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热线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2005届的毕业生,今年报考了研究生。由于准备不充分,感觉没有太大希望。我现在第一个冲动就是“复习再考一年!”,但父母建议我还是应该先找工作,安顿下来再说。是回家乡,还是“北漂”,我真的感觉很迷惑,作为一个女孩儿,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总有很多无奈。请老师帮我出出主意。谢谢!小梅小梅:你好!近年来本科应届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些学校几乎7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了考研。但像当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现在本科毕业生又扎堆儿到考研上,然而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如愿,总会有人不得…  相似文献   

2.
江芮  邓川浩  谭正军 《知识文库》2023,(11):152-155
<正>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的提高,各独立学院越来越注重通过提高考研率来落实就业工作和提高社会认可度。因部分用人单位对待独立学院培养出的毕业生带有偏见,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面临挑战。如今,考研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受到多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去向青睐。然而,考研附带持久属性,尤其是决定“二战”的毕业生,投入备考的时间较长。在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耗竭战”中,辅导员身处学生基层工作的前线,在毕业生考研指导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成都锦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二战”考研毕业生实际情况,以土木学院多年的考  相似文献   

3.
每年一到11月,来不及体味大学即将结束的伤感,要么一头扎进拥挤的考研辅导班,要么投身如潮的人才招聘会。考研与就业成了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又一抉择。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保送肯定没戏,考研又舍不得三年的青春时光,所以毅然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2022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待就业学生群体相比,“二战”考研学生群体更有可能来自高选拔性大学、非人文社科类专业、经济条件较好家庭,而且自我教育期望和父母教育期望相对较高、人力资本相对较好;“二战”考研选择既是毕业生的“主动而为”,也是宏观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压力等外部因素作用下的“被迫应对”;人力资本是学生实现成功升学,避免“二战”考研的重要因素;明晰职业生涯规划会降低学生选择“二战”考研的概率。基于此,建议高校关注毕业生群体的异质性,开早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校毕业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投入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成功升学和就业打牢基础;政府应努力改善经济形势,缓解就业压力,做好这一群体再就业兜底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5.
扩招后我省首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据预测,今年我省本、专科毕业生的总数近8万人,为历史之最。在“学子多,位子少”的激烈竞争中,“考研”成为毕业生走向新“三热”(考研、去国企、考公务员)之一。2003年,我省研究生报名人数有27 868人,是历年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比去年增长了25%。“考研”大军可谓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股迅猛而来的“考研”热潮。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院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毕业生考研中,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学生考研方向能够和国家工作重点紧密结合,到西部去.面向“三农”已成为学生考研的主导目标.第二,学生党员考研率高,体现出学生党员在考研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学生政治理论成绩突出,成为提高考研率的重要支撑因素,凸现出德育的优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考研与工作的抉择,属于大学生生涯规划问题.针对当前医学生面临考研与工作抉择时的烦恼,本文论述了辅导员如何从医学生个人与外在两方面因素出发,指导医学生做出科学自主的抉择,并强调要注重分析过程,从而促进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也许这是我们这一代大学毕业生的宿命,大三结束的时候我做出了人生的又一抉择,毅然走进考研行列。常听前辈说“万事开头难”,开始还不以为然,但事实摆在我面前时,不由得我不相信。刚刚决定考研时,我居然不知道如何下手:高等数学经过两年的青春挥霍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英语在四级顺利通过后也骄傲地蹦出大脑管辖范围;面对政治直言不知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专业课对于我这个自诩为“全才”的人更是无甚专长可言。一一细数开来,发现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考研的壮志雄心在行动伊始就受到了沉重打击。打击归打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又不能轻言放弃,只…  相似文献   

9.
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即将“新鲜出炉”。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毕业生都面临着一个困惑而痛苦的抉择过程,同时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解决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出窘境问题,应从参与主体适应变化、调整角色入手。政府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理性务实的用人观;高校切实做好毕业生的“营销”工作;大学生“自我降温”,走向务实。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毕业生择业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1000多名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毕业生择业的主要途径是人才市场和各种招聘信息;对“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分配政策满意度不高;大学教师、中学教师、机关干部是大学生首选职业;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发挥个人才能、工资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工作时间选择上倾向于先考研,再找工作,且毕业生认为有无实际才华、社交能力、家庭背景是获得职业的主要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袁兢 《大学时代》2005,(12):38-39
“就业,或者考研……”当本科毕业生在为自己的未来选择方向时,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近几年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鱼,吾所欲也;熊掌,吾亦所欲也——所以决定先就业,工作几年再考研!咋一听觉得这个观点甚是有创意,既满足了工作的需要,又为将来深造做了准备,可实际情况是这样么?“先就业后考研”的可行性有多大?选择这样的道路需做哪些准备,面对哪些困难?本期话题将给你“先就业后考研”可行性报告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考研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好毕业生指导教育工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陕西某大学应届毕业生320人,其中包括已报考参加2007年研究生考试的毕业生159人,采用自编问卷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考研毕业生与一般毕业生相比,SCL-90测查除抑郁、敌对因子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存在差异,且考研毕业生的得分均高于一般毕业生。SAS测查焦虑分数存在非常显著差异,SDS抑郁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考研毕业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前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毕业生,焦虑情绪尤为明显。讨论:严峻的就业形势、残酷的考试竞争、家庭以及经济的压力、考研和找工作的冲突等是外在因素以及个人的准备情况和人格特征等内在因素是可能是造成考研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79-182
基于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考研和就业做出抉择,抉择的主体为学生本人,影响抉择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理性抉择的依据为职业发展需要。介绍考研和就业抉择的具体方法,比较考研和就业这两种抉择的预期收益与成本,并为两种抉择的执行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没办法,家里太穷了,我无法去考研!”——一个“穷”字道出了所有贫困学子的无奈和辛酸!当考研深造正成为一种趋势和毕业生的一种毕业选择,对大多数贫困生来讲,这却是一个近乎奢侈的想法。毕业了,他们只有“华山一条道”——就业。  相似文献   

15.
王忠祥教授在外国文学评论界及各高校师生中的名气,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每年的高校文学类新生进校,或者高年级毕业生考研,他们都会手持一卷在外国文学专业中“知名度最高的教材”,这就是被称为“专业必备”、“考研宝典”的《夕}同文学教程》。而它的主编就是王忠祥老师。  相似文献   

16.
在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之初,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考研的情况,从问卷中了解到学生关于就业、考研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做好毕业生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相机抉择”是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工作开展的核心所在。目前,实践中存在职能部门抉择“任意性”、“无序性”、“滞后性”等问题,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对其加以规范,解决好相机抉择不确定性与法律规范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各个领域实现相机抉择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考研已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时尚之一,到了大二、大三,许多学生的生活便只剩下两个字——考研。更有许多大四毕业生待业考研,成了有名的“考研专业户”。据了解,2002年全国参加考研的总人数多达46万,以每个考生平均花费3000元左右计算,那么总花费就将是13.8亿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考研热兴起的“考研经济”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考研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热潮的时候,是否还葆有原来的意义和风采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听几位考研人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9.
李英  李化树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1):107-109,116
近年来,过度教育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发展态势日趋严重。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为了度过就业寒潮,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从而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高校毕业生考研投入机会成本的视角,对过度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并从高校毕业生自身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1000多名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毕业生择业的主要途径是人才市场和各种招聘信息;对“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分配政策满意度不高;大学教师、中学得、机关干部是大学生首选职业;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发挥个人才能、工资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工作时间选择上倾向于先考研,再找工作,且毕业生认为有无实际才华、社交能力、家庭背景是获得职业的主要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