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有线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有线电视都先后完成了有线电视光缆网络升级改造。我县有线电视光缆传输总体规划为双向860MHz系统,城乡网络设计为 1550系统。采用“环-星-树”型光缆拓扑结构,充分体现冗余备份,提高网络运行的可行性,在城乡一级主干网采用  相似文献   

2.
刘颖悟 《现代传播》2005,(4):131-132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亿户,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线路总长度超过300万公里,光缆超过50万公里,其中国干网4万公里,省干网12万公里,地市、区县级及用户网30多万公里。全国近2000个县建设了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其中有600多个县己实现了光缆到乡镇或到村。除西藏、台湾和港澳地区外,全国有线电视已于2002年实现了物理结构大联网。从管理体制上讲,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网建立在“四级办”基础上,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地区、自治州)、县(市)四级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立有线电视台…  相似文献   

3.
谈谈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蒋泉康近几年来,有线电视在我市城乡发展很快,到目前为止,已有13个镇、乡广播电视站建立了前端,开通用户4万多户,其中城厢镇开通用户近2万户。有线电视发展了,有线广播还是不能少。这是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共识。广播电影电视部...  相似文献   

4.
巴州区农村有线广播电视通过十来年的发展,从最初各乡镇的小前端到全区联网,从覆盖场镇用户到全区进村入社到户,最终实现了全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如今农村有线电视这张网络面临严峻挑战,经营管理更显步履艰难。如何发展经营好巴州区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影电视部为保证有线广播电视网建设和运行的技术质量高质,安全地完成播放和传输任务,加强对有线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工作的管理,制定了《有线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规定》,现摘要如下:一、总则:1、有线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是根据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规划设计要求,对拟进入有线电视网的有关设备和器材进行审查,认可,发放认定证书的活动。2、认定的设备器材包括,有线电视前端,干线传输和用户分配网络中的各种设备,器材以及对电视信号进行加解扰的各种设备器材、有线电视台使用的卫星接收设备器材等。3、…  相似文献   

6.
随着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的深入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正在向广大农村迅速延伸与扩大,有线电视与共缆广播得到空前的普及。就龙游而言,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共432个行政村中除3个特殊村外其余429个行政村已实现了联网,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2万户,室外广播达到1771只,室内调频广播达到7900只,一个覆盖全县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7.
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的重要手段。嘉兴市局提出争取在2002年前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的目标任务,将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确定为事业建设的重点,积极组织实施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目前工程进展较快,据统计,我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67%,估计到2005年农村入户率达85%。但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 有线广播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事业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及国家繁荣。因此,采用先进技术建立有线广播电视安全监控系统是加  相似文献   

9.
21世纪被人们誉为网络时代。有线电视以其频带宽的特点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价值。中国的有线电视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当前,中国的有线电视正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全国联网的方向发展,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作为全国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建设和营运管理机构,是如何运筹帷幄的呢: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又有哪些构想呢。带着诸多问题,笔者走访了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陈晓宁先生。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2月8日,湖北沙市成立有线广播电视台,这是全国第一家城市有线广播电视台。该台是广播电影电视部确定的全国城市发展有线广播电视的试点工程,于1988年九月筹建的。首批有线电视用户已达两千户。  相似文献   

11.
桐乡市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建设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到80年代末鼎盛时期广播喇叭数达到12万多只。近几年,农村广播网络已经从1995年以前单一的有线广播发展为音频和调频相结合的网络,实现了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共缆、共杆传输,目前,全市13个镇乡(街道)广电站均设有有线广播播出设备,站内配备村级扩大机179台,各行政村也都建有村广播室,用户音箱喇叭110844只,平均入户率为80.2%,通响率为96.4%。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和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越来越多地用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并逐渐取代同轴电缆向用户延伸,原来电缆网络的非线性失真对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传  相似文献   

13.
缪禄益 《声屏世界》2001,(Z1):25-26
概述 南昌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军事、经济、科教文化的中心。市辖五区四县,人口 420余万,市区45万多户。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市民对广播电视及有关信息的需求逐年在增长,我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筹建于1991年,当时的网络为全树型分配结构,采用全同轴电缆辐射入户,设计带宽300MHz。近几年市区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到20多万户,网络弊端日益暴露。同轴主干线放大器级联多,电缆老化,供电不稳,末端信号指标差,易发生大面积停播,用户投诉率偏高。为此,1999年对网络主干线进行了光缆升级改造,光缆网采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媒科技》2005,(12):37-38
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由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29个省有线电视监测分中心、348个地市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监测前端组成,可对全国有线电视播出的上千套节目和上万个频道进行节目技术质量、网络运行安全状况24小时实时自动监测,并可对任意频道的图像内容进行实时监看。  相似文献   

15.
山石 《视听纵横》2005,(4):117-118
最近,根据市委领导的要求,我们对台州农村有线广播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表明,随着电视,特别是有线电视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有线广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尽管党和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入户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广播事业的建设。但就总体而言,全市有线广播滑坡的趋势仍然难以有效遏止。  相似文献   

16.
区县有线网络现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有线网络从原来的有线数据广播、有线视频点播到交互电视、网络电视等业务的产生,对用户的收视习惯从看电视走向用电视、网络的传输模式从模拟到数字,网络的功能从单一走向数字化、多功能、多业务融合。新技术最主要是光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整个有线电视的业务、运营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由此对网络的传输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有线网络双向建设与改造,推动有线网络向双向、交互、多功能方向发展,是有线网络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有线电视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有线广播如何顺应这种必然趋势,面对电视冲击广播的客观现实,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因势利导,对有线电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和推广广播电视兼容传输新技术,让有线电视为有线广播建桥开路,实行借鸡生蛋,借藤结瓜,共线传输,同步发展,是一条新路子。最近我市广播电视局、市广播电台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提出了广播电视“一线两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有线广播电视系统带来了能够发挥其自身能力又有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笔者系统的探讨了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发展和应用,着重分析了有线电视的HFC网的各种功能和业务。  相似文献   

19.
王静 《河北广播》2005,(6):105-105
传统的电视从黑白电视发展到彩色电视。再发展到现在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广播也从原来的有线广播,发展到调频广播、数字广播、卫星广播。广播电视逐步成为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这一过程,正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然而,这个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却在日益兴盛的网络传媒业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一般只能单向传播,“我说你听”、“我播你看”,而网络媒体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传播信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按线性流程播出,信息容量小,而网络媒体却可以异步提供信息,从而有效地扩大信息容量和用户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镇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的乡镇有线广播的覆盖率和通响率急剧下降。以南通广电崇川分局为例,现有四万余户乡镇居民,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有线广播已经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去年底,该局应用CATV-FM共缆传输技术,在观音山镇开展双入户试点,共安装650mw室内型音箱近千只,很快就完成了两个村的广播的复通、改造和新建任务,而且音质好、故障少、成本低、操作简单,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一、村镇二级同频方案镇到村、村到用户全部采用CATV-FM共缆传输广播信号,废弃原来的架空铁线有线广播网。镇到村、村到用户的调频信号采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