从文章语言之美、结构之美、辩证之美、哲理之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能够充实《劝学》教学理论观点,促进教学思路的优化及转变。  相似文献   

19.
林飞 《考试周刊》2015,(52):29-30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是母语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轻松自如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者认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指向"语用",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作者根据《新课标》中年段教学目标,重组年段训练点,深入挖掘文本,选准语用训练内容进行教学,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中年段语用型课堂的教学策略,如:练习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仿写典型独特的段落结构;习得常见的谋篇布局方法;临摹常用经典的语言手法;巧用课文留白,训练学生语言,等等,实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与之前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把语文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表述有了很大不同。"新课标"将开展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