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开头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借鸟飞起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有的选家将其单独列为一段,正是为了显示“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区别。这两句诗,暗示了爱情悲剧的性质,奠定了哀怨缠绵的基调,起到了提摄全篇,导引下文的作用。两句诗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为什么要用“孔雀”起兴?有人认为,这是受了我国民歌的传统影响。诚然,用鸟起兴,在我国有很早的历史,《诗三百》首篇即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又如汉代古诗《黄鹄一远别》,以“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起兴,又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作结,前后呼应,情真意切。但更多的是用来表现夫妇离情的,如《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襄阳乐》:“黄鹄参天飞,中道郁徘徊。”更有一首《古艳歌》已经与《孔雀东南飞》非常接近,“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 起兴的开篇 诗的开始两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风、赋、比、兴、雅、颂共称诗之六义。《周南·关雎》传中的“关雎”就是这种手法最典型最古老的代表。作者把寤寐以求的淑女比作关关呜唱的雎鸠。并以此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按宋朱熹的解释,“兴者,先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托物兴辞。”“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清陈祚明批得更直接;“用艳歌何尝行语,兴彼此顾恋之情。”兴多用于开头,故后人亦称起兴。起兴就是用来引起下文的开头语,借彼说此。在古今诗歌中起兴有时有比喻和暗示的作用,有时和下文意义相关联,情调相关联。《孔雀东南飞》的起兴,两种作用皆有。只要唱出开头两句,听的人就能意识到故事的性质。除起一种提撮的作用外,还造成缠绵哀感的气氛,给人以更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诗经》中以鸟类起兴之诗追求探源,说明:(一)此类诗内容皆与家邦有关,可能来源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而在《诗经》中已扬弃了原始宗教观念,成为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二)此类诗起兴部分从形式结构考查,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层次分明的特点,有的明显是引用熟语——民谣,证之以《易经》,亦有类同之处,故推论《诗经》成诗之前,有可能这些兴象之诗已出现,经口耳流传,后人采入《诗经》而成起兴之句.后世遂总结归纳出“兴”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5.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里涉及爱情的作品较多,如诗词有《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氓》、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李白的《迢迢牵牛星》、柳永的《雨霖铃》、纪伯伦的《浪之歌》等;小说有沈从文的《边城》、莫泊桑的《项链》、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鲁迅的《祝福》等;戏曲有曹禺的《雷雨》(节选)、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它产生之后,就受到广泛的重视.但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十分可信的材料佐证,使许多作品主题不明,读者也莫衷一是.本文所论《蒹葭》一篇,目前说法倒比较统一,但笔者认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秦风·蒹葭》在《诗经》中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篇章之一.那凄凉萧瑟的晚秋之景,那婉约忧伤的仿惶之思,都使人深受感染.关于此诗的主题,目前的教材多认为表现男女之间的思恋之情.如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说:“本篇抒写怀人之情.”范垂长的《先秦文学详解》中在  相似文献   

8.
《诗经》上说,赋、比、兴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作诗的三种方法。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把事情说出来了:比,就是“以此例彼”,用这一件事情来比喻那一件事情,“例”就是比;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一种感发,看到一个东西,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动,这就是见物起兴。下面我们举一些《诗经》上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诗歌与绘画历来都被称为姐妹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楚辞》中便出现了生动的色彩描绘。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骆宾王诗《鹅》描绘了一幅“春鹅戏水图”,色彩极其明丽,尤其是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与“红”互映,“绿”与“清”相衬,极富近与远、浅与深的色  相似文献   

10.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 ,朱熹的《诗集传》云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是诗经的固有特色 ,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贴切。如果二者恰当结合 ,更会使诗歌既有比的鲜明有力 ,又有兴的若隐若现 ,取二者之长 ,避免了直露 ,没有韵味 ,又避免了上下文之间的捉摸不定。下面举几例作具体分析 :《雎鸠》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以诗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起兴。“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本诗先言的“他物” ,是雎鸠在洲中的关关鸣叫声…  相似文献   

1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12.
“采采苤苢,薄言采之;采采苤苢,薄言有之……”读了《诗经》中的这一句,你是否知道“(艹不)(?)”是一种什么植物,它现在的名字叫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你也许不知道,“蒹葭”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能看见的芦苇。  相似文献   

13.
湿地是诗地     
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头一首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相似文献   

14.
“白露为霜”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二句,是历代所称道的写景名句。对其中“白露为霜”一句的如何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蒹葭》全诗的正确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夜间白花花的露水变成了霜”,对此,笔者根据气象科学知识,结合全诗内容意境,参考训诂有关资料,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上著文《“白露为霜”新解》,提出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这句诗应解作“白露似霜”。此解引起了  相似文献   

15.
《采薇》以薇起兴,进远戍士卒思归之意。历来释者,皆以为诗中所言的薇之作、薇之柔、薇之刚三个不同的生长阶段,乃记时也,喻离家之久远。如朱熹《诗集传》说:“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然对何以用薇来记时,却无深解。 《诗经》中言及薇的,尚还有两首。《召南·草虫》:“涉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缀  相似文献   

16.
近日翻阅资料,偶见《语文学习》81年第一期上《略谈诗经》一文,在谈到比兴时说:“兴的形式约有如下四种:(一)各章都用同样的事物起兴的,如《萚兮》。(二)各章用不同事物起兴的,如《南山》。(三)一章之中完全用兴的,如《葛覃》的第一章。(四)全诗都用兴法来歌唱的,如《鸱(氵鸟)》。”前三种无庸置疑,第四种则不敢苟同。所谓“全诗都用兴法来歌唱的”这种形式,我以为根本不存在。首先,这种所谓“兴的形式”是同“兴”的概念矛盾的。依该文作者之见,兴是启发,是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潜伏的本事和思想感情而发的歌唱。也就是说,一首运用了  相似文献   

17.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题如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但其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朱熹不信《序》说,斥为穿凿,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之作。  相似文献   

18.
所谓“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诗经》中的这一手法现代歌词也经常采用。从起兴的事物及表达效果看,大略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由眼前所见的景或物唱起,引出想要抒发的感情、歌咏的事物。这里的景物描写往往起着构造氛围,衬托人物性格、心情等作用。①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相似文献   

19.
<正>《蒹葭》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诗经》二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教材分析】诗歌以四言句式为主,采用双声叠韵,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感情淳朴、真挚。文字简单,却意味深远,有百读不厌之感。其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水乡泽国的情调,缠绵柔婉、渺远空灵的境界。主人公江畔凝望、上下追寻伊人,写尽了情致,这是“诗以言情”。  相似文献   

20.
<正>古典诗歌具有“抒情”和“教化”的传统,在丰富的诗歌内容中蕴含着教化的功能。《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很多内容都具有野性之美和教化之义。通过不同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诗经》内容和主题营造,对我国远古文学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一、从人性诠释到价值教化先来看《关雎》对人性的本质诠释。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知,《关雎》一文集中描述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并极具创造性地运用了“起兴”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