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及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里建立起了对当时年代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他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绝不割断它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从而显示出他的独特文学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衡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在陈衡哲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大胆追求和实践中,既显示出其小说创作的发展和进步,也留下了新文学女性先驱者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途程中筚路蓝缕、开拓前行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近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纳入到整个小说史视野中,梳理唐人小说、宋人话本、明代小说(包括白话和文言)及晚清小说是如何以小说方式讲述时事的,借此管窥小说史视野中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现象,其萌芽、发展、变化的规迹。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进行探讨。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逐渐摆脱"左"的思想影响而趋向成熟,应当以"民国文学"和"新中国文学"姿态回归"中国文学"队列,这不仅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将促成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化,促使一个统一、大气的"中华民族"文学观的构成。  相似文献   

5.
张依君 《职业圈》2008,(4):106-107
文章简单回顾了农村题材小说的历史,然后从主题、题材、表现方法和艺术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现状,最后预测其广阔前景,是与时俱进的大时代大文学。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单回顾了农村题材小说的历史,然后从主题、题材、表现方法和艺术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现状,最后预测其广阔前景,是与时俱进的大时代大文学.  相似文献   

7.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9.
自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之后,由于曹雪芹与鲁迅等第一流文豪的否定性评价,在中国学界就没有获得应有的文学地位,而这与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与文化在国外所受到的崇高评价是非常矛盾的。而且传统的正统文人与反传统的新文化文人,都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这种基于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进而又影响了他们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评价。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所改观,开始出现了比较公正地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论著;同时,才子佳人小说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尽管如此,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0.
郝朝帅 《文化学刊》2011,(3):176-179
《罗坎村》出现于2008年岁末(《人民文学》第12期,作者为现居美国的学者作家袁劲梅),一时间风生水起,很多专业人士把它认作该年度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北京大学的小说年选《2008中国小说》非常及时地将其收入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要知道,这些评选者们可谓是一批虔诚的文学信徒,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兴盛,有其独特的文学背景。本文梳理了明末清初戏曲、说唱、词赋、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中讲述时事的情况,勾勒出时事小说兴盛的文学背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巨变中文学叙述重心的转移、文风的重大变化及新题材作品兴起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钟瑛 《文化学刊》2023,(8):248-251
《布雷德伯里批评思想及学院派小说研究》以主题为线,史论结合,呈现了布雷德伯里批评思想的变化、特点以及当代学院派小说的起源、界定、发展语境、走向等,探讨了布雷德伯里小说中自由人文主义者所遭遇的困境,充分展示了著者立体多维、见微知著、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为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提供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失父:一种生存困境刘心武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这个主人公的出现,标志着金庸的小说已彻底超越了所谓“武侠小说”的范畴,而汇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之中。《鹿鼎记》与《阿Q正传》有一种相通的深幽痛苦,韦小宝与阿Q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学形象谱...  相似文献   

14.
刘燕 《文化学刊》2023,(2):102-105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文学系统中的边缘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流行形成对比,其原因与日本的时代诉求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隔膜等因素息息相关,揭示了目标语文化对于来源文化内发性需求的有无是决定翻译文学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印人鲍夫子     
阿土 《文化交流》2014,(12):66-69
前些日子收到西泠印社社员鲍夫子复兴先生寄来的新作《缘缘堂印谱》,半年多前他告诉我,此印谱是他的乡友、同道、作家钟桂松先生创意,他操刀刻石.我的书柜中,已有鲍夫子的《茅盾小说篇目印谱》《鲁迅小说篇目人物印谱》《紫玉锦言》印集,加上《缘缘堂印谱》,可以说“鲍印蔚然”了。  相似文献   

16.
哥特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但很快传到世界其他国家.在经历了英国哥特小说的繁荣之后,哥特文学的中心逐渐转到了美国,并且逐渐发展起来.文章主要讲述了哥特小说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美国文学中出现的几位著名的哥特小说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在二战英美需要了解中国的特殊背景下,英美出版商出版了13种中国现代小说译作。这一时期的译作虽数量不多,但在短短几年间,绝大多数译者或译作均获得了专业评论人在政治、艺术、翻译等多维审美层面的评论与关注。这些译作中,有3种被教育机构遴选为课堂用书,5种印刷次数达2次以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受众局限,走向了大众读者。从受众广度和关注程度看,这一时期的现代小说英译接受效果较为理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国家间政治关系的亲疏远近、目标语社会的阅读需求在中国文学海外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译者作为中国早期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拓荒者,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同时,社会学在考察文学接受时的应用价值也应该被更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中国文坛和影视图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可以说是风声四起、家喻户晓。他就是著名的谍战小说作家麦家。由他创作的谍战小说《解密》,荣获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相似文献   

19.
刘卫英 《文化学刊》2009,(1):180-181
新时期以来,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从体例上看,除专门的东北现代文学史外,史著中有对作为东北文学通史组成部分的东北现代文学历史的描述,也有对东北文学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历史梳理,以及对东北现代文学史论结合的阐读。高翔先生多年致力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将数年累积撰写了《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以下简称《文学世界》)一书,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是一部颇多创获的论著。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汉学素来重视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关系的研究。前苏联科学院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К·И·戈雷金娜专著《中世纪中国短篇小说:8-14世纪情节的起源和进化》,运用民俗学文艺学研究的主题归类方法,对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娶仙女主题作了分析。作者上溯原始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下接后世小说情节发展演进的脉络,指出原始神话母题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被世俗化的特点。这就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世界各民族文学相通的文化基因,同时又辨析出中国文学区别于他民族文学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