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精 《职业圈》2011,(13):33-33
近年来,由于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累积叠加,白领职业人群"过劳死"事件时有发生。这从人道主义精神、人本主义情感、人性化管理大趋势上来看,无论如何都是恶的、悲剧性的、反进步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累积叠加,白领职业人群"过劳死"事件时有发生。这从人道主义精神、人本主义情感、人性化管理大趋势上来看,无论如何都是恶的、悲剧性的、反进步的。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共同体"概念的学术内涵伴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出现了基于地域的和以共享价值和心理状态为纽带的"脱域"共同体。在现代社会,基于地域的传统社区共同体受到了外部系统世界、"脱域"共同体的侵蚀和挤压。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现实归属感的渴望又为社区共同体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在当前中国,应在外部保障、社区参与、精神家园培育等层面推进社区共同体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一说到五谷杂粮,人们都会想到那些形状各异,颜色各异的各种各样的粮食。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永远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就有了那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老话,因了粮食的重要,人们又说"民以食为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被"族新语,频繁地出现在网络、报刊及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并迅速地发展成为"被"字被网民选为"2009年汉语第一字"的状况。其实,这种新式用法的"被"族新语,起码萌生于1993年,其"被"的意义已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被"族新语的涌生与流行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文章在对不同形式的"被"族新语的跟踪观察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被"族新语的衍生路向、"被"义、"被"族新语的结构特点,以及与一定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战艳 《对外大传播》2010,(11):34-35
在世博会期间,笔者参与报道了包括苏州"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无锡"城市创新与城市未来"等主题论坛。同时参加了世博园内的场馆论坛,如俄罗斯馆世界儿童日论坛、法国馆保护文化遗产等论坛。  相似文献   

7.
张学昕 《文化学刊》2012,(6):173-176
苏童是一位始终在写作上保持唯美品格的作家。这种唯美品格主要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苏童的大量小说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构成记录南方文化的细节和数据,成为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南方、记录人类的心灵史。这些有关南方的记录和想象充满了诗意。苏童不仅给人们讲述了迷人的故事,同时也给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捍卫了小说文体在文化上的尊严,并使小说神圣起来。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快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那是理所应当的。而当人们突然充满了"慢下来"的渴望,渴望过一种不再承受太大压力的生活的时候,消费模式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相似文献   

9.
虞陶唐 《职业圈》2011,(13):58-59
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快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那是理所应当的。而当人们突然充满了"慢下来"的渴望,渴望过一种不再承受太大压力的生活的时候,消费模式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0,(4):190-191
呼唤"绿色文化"张贻元在2010年4月13日发表的《呼唤"绿色文化"》的博文中指出,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积极建构"绿色文化",即引导人们坚持"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十二生肖中的蛇年。蛇作为爬行类动物,人们既熟悉,又惧怕。因为它的形态给人的印象是丑陋、狰狞,让人害怕。毒蛇咬人后有剧毒,会要人的命,更让人害怕。所以,蛇便成了阴险、凶恶、狠毒的代名词。在成语如"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肠"、"毒蛇猛兽",歇后语如"蛇和蝎子交朋友一一毒上加毒"等词语中,蛇都是丑恶的象征。然而,先人却把蛇列入十二生肖之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2.
心祭北川     
李鹏 《生态文化》2010,(4):49-49
2010年6月中旬,笔者前往北川参观,看到了正在建设的新北川县城;在已经辟为"北川地震遗址"的北川老县城,前往遇难者公墓开展悼念献花活动,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北川地震遗址"准备对公众开放的时候,愿把下面的文字献给读者和准备前往那里的人们。——题记  相似文献   

13.
"洋节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自身特点以及经济影响力、商业、教育、宣传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洋节热"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舆论上大力宣传,形式上大胆创新,内容上不断丰富,法律上有力保障,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4.
栗子 《文化交流》2012,(11):48-50
有人说:"若想让朋友破产,让他开书店吧。"一句玩笑却道破了当下实体书店生存之困境。确实,在新媒体的助推下,网络书店方兴未艾,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悄然转变,实体书店似乎前途迷茫,充满未知。"  相似文献   

15.
从大国成长史上来看,由于国家崛起很容易在国际上收获"害怕"而不是赢得"尊重",单纯国力的提高有时并未增益反而减损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的例子并不鲜见。中国已经跨上了民族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在享受"兜风"速度带来惬意的同时,必须警醒发生"碰瓷儿"甚至"恶性车祸"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6.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郭亮  胡明霞 《文化学刊》2011,(2):144-149
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文艺创作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也日益盛行。"三俗"文化以丑为美,践踏主流,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背道而驰。主流文化没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是文艺创作领域"三俗"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主流文化作品缺乏现实关怀、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监管的缺位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主流文化"边缘化"和"三俗"文化盛行。"三俗"文化泛滥凸显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主流文化大众化是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防治文艺创作"三俗"之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在欢唱,因为他们感到幸福;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幸福,因为他们勤劳刻苦;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人们幸福,因为他们得到苍天的关注;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人们幸福,因为他们心灵手巧。"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随着一组名为"中国最美女机长"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人们在惊叹主人公的美丽容貌和飒爽英姿之余,也对这位不到29岁的女孩充满了好奇:她如何从一名普通大学生蝶变成了"云朵上的金领"?作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历史上80后女机长,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20.
"晚唐异味"说是杨万里晚年提出的重要诗论,指诗歌要有含蓄的笔法和讽谏的内容。杨万里"诚斋体"诗隐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以及委婉而尖锐的讽刺内容,他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相吻合。在杨万里的倡导下,人们以晚唐诗歌作为创作的圭臬,最终在南宋中后期诗坛上,出现了向晚唐复归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