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Ⅸ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神仙信仰滥觞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和古老神话。巫觋的通天本领、鬼神的超凡神力和神话中长生不死与自由飞升的原始仙性是孕育神仙信仰的基本因子;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在社会各阶层的深远影响,古老神话在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为神仙思想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方士对成仙的追求与鼓吹加速了神仙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一直有“为我”、“贵生”、“全生”的传统,注重保养身体、延长生命。这个传统经杨朱、《老子》、《庄子》再到黄老道家发展下来,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精细。这些理论及方法在案汉时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与神仙方术相结合,最终在早期道经中演变为长生成仙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5.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大约形成于东汉顺帝年间(126—144),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道教产生之前,我国已存在着各种原始宗教习俗。夏商周三代,卜筮流行,崇祀鬼神。战国时,神仙方士自成一家,将长生术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开始有了较系统的鬼神理论。汉初,黄老思想大兴,崇尚道术之士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东汉初,佛教传入,其组织形式、仪式、戒规为中国本土宗教所借鉴,于是中国道教就在古老的宗教习  相似文献   

7.
先秦两汉时期,道教盛行,方术文化发达,直接影响了先秦两汉小说的萌生和发展,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刻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文章对先秦两汉小说人物画廊中的神人异士形象的分析,探究道教神仙方术思想对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从中挖掘这些神人异士形象所蕴含的道教的生命意识,说明道教方术文化发展的平民化趋向。  相似文献   

8.
玄帝信仰是典型的道教信仰,主孝是玄帝信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道教玄帝信仰不仅继承了传统孝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根据实际需要加以改造和化用,将其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信仰特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主孝还是玄帝信仰融入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体现了道教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彰显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史记·封禅书》可谓司马迁鬼神观念的集大成,在神鬼之事的记载中又展现出质疑与反思,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神仙方术的尽情揭底与讥嘲;崇神鬼与重人事互为表里;重仪式意义而轻神道目的。这种局限中不失进步的鬼神观直承了先秦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义,又与司马迁个人广博深邃的史学眼光和沟通天人的创作动机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独特现象。神话和仙话在流传演变中,与原始道教的杂糅现象非常广泛和普遍。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国道教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它是后世道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并构成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教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以天人合一观念和现世务实精神为其强固主体特征的民族,又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共容的极具同化力和容受性的民族.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而言,上要是三种:从先秦神仙方术发展而来的道教,西汉时传入而后逐渐中国化了的佛教,以及“非道非释”,实际上是原始宗教遗风的民间鬼神精怪信仰.它们给古代小说的幻想艺术以丰富而深远的滋养.然而,很难找到一部古代小说,它的形象体系是某一宗教幻想体系的翻版或再现,它们总是某种择取、改造以至自我构建的结果.在这种构建中,鲜明显示着民族主体精神和作家主体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民间山岳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山神信仰与道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的灵山崇拜也融入了许多道教服食养生、神仙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早期道教神灵信仰、炼制丹药、法术等方面也可看出其对民间山岳信仰的吸收和发挥.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承袭了中国原始社会最古老的信仰传统。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国家史上,道教与儒家和佛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玄天上帝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玄天上帝的圣诞日和飞升日,既是对传统节日的改造和化用,也是玄天上帝信仰成熟的重要标志。玄天上帝信仰与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一方面促进了玄天上帝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丰富和深化了传统节日民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道教     
苏轼是一个驰骋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物 ,对于儒释俩家以及道教中的老庄思想 ,学者关注的比较多 ,而道教的神仙之说于苏轼如何却不大引人注意。本文从他的一生做了探讨后认为 ,苏轼虽然对道教的神仙方术有清醒的认识 ,但他的一生对此却始终迷恋不已 ,中间虽有过动摇 ,但也仅能作为大势中的一点暗流。  相似文献   

18.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洞窟神仙传说在形成的过程中,以秦汉以来传统的神仙信仰和魏晋民俗环境为文化基础,以山和洞窟作为象征中介,在早期道教神仙传说的影响之下,吸收了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求仙仪式,作为叙事内容和情节建构,互为表里,呈现了写实和象征的叙事特色,在文化功能上反映了人类寻求生命理想的情结和追寻乐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0.
葛洪自然观是以“玄”、“道”和“一”为基本范畴,以“万物有灵论”为主要内容的神仙道教自然观,物类变化观是其神仙信仰和炼丹方术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葛洪继承发挥了魏晋之际流行的自然主义,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最终有可能成为超自然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