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济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历史抽象形式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延伸、扩展,它的出现,摈弃了传统自然经济社会的封闭性、狭隘性、粗陋性,向市场经济提出了解放并保证个人权利、价值、尊严的要求.它关注从个人本身具有的特性出发,以保障并更好实现个人利益为准则,考察其经济活动与这种活动产生的机制的互动,探求个人的丰富性与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个人活动形成经济秩序,由于政治经济学的独立而成为理论上的自觉认识,意味着个人准则已作为解析社会基本运作的机制而获得理念上的成熟;经济规则的确立,同时也为个人对经济发展意义的揭示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史,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个人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从对个人利益的人性求证到斯密勾勒的市场社会的"经济人"这种个人形态到哈耶克以"真正的个人主义"系统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诸种观点,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肯定、尊重并依据个人的经济实践去分析、说明、构建社会演进的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个人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个人的目的性、个人的民主和自由,而今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对东、西道德文明扬弃的产物,它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它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重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集体主义已成为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道德关系的主要手段,并日益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素质,在推动社会前进和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它必将会成为人们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同时,它也必将会不断调节和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3.
以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批判理论为批评方法,从社会视域即从阶级的范畴将电影《集结号》放在对抗的群体和阶级的对话中重构,并进行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可以看出:对于电影《集结号》来说,它是其所代表的布尔乔亚个人主义话语的个别表达,其意识形态素是"欲望"理论,即通过这部电影表现个人的恐惧等本性,表达了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精神追求。电影以改头换面的方式抽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表达了布尔乔亚个人的名誉等价值和权利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文本的深层意蕴显露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移位、变迁,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已不再是铁板一块,个人主义已经觉醒并潜在地支配着人们心灵的变化。知识分子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在为社会服务时需要得到个人利益的满足。本文正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现状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公有、非公有、混合所有制形式并存以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与此适应的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等思想意识观念。因此,在宣扬传统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应当正视个人主义观念的存在。通过对个人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将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前提下,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合法的个人主义纳入集体主义内涵,形成一种能够包容正当、合理、合法个人主义的新型集体主义道德。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与社会实际日益发展变化的趋向相吻合,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接受和信奉新型集体主义道德,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震撼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各种理论都是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受文化语境所制约。“个人主义”观念以翻译的形式进入中国之后,便脱离了原来的文化语境,在意义上便受制于中国文化。“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提倡“个人主义”最力者之一。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独立的关系。但周作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从未探讨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在探讨个人与人类的关系,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集体的发展。他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作目的,他提倡个人主义只是为了最终人类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8.
人是自由的人,也是独立的人。无论对于个人、大学、还是民族,独立人格能保证自由思想,能自由思想是保有独立人格的主要表现。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个人主义":任何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每个人都可发展,从而更富有、更智慧、更高大,而富有了的个人可以更多地贡献社会。教育中可以奉行这种个人主义:每个学生是每个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有权发展和丰富自己;盼望发展了的学生能够有效地为自己的民族服务,为变革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汇的个人主义,它渗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广泛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理论自身的内在矛盾及对社会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弊端亦招致众多批评乃至批判,社群主义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批判最为严厉和最为深入的一个理论流派。社群主义认为,个人主义使得自我与社会产生了疏离感,导致社群生活的衰落和诸多社会病症,并基于此对个人主义自我观、消极自由思想、原子主义等观念进行了深入批判。社群主义的批判虽然并没有动摇个人主义的基本立场,但迫使个人主义进行积极回应,并不断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自我修正。  相似文献   

10.
卢燕华  冯娟 《海外英语》2012,(7):282-284
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渊源,希腊神话对于西方价值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从文化源头对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进行解读,指出希腊神话已出现"个人主义"的萌芽,并主要表现在蔑视权威,崇尚意志自由和个性自由发展及以个人为本位等三个方面。文章还讨论了与"个人主义"相关的典型西方行为模式,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个人主义"的神话渊源,这样才能更深刻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制度,其制度理论具有独特的魅力,但也因此带上了明显的缺陷。它把制度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抬高到决定性的地位,过分强调理性行为,想念社会精英分子创造制度,禀持个人主义规范标准,把社会看作是原子式的社会。这些缺陷使其在解释历史与社会现象上说服力不足。这是采用经济学方法论解释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个性主义是美国人性格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就象一把双刃剑,在显示个性锋芒的同时,又离不开社会,个体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红字》这部小说里,故事开始海丝特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与清教社会发生着冲突,而后来她扶贫济穷,继续佩戴红字这个标志,清教徒开始敬佩她,她的声誉提高了。由此说明:个体为保持自己的个性,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与社会发生冲突,但同时又自愿或不自愿地与社会达成了一定的妥协。冲突和妥协不断交织,社会和个体在这种矛盾中永不停止地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总是要诱发私欲的不断膨胀,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对立。集体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但决不限制个性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毛梅兰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0):117-119,125
在翻译中,"individualism"被译成"个人主义",使人们容易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是"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代名词.其实,英语"individualism"是个中性词,它可译成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可与"实现自我价值"、"强化个人竞争意识"等概念联系起来,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换言之,也是人权思想的具体反映.实际上,以个人为本位的"individualism"与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直面撞击.  相似文献   

16.
等级社会通过逻各斯中心主义建立起来的二元对立的固定认同,造成了各种概念和各种群体的划分和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人主义等基于原子化本体论的思想也走到了极端,而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划分和对立也走向极致。这些思想正在加剧而不是缓解社会矛盾,瓦解而不是整合或者重建社会共同体。未来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走向,这是一种以差异性为基础并建立在平等的、普遍的及内在的个体关系之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联合”是消除层级划分的连接:不是以虚幻共同体的“all”和“tobe”方式,而是以“and....and....and....”的方式重新融合各个元素,生成全新的共同体,同时也是真正的共同体——共通体。  相似文献   

17.
相对传统道家文化的“为我”思想而言,林语堂的“为我”思想既继承了其“贵己养生,葆真全性”等内涵,又抛弃了其鄙薄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成分。林语堂还把道家的“为我”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融汇在一起,建立了一套“为我”理论。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实行个人本位主义,中国传统社会则奉行家族本位主义,这是中西社会在立国基础上的重大差别。辛亥革命之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运用西方以个人本位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本位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中国现代的个人主义仍然是脆弱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逊在巨著《克拉丽莎》中展现了18世纪英国父权制社会中颇为典型而现实的女性成长之路。作为新个人主义中精神独立的英勇代表,克拉丽莎深受"启蒙运动"中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影响,其追求自我的成长历程体现了她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对构建女性新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