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漫议吴佩芝到目前为止,在任何一本经典的音乐论著中,尚没有“高雅音乐”、“严肃音乐”、“通俗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确切定义。人们只是根据各自的体验和理解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些术语。道理是十分明显的,因为界定这些音乐的字眼“高雅”、“严肃...  相似文献   

2.
1-1想给“通俗音乐”(或说流行音乐)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使其能够适用于词语所指称的文化事象是困难的①,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谭冰若先生所撰通俗音乐条目,说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快活、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②,此条目应是当前音乐界关于通俗音乐比较权威的解释了。然而从逻辑学的角度看,“通俗音乐”这一名称首先是作为描述性词语来运用的,是相对民族音乐、严肃音乐、艺术音乐、新潮音乐等称谓而言。而这些概念,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  相似文献   

3.
引子:“说客”,逐类人常有“议”而不“参”的特点,纵有参与,也是极少的。我沉迷于高雅音乐(通称严肃音乐,似不如高雅音乐准礁)之中几十年,已熏陶成癖。对于通俗音乐,我实在无心参与。但,我又不遗余力地为通俗辨议而作说客。因为就我读到过的一些反对通俗的文章,只留下理在通俗一边的印象,不能不使我为之服膺。  相似文献   

4.
“电脑音乐”使得创作者和演奏者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它无论在严肃音乐领域,还是在通俗音乐领域,都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电脑音乐”与常规乐器和人声全然不同的种种新的“音响环境”中,使得音乐人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随着电脑性能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进行音乐创造活动的前景必将越来越广阔。因此,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电脑人”都关心起同一个话题:“何时我也能用电脑来搞或玩音乐”!这也就是笔者所要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应加强对大学生“严肃音乐热”现象进行积极引导吴倬孟宪东一、“严肃音乐热”的喜与忧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严肃音乐热”现象。这是指普通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欣赏严肃音乐,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他们欣赏的主要是西方古典音乐,有时也包括中国的近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6.
从音乐的发展与人类的需求来看,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是一对存在统一性的矛盾.“大众”音乐与“小众”音乐之间存在严重的产业利益问题,但两者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音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都验证了严肃音乐可以大众化,通俗音乐也登大雅之堂,面向大众和面向小众的音乐之间的互动和互补是音乐发展的本质内涵.音乐的娱乐属性及当今市场供求关系不断驱动演出市场的“大众”化追求;而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与特质、音乐受众的多元化结构,则要求音乐市场也要关注“小众”群体的艺术欣赏需求.培育音乐演出市场要用市场思维将音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处理好“大众”与“小众”的关系,实现多重音乐间的互动,产生最佳的市场活动效益.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严肃音乐已经过时了,流行音乐才是最时髦的艺术。」更多的人则认为:「严肃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只能供少数人欣赏,没有通俗音乐大众化。」听听这些说法,再看看当前严肃音乐所处的窘境,人们禁不住要问:「严肃音乐该向何处去?」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墨守成规,高高在上。使自己长期处于曲高和寡的处境,最终走向自我窒息,另一条是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积极革新形式,开创蹊径,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8.
音乐小知识     
【流行音乐】Prevailingmusic(英)音乐评论的习用语。流行音乐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易。当前流行音乐(1)指相对低级庸俗的一类商业性歌曲;(2)指与“严肃音乐”相对的“通俗音乐”;(3)专指流行的器乐曲,以别于演唱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ModernSong(英)(1)指情调不健康,甚至低级庸俗的,带有商业性色彩的歌曲。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北美夜总会、舞厅等场所,三十年代流入中国。它歌词用中文,又吸收某些民族音调,成为一个支流,港台称“时代曲”。如《毛毛雨》、《何日君再来》、《岛国情歌》等。(2)泛指一种曲调顺口、手法通俗、结…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领域,各有千秋,各行其是,各有各的优势,并行发展,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挤垮不了谁。前者是高当的严肃艺术,后者是娱乐性的通俗游乐。这是我旅居美国整整十个月所获得的总的印象。我还特别注意了为一般短期旅游者所忽略的一些细节。美国完全不像我出国前大陆的情况,通俗音乐(特  相似文献   

10.
流行音乐或称通俗音乐,是不同干严肃音乐之外的男一种音乐类型,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迅速传播或风行一时的音乐作品。在我们的校园中,中学生们热衷干演唱、演奏或欣赏流行音乐,视它为一种“时尚”,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表现了他们的某种情绪和思想,希望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那么,流行  相似文献   

11.
史邵明 《教师》2011,(30):111-112
音乐艺术离不开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手段。平时生活中一般人都喜欢听音乐,觉得听音乐是一个放松的过程。但是一般人只能听一些流行的音乐,因为它们易于理解,只要从歌词大意中就能理解它。但是除了流行音乐,还有很大部分音乐,而一般人对这些音乐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  相似文献   

12.
规模盛大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评选、演出、出版活动,将本世纪中国人在音乐这座人类文明圣殿中的作为做了一个世纪性的结论。也因此,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作曲家.音乐家来京参加这一盛会。6日,部分音乐家会聚一堂,就当前严肃音乐所面临的困  相似文献   

13.
面对九十年代以来严肃学被大众化,通俗学挤占生存空间的严峻现实,不少人忧心忡忡,倍感失落。严肃学作家不必怨天尤人,不能惶惑迷乱,他们必须克服“唯我独尊”的孤高心理在多元互补的化格局中寻求与通俗学合流、与大众传媒牵手的契机与良策。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音乐艺术形象通过节奏、旋律为听众的听觉所感受,所以音乐又是听觉艺术。基于音乐的这一基本属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突出唱、听、奏的方法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单靠“听”去感受音乐,得到的音乐形象是不够清晰的,仅以“唱、奏”抒发音乐情感也是不够彻底的。所以我认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在让学生“听”音乐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看”音乐、“表现”音乐,多元化地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惟一的一个戏剧单元 ,四篇文章都是典范之作 ,各篇风格特色独具 ,特别是《雷雨》和《茶馆》这两篇中国现代戏剧更是具有代表性。小说分为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 ,我把“通俗”和“严肃”这两个词分别套用在《雷雨》和《茶馆》这两篇戏剧上 ,把《雷雨》看成是“通俗戏剧”的典范之作 ,把《茶馆》看成是“严肃戏剧”的奇葩。分析如下 :一、两剧的情节一张一弛《雷雨》剧情激烈、完整 ,高潮迭起 ,戏剧性极强 ,全剧场面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剧情由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贯穿 ,人物之间的联系如同蛛网 ,六人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一、多样的听觉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我认为音乐课不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单纯她“听”,而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多通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听多遍同样的音乐而不觉得枯燥、乏味,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段旋律有了较深的印象(熟悉就会有兴趣),此时他就会感受到音乐的美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严肃音乐发展到20世纪末时,由于那些层出不穷的古怪创作技法以及极端抽象的音乐语言让听众无法接受,其发展瓶颈开始显现。关键时期,一些大胆的严肃音乐人开始尝试接纳和吸收了通俗音乐的优势,用华丽的外衣重新粉墨登场并获得了满堂彩,严肃音乐出现了通俗化现象,在电影音乐,流行、爵士、摇滚音乐等各个领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雅音乐成了社会文化的一个热点。但在使用“高雅音乐”包括“高雅艺术”这类概念的过程中,有时往往显得较随意,以至影响到它对“严肃音乐”等相关概念的准确理解,故很有必要作一些探讨。有些同志认为:用“严肃音乐”表述易造成严历、刻板感觉,主张干脆就改称  相似文献   

19.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为使人类为之神魂牵萦的艺术——音乐,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当前的音乐明显地分为似乎对立的两大阵营:“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某些人的眼里似乎“高稚音乐”(中外古典器乐曲、古  相似文献   

20.
谈将通俗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设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俗音乐自产生以来,从没有因为受人的鄙视而停止过前进的脚步,相反越来越显现其旺盛的生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作为传播高雅音乐的校园音乐课堂该不该将其排斥在外呢?本人认为应充分认识发掘通俗音乐的美学内涵并将其融入学校音乐课堂以体现文艺体裁的多样性。道理很简单,再好的食物(高雅音乐),长期只摄取一种,也会引起营养不良,只有多样化的“食物结构”,才是合理、科学的,有益“健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