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人情小说两座高峰,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诸多联系,拿潘金莲与赵姨娘这两个人物来说,尽管一个是《金瓶梅》中主要人物,一个是《红楼梦》中次要角色,但是无论从品貌、性格、地位,还是人物命运发展来看,都有着共同之处,在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方面,可以说潘金莲就是西门大宅的赵姨娘,赵姨娘就是贾府的潘金莲。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金瓶梅》中潘金莲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收集近20年来学界对于该形象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主要从潘金莲悲剧命运成因,潘金莲与国内和国外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比较,潘金莲性格和心理的分析论以及为潘金莲正名论等四个方面入手,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潘金莲的比较研究中,涉及的比较对象十分广泛,不仅有中国名著中的李瓶儿、王熙凤、林黛玉等,而且还有海丝特、安娜、苔丝等外国名著中的女主人公.本文收集整理了近20年以来,对潘金莲的比较研究论文的主要观点,并将它们提炼、归类,希望能够对潘金莲--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入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潘金莲作为中国文学中的淫妇形象,历来没有争议。但是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小说中关于潘金莲的描写却有所区别。通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出潘金莲这一形象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沉没之鱼》中对陈璧璧和朱玛琳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小说中的华裔形象。从叙述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角度对其展开研究,有助于了解小说中的华裔形象,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构建华裔美好形象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邪恶之花--试论莎乐美与潘金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乐美和潘金莲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坏”女人的典型代表,美丽、残忍,充满情欲,但是又是追求爱情和人性解放的典型代表。文章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分析对比,探讨内因和外因对她们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人物分析提出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运用,并强调了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价值。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可以选取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的人物来详细解析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安娜与斯嘉丽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便能从中发现圆形人物所富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玲青 《现代语文》2009,(11):129-130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的弘徽殿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在人性的异化及作为母亲和女人形象特征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通过两个形象的比较研究,可以体悟到导致女性悲剧的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第一奇书的《金瓶梅》,是一部写"恶"的小说。作者笑笑生用写实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而被塑造得最成功,也最典型的人物就是第一女主角潘金莲。这里的潘金莲是直接从《水浒传》中移植过来的,通过作者的加工整理,将之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加复杂。在作者笔下,潘金莲是一朵成长在恶社会中的恶之花,最终又被恶社会摧毁。本文试从分析潘金莲的形象着手,揭示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女性形象通常都会出现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然而可悲的是,这些女性人物在出场之初便会不久于人世。基于此,以《乌鸦》和《椭圆形画像》这两个作品为例,从叙事视角出发分析爱伦?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深度研究得出爱伦·坡是一位以男性叙事为中心、女性缺乏话语权、具有男权意识的作家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中外文学中的“硬汉”人物由来已久。“硬汉”人物的基本特征。各种类型的“硬汉”形象分析。海明威把“硬汉”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向光辉的顶点,《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文学中“硬汉”形象的稀有及其原由。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个“硬汉”神话人物。“五四”运动后,我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硬汉”人物。我国当代文学中,《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这两个老渔人“硬汉”的比较。“硬汉”人物在今后的文学发展中,其所占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今天我们研究这类人物的社会现实意义,文学上的价值和社会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安娜——一个上流社会叛逆者的形象。繁漪是中国的戏剧大师曹禺的戏剧《雷雨》中的主人公。这两个人虽处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度,但由于作者选材的相似和人物生活的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她们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数百年来,潘金莲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几经重塑,其形象内涵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将潘金莲形象的历史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封建时期。在施耐庵与兰陵笑笑生笔下,潘金莲成为淫妇的形象;2.现代时期。以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为标志,将潘金莲塑造成一个觉醒的叛逆女性;3.当代新文学时期。以魏明伦的荒诞川剧为标志,对潘金莲形象的重塑中融入当代人的思考。总之,一部潘金莲形象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学观念的更新史与时代思想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14.
小说《围城》作为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描写人物对话时,钱钟书先生使用了大量称谓语来体现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化,更加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围城》这部长篇小说为语料,通过列举称谓语在《围城》人物对话中的应用实例,探讨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人物对话中的作用,进一步从语用学视角关注语篇信息的理解与表达,以期为学者研究称谓语的语用学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白露和茶花女分别是曹禺《日出》和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人物。她们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都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文章把陈白露与茶花女这两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相似的境遇而又有着不同个性的文学形象放在同一视角下进行审视和比较,通过这两个悲剧形象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内涵来剖析其悲剧意义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妇女解放运动是一个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进程,这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富有反抗性格的妇女形象的比较中可以得到验证。《美狄亚》和《窦娥冤》这两出古典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反映出古代妇女的复仇意识及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从娜拉和简·爱两个离家出走的妇女形象中可看出近代妇女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运动的萌发。从近代和当代两个世纪的两部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薇拉和林道静,看到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妇女的真正出路。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汹涌下,妇女解放面临着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自古以来一直是众矢之的,千古骂名陪她走过几个世纪。而同样遭遇但不同命运的另一位女性——美国作家霍桑在《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则一直被认为是温柔善良、自强不息的女性代表,海丝特最终得到了人们的理解。文章通过对男权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分析和对以上两个女性命运的比较,试图寻找出中西方女性悲剧命运的共同性成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金瓶梅》里的第一女主角,潘金莲是一个集刁、泼、狠、妒、淫于一身的丑恶的狂荡型女人。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旨在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野蛮,封建法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与残酷。充满着荒唐和罪恶的社会滋生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人物,又是这个充满荒唐和罪恶的社会彻底毁灭了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变性,往往造成人类性格的复杂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不例外。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即使次要人物,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伏伦斯基就是其中一个矛盾复杂的形象。可惜,多年来,许多论者多是注重于对安娜性格的研究,而为了肯定安娜,就对伏伦斯基,特别是他对安娜的爱情作了简单粗暴的否定。似乎这个纨袴贵族青年对安娜  相似文献   

20.
新编广东汉剧《金莲》是广东汉剧院继大型客家题材戏《黄遵宪》之后的又一力作。在新编广东汉剧《金莲》中,金莲的形象不断被挖掘,变化、丰富,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人性解放,完完全全塑造了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潘金莲,是一个从"恶"的嬗变到灵魂自赎式的潘金莲,赋予潘金莲一种现代品格。该剧对传统广东汉剧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新的探索,在选材和立意开掘的视角上都体现出求新的高度。本文主要从该剧的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表演与舞美三个方面作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