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1,(19):7
《新京报》报道:图书与影视同步出版,已经是出版业很正常的事情了。但最近,跟踪热门电影《建党伟业》与《金陵十三钗》出版图书,却异乎寻常的多。近日,第八本《建党伟业》同名图书出版。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电影虽未上映,却也已经出现三个版本的严歌苓所著的同名图书。对于众多的电影同名书,经常买书的读者史远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实在搞不清到底哪一本是真正的"电影书",无从下手买书。  相似文献   

2.
“昨晚我又吃镇静剂了,”在采访严歌苓时,她告诉本刊记者。“吃得有点过量。后来心跳特别慢,还到医院去了。”严歌苓最近很火,新作《寄居者》的出版、《小姨多鹤》的拍摄和获奖、《金陵十三钗》的改编,以及早些时候担任电影《梅兰芳》编剧等等都使她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3.
金陵的救赎     
《金陵十三钗》原作者严歌苓说,南京大屠杀期问发生的8万妇女被强奸的事件,比屠杀更残酷。但大强奸的后面,有震撼心灵的大拯救  相似文献   

4.
李楠 《今传媒》2013,(1):80-81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诸多的人物,人物的行动必然会受到其心理变化的影响,而人物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为理论依据,通过对《金陵十三钗》中不同人物或人物群的心理变化的分析,阐述《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为什么没有想象力?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想象力"是不是可以属于一个国家?它不是个人才华的专属名词之一吗? 可是,今日中国正在大兴"寄生性文化"创造.动漫产业仿制日本、电影产业仿制好莱坞、电视节目仿制所谓"欧美模式"、轻小说仿制欧洲和日本、儿童教育读物大量引自韩国,就连一位资深的出版创意人向我约书稿的时候,不忘记叮嘱我一句,记得看看最近欧洲市场流行什么题目……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从粗制滥造的《战国》到瞄准世界大奖的《金陵十三钗》,甚至勾勒国画的水墨与思考中国问题的学术,无不热衷于贩卖西货、拷贝创意.  相似文献   

6.
刘峰 《中国档案》2012,(2):22-23
"我有一个办(buo)法,我替你去(key)!""对,姐姐(zei)们替你们去(key)!""小妹妹不要做傻(dai)事哎!"这是2011年12月15日晚6时,在南京公映的作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在孩子们欲跳楼求死时,玉墨等"十三钗"姐妹们的几句南京话,充满  相似文献   

7.
《金陵十三钗》把历史坐标放在1937年,用一座城的沦陷讲述一场战争的残酷;《明月几时有》的时间坐标定格在1942年,用另一座城市的故事讲述一个时代的命运。本文以《金陵十三钗》《明月几时有》为例,以符号的象征意义探讨底层民众抵抗战争的时代隐喻,以体现特殊历史时空下民众的家国情怀,缅怀逝去的生命,追思悲怆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2011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苦难记忆为背景,关注救赎与牺牲命题,以女性视角展示极端残酷环境下的光辉人性,充满宗教力量和人文情怀。因其灾难影像中的性别化叙事方式,该片在国内外评论界均引起不同凡响,《金陵十三钗》也成为当下中国商业电影制作范式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小说,严歌苓在此一改其擅长的女性人物描写,转而关注知识分子在几十年社会变迁中的磨难和精神际遇,《陆犯焉识》因此又被视为严歌苓创作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转型之作,严歌苓称这是她这么多年来写得最吃苦的,但是也是最满意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底,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新作《金陵十三钗》上映.相较导演近几年的作品,这部电影除了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外,也存有争议.应该说,《金陵十三钗》从一个特殊的群体视角以其华丽的视听手段还原了对那一场战争的残酷记忆.但是,当我们冷静思考时,发现影片女主人公玉墨的人物形象难以经得住推敲.特别是与原小说比较,更凸显出问题,值得探讨. 一、人物转化的起点:恐惧 1937年的冬天,南京城.野蛮的兽性与无边的恐惧弥漫了全城.华裔美籍女作家张纯如在其所著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记载了亲历这一事件的美国传教士明妮·沃特林为此精神崩溃,回到美国后最终自杀身亡.①然而更不幸的是,张纯如女士在《南京大屠杀》的中译本出版半年前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中国与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有了新的飞跃.文章通过比较中美战争电影新作《金陵十三钗》与《战马》,对两国战争片中的主题表现、主角构成、戏剧冲突、声画表现及美学风格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中国战争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从学生书娟这位女性的视角出发,用追忆式的旁白讲述故事的始末,堪称南京抗战题材电影叙事的典范.文章首先梳理了以南京为题材的系列电影以及张艺谋系列电影的叙事,试图探讨影片《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典范性.接下来主要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影片展开研究,详细剖析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的展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少华 《档案》2017,(8):27-31
在《聊斋志异》中,《连城》是一篇颇为耐读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小说通篇洋溢着"知己之爱"。尽管从蒲松龄提出这一命题三百多年来,各种解释解说众多,但大家一致认为小说描写和歌颂的是男女之间置生死于外的"知己之爱"。也就是这种爱情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也可以为之死而复生。在小说中,作者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内容,具体地描写了乔生和连城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在人物思想、性格的发掘上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4.
挣不开的情网恢恢:你焉识那样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犯焉识,严歌苓,作家出版社,2011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问世了,即使对近些年来"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多产作者严歌苓来说,这篇小说也称得上是一个"大部头"的作品。许久以来练就的娴熟文字驾驭能力让严歌  相似文献   

15.
正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最后20页的电影《归来》公映后,引发了毁誉两极的观众评价,褒奖者赞之饱含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不屑者则可分为两类,其一正是对张艺谋弃《陆犯焉识》主体不顾而意在"宽恕"心存鄙夷,认为这种改编过于轻巧且投机,其二则是认定这部电影包藏祸心。  相似文献   

16.
细节是新闻摄影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同文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一样,目的是揭示人物的个性,服务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摄影一脉相通的电影,更是注重细节的突出展示。近期上映的《金陵十三钗》中,让人心情沉重、永不磨灭的一个细节——琵琶弦的刻画,那种姐妹情、民族仇的情节极大地冲击着观众的心扉。新闻摄影作品对细节的展示是为了更好地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7.
3月以来,细心的读者发现,南京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江南时报》等报的报道中,不仅"本报讯"改为"某某某报讯",或署名的"本报记者"变身"某某某报记者",而且文章中出现相同的情况,写上了报名全称。我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适应网络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物》杂志《厉害女士》一文激起的争议,从新闻伦理和操作流程,都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至少有一点却不应该有争议:袁厉害收养弃婴的真相只能有一个。先从《厉害女士》这篇稿件本身来说,我认为是不合格的。在客观证据缺失的情况下,该稿件对所谓"袁厉害真相"的阐述,只能通  相似文献   

19.
魏特琳日记,[美]明妮·魏特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拉贝日记,[德]约翰·拉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金陵十三钗,[美]严歌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自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此言,是说在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代表的现代大屠杀面前,所谓人类、所谓人类文明人类精神脆弱不堪,是不经之谈。上帝在哪?人在哪?大屠杀摧毁了人类文明的人性基础。灭绝性大屠杀,让任何人之歌、任何赞美爱与善允诺快乐幸福的诗句,让一切以人性为基础的诗歌显得虚伪、空洞、荒诞,在共时性的话语和历史空间,某种程度上讲,形  相似文献   

20.
赵牧南 《新闻世界》2012,(7):303-304
在跨文化的传播中,特别是在美国传媒的传播领域里,《金陵十三钗》的女性"他者"身份的性别表征受到无视,甚至遭受了被建构的"性"的"神话"。这样的"神话"由何而来?本文认为美国传媒对于传播的"空间"的强权,使得他们对侵入自己空间的弱势文化的可以进行篡改,从而导致了传播的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