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物静观皆自得"--儒家心学与诗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新儒家看来 ,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 ,仁者“静观”万物时的浑然与物同体 ,与其生命精神的内省体验相关联。由自然界鸢飞鱼跃的活泼生机 ,可见天地生命流行的生生之仁 ,而仁体就在人心里 ;故在返观心体的直觉活动中 ,能获得自适、自得之乐 ,体验到自然和谐之美与生趣盎然的诗意 ,融会贯通心学与诗学。  相似文献   

2.
张波 《文化学刊》2015,(3):137-138
李白的诗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除了诗歌,李白的辞赋同样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李白现存古赋八首,除《剑阁》《明堂》《大猎》为大赋之外,其他五篇皆为抒情小赋,其抒情小赋以"时间"和"生命"为主题,既与抒情小赋的传统继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生命意识密切相关,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与李白诗歌中超越时间和生命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的中国哲学基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崇礼精神;举贤任能、孝为德本的孝廉精神;天人合一、以德配天的尊道精神;讲信修睦、至诚感通的诚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是对丁耘教授《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的回应。作者非常认可丁耘对生生与造作的区分,但认为丁教授的区分还不够。柏拉图的创造和亚里士多德的制造模式,是西方哲学理解存在之形成的基本模式,海德格尔对此做了深刻反思,但并未脱离制造的模式。作者依据《周易》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模式,以为生生是阴阳二原则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这与西方取向于手工业制造的理解方式迥然有别。在中国思想中,阴阳交合而生万物既是宇宙论的基本理解,也是人论秩序的开端,因而孝敬是被生者对其生命之来源的反思性确认,是对生命尊严的庄严确认,所以是人性论的起始之处。  相似文献   

6.
我曾几次访问过一位白衣布履的智者,他就是来自台湾的著名学者、禅人、文艺评论家林谷芳先生。他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绘画、文史哲各大门类,在台湾被称为几十年来唯一持中国牌的文化标杆。少年时泛舟湖面,一曲空灵笛乐触发了林谷芳的生命情思。如此这般不可思议之因缘使得音乐最终成为林谷芳生命观照中的焦点。三十多年后,他出版了著作《谛观有情—中  相似文献   

7.
栗子 《文化交流》2012,(7):37-41
张书旂是一位艺术的革新者,其卓越却短暂的艺术事业横跨中国和美国。他成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西方绘画的元素重新激发了传统中国画笔法和美学的生命力。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一名从中国来到美国的传达艺术与友好的大使,通过自己的艺术将中国文化之美丽与优雅充分地展现出来,完成了艺术和外交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8.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在人物,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而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又开创了不同于师辈的画风,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会了人物与山水,神韵生动,淡远空明。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现代浙派”中的佼佼者吴山明是“现代浙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正当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式之际,新时期对古今传统的反思、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开放,为水墨人物超越前辈提供了多种可能,题材选择从聚焦英雄人物扩展到芸芸众生,意蕴表达从思想感情的高亢昂扬到精神生…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先人执着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确认自身与山水处于和谐的人生伙伴关系,进而将山水视为对象化的自身,山水与人有类似的感觉和情绪。当这种渊源深远的集体意识转入到艺术领域,音乐家首先发明“移情”山水之说,画家以“势”表现山水的生命态势,文学家以“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表述人与山水双向交流的关系。山水艺术的生命意识在绘画领域得到更生动更直观的表现,从荆浩到郭熙,画家们描绘山水鲜活的生命有非常自觉的意识,进入到山水“人化”的境界;继而至石涛,提出“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新命题,山水真正地成了画家的自身,画家生命意识与山水的生命态势有了主客一体契合无间的融合,于是中国山水艺术再次上升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最高审美境界,辉煌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